一种电路联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22325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2 0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路联接器,包括接线端子和导电结构;所述导电结构能够与所述接线端子形成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结构还能够直接抵接于待联接导体上,与所述待联接导体形成电性连接。导电结构能够通过直接抵接的方式,与待联接导体形成电性连接,并在接线端子和待联接导体之间形成电流通路,联接方法简单快捷,能够在对电器进行测试接线的过程中,省去逐个松/紧待联接导体上的接线螺钉、以及向每个接线螺钉上拆/装线路的步骤,有利于降低电路联接操作的劳动强度,提高电路联接效率,减少作业人员数量,降低电路联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路联接器
本技术涉及电路联接
,具体涉及一种电路联接器。
技术介绍
为保证产品质量,电器生产厂家通常在电器出厂前对电器进行通电测试。通电测试中,需要向电器连接电源线、信号线等测试线路,而在测试完成后,需要将测试线路拆除,以对测试线路进行周转循环使用。目前,拆装电器测试线路的方法主要为:人为使用电批工具,对接线板上的接线螺钉进行逐个松紧,从而将测试线逐个连接到对应的接线螺钉处,或从对应的接线螺钉处拆除测试线。该接线/拆线操作过程复杂、步骤繁琐,效率低下,导致电器测试效率降低,且易导致接线螺钉丢失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路联接器,目的在于,简化拆装电器测试线路的操作步骤,提高电器测试效率。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路联接器,包括接线端子和导电结构;所述导电结构能够与所述接线端子形成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结构还能够直接抵接于待联接导体上,与所述待联接导体形成电性连接。优选地,所述导电结构为导电管;所述导电管的第一端设置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用于与所述接线端子接触形成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管的第二端能够抵接于所述待联接导体上,与所述待联接导体形成电性连接。优选地,所述接线端子包括朝向所述连接片的接触壁面,所述接触壁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连接片配合接触的凸台。优选地,所述电路联接器还包括壳体,所述接线端子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安装孔;当所述导电结构为导电管时,所述导电管穿过所述安装孔,定位于所述壳体上。优选地,当所述导电结构为导电管、所述导电管包括连接片时:所述壳体上与所述连接片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安装凹槽,所述连接片能够嵌合定位于所述安装凹槽内。优选地,所述电路联接器还包括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能够调节所述导电管上的连接片与所述接线端子之间的距离,使所述连接片与所述接线端子相互接触或间隔设置。优选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磁柱;所述导电管的第一端处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调节磁柱的一端由所述第一开口插设于所述导电管内;当所述电路联接器包括壳体时,所述调节磁柱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上。优选地,所述调节磁柱在所述导电管内的插设深度小于所述调节磁柱的长度;沿所述调节磁柱的中心轴线方向,所述调节磁柱能够带动所述壳体上的接线端子相对于所述导电管移动。优选地,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调节磁柱上;所述弹簧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导电管的第一端的端壁处,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壳体上。优选地,多个所述导电管并列设置。优选地,沿所述导电管的中心轴线方向,并列设置的所述导电管的第二端相互对齐,位于列首或列尾的一个所述导电管的长度大于其余每个所述导电管的长度。优选地,所述电路联接器还包括定位磁柱;当所述电路联接器包括壳体时,所述定位磁柱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定位磁柱的另一端为定位端。优选地,当所述导电结构为导电管时,所述定位磁柱与所述导电管平行设置;沿所述定位磁柱的中心轴线方向,所述定位磁柱的定位端突出于所述导电管的第二端。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线路出口、和/或把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导电结构能够通过直接抵接的方式,与待联接导体形成电性连接,并在接线端子和待联接导体之间形成电流通路,联接方法简单快捷,能够在对电器进行测试接线的过程中,省去逐个松/紧待联接导体上的接线螺钉、以及向每个接线螺钉上拆/装线路的步骤,有利于降低电路联接操作的劳动强度,提高电路联接效率,减少作业人员数量,降低电路联接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电路联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电路联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电路联接器在断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电路联接器在连通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电路联接器在连通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所述待联接导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所述电路联接器与待联接导体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中:1、接线端子;11、凸台;2、导电管;21、连接片;22、第一开口;3、待联接导体;31、接线螺钉;32、定位槽;41、安装孔;42、安装凹槽;43、线路出口;44、把手;45、上主体;46、下主体;47、后盖;48、上盖;5、调节磁柱;6、弹簧;7、定位磁柱。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以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技术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进行说明。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路联接器,包括接线端子1和导电结构;具体地,接线端子1用于与电路线相连接,根据需要,所述电路线可以包括电源线、信号线等;所述导电结构能够与所述接线端子1形成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结构还能够直接抵接于待联接导体3上,与所述待联接导体3形成电性连接,因此,导电结构能够在接线端子1和待联接导体3之间导通形成电流通路。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待联接导体3通常指电器上用于与外部电路线相连接的接线板。所述导电结构与待联接导体3直接抵接相连,联接方法简单,操作便捷快速,能够在对电器进行测试接线的过程中,省去逐个松/紧待联接导体3上的接线螺钉31、以及向每个接线螺钉31上拆/装线路的步骤,有利于降低电路联接操作的劳动强度,提高电路联接效率,减少作业人员数量,降低电路联接成本,同时还可以避免接线螺钉31在拆装过程中发生丢失的问题。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所述导电结构为导电管2;所述导电管2的第一端设置有连接片21,所述连接片21用于与所述接线端子1接触形成电性连接;优选地,所述连接片21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的外侧壁上,并垂直于所述导电管2的中心轴线;所述导电管2优选由铜制成;所述导电管2的第二端能够抵接于所述待联接导体3上,例如,导电管2第二端处成环形的端壁可以罩设于接线螺钉31上或接线螺钉31的外周导体上,形成导电管2与所述待联接导体3的电性连接。利用导电管2第二端成环形的端壁抵接于待联接导体3上,抵接结构稳定,电路联接可靠安全。。也可以在第二端处设置夹爪结构,通过夹爪结构夹持待联接导体3,但由于夹爪结构对接不稳定,在运转状态下可能出现脱落、打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路联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端子(1)和导电结构;所述导电结构能够与所述接线端子(1)形成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结构还能够直接抵接于待联接导体(3)上,与所述待联接导体(3)形成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路联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端子(1)和导电结构;所述导电结构能够与所述接线端子(1)形成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结构还能够直接抵接于待联接导体(3)上,与所述待联接导体(3)形成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结构为导电管(2);所述导电管(2)的第一端设置有连接片(21),所述连接片(21)用于与所述接线端子(1)接触形成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管(2)的第二端能够抵接于所述待联接导体(3)上,与所述待联接导体(3)形成电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1)包括朝向所述连接片(21)的接触壁面,所述接触壁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连接片(21)配合接触的凸台(11)。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路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联接器还包括壳体,所述接线端子(1)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安装孔(41);当所述导电结构为导电管(2)时,所述导电管(2)穿过所述安装孔(41),定位于所述壳体上。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联接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导电结构为导电管(2)、所述导电管(2)包括连接片(21)时:所述壳体上与所述连接片(21)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安装凹槽(42),所述连接片(21)能够嵌合定位于所述安装凹槽(42)内。7.根据权利要求2-3,5-6任一项所述的电路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联接器还包括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能够调节所述导电管(2)上的连接片(21)与所述接线端子(1)之间的距离,使所述连接片(21)与所述接线端子(1)相互接触或间隔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路联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磁柱(5);所述导电管(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强熊林曾远光孙新瑶蔡莹李勇梁国恩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