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接地极直流输电线路杆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18699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2 05: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接地极直流输电线路杆塔,涉及一种电线路杆塔的结构。它包括塔身、极导线横担和金属回线横担,极导线横担与塔身下端的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极导线横担下端设置有极导线绝缘子串;极导线绝缘子串呈V型,极导线绝缘子串的一端与连接点连接,另一端与极导线横担的空余端连接,极导线绝缘子串的底部连接有极导线;金属回线横担连接有地线支架,地线支架与金属回线横担下端的连接点为第二连接点,金属回线绝缘子串与第二连接点连接,金属回线通过金属回线绝缘子串悬挂于第二连接点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充分利用线路走廊和铁塔,起到节约土地占用和节省工程投资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接地极直流输电线路杆塔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线路杆塔的结构,更具体地说是它一种无接地极直流输电线路杆塔。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双极直流输电系统大都带有配套的接地极和接地极线路,必要时利用大地为回路形成单极大地回线运行方式来提高直流输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单极大地回线方式虽然线路投资相对较省,但对接地极选址的要求较高。此外,单极大地回线运行时,有较大的直流电流经接地极注入大地,如果极址附近有变压器中性点接地的变电站、地下金属管道或铠装电缆等金属设施,入地电流可能给这些设施带来不良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可供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接地极极址和接地极线路使用的土地资源日益紧张,接地极极址和线路工程引起的环境影响、社会稳定等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发展迅速,接地极的入地电流不断提高,极址的选择更加困难。在个别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设计阶段,接地极极址和线路路径选择甚至成为整个直流输电工程的制约因素。针对上述问题,采用金属回线代替接地极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国内目前已有部分直流输电工程在换流站附近采用了接地极线与极导线同塔架设的方案,可供无接地极直流输电线路参考。但由于金属回线的工作参数较接地极线有较大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基于上述分析,有必要研究一种用于无接地极直流输电线路,经济合理的杆塔。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无接地极直流输电线路杆塔。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无接地极直流输电线路杆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身、水平对称设置于塔身中上部左右两端的极导线横担和水平设置与塔身顶部的金属回线横担,所述极导线横担与塔身下端的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极导线横担下端设置有极导线绝缘子串;所述极导线绝缘子串呈V型,极导线绝缘子串的一端与连接点连接,另一端与极导线横担的空余端连接,极导线绝缘子串的底部连接有极导线;所述金属回线横担的左右两端连接有地线支架,地线支架与金属回线横担为一体式结构,地线支架与金属回线横担下端的连接点为第二连接点,金属回线绝缘子串与第二连接点连接,金属回线通过金属回线绝缘子串悬挂于第二连接点下方;所述金属回线与极导线同塔布置;所述极导线横担到金属回线横担中点的距离L1为19.13m,金属回线横担到金属回线横担中点的距离L2为6m,地线支架到金属回线横担中点的距离L3为11.34m,金属回线横担与极导线横担之间的层间距H为8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金属回线与极导线同塔布置,可充分利用线路走廊和铁塔,起到节约土地占用和节省工程投资的作用;2)本技术将金属回线布置在极导线上方,便于与其他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交叉,有利于输电线路走廊的统筹规划;3)本技术将金属回线布置在极导线上方可以有效降低极导线横担的对地高度,有利于降低杆塔重心,不仅增加了杆塔的可靠性,提高了极导线的耐雷水平,还有利于降低杆塔重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尺寸图。图中,1-塔身,1a-第一连接点,2-极导线横担,3-金属回线横担,3a-第二连接点,4-极导线绝缘子串,5-极导线,6-地线支架,7-金属回线绝缘子串,8-金属回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情况,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仅作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使本技术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参阅附图可知:无接地极直流输电线路杆塔,包括塔身1、水平对称设置于塔身1中上部左右两端的极导线横担2和水平设置与塔身1顶部的金属回线横担3,所述极导线横担2与塔身1下端的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1a,极导线横担2下端设置有极导线绝缘子串4;所述极导线绝缘子串4呈V型,极导线绝缘子串4的一端与连接点1a连接,另一端与极导线横担2的空余端连接,极导线绝缘子串4的底部连接有极导线5;所述金属回线横担3的左右两端连接有地线支架6,地线支架6与金属回线横担3为一体式结构,地线支架6与金属回线横担3下端的连接点为第二连接点3a,金属回线绝缘子串7与第二连接点3a连接,金属回线8通过金属回线绝缘子串7悬挂于第二连接点3a下方;所述金属回线8与极导线5同塔布置;所述极导线横担2到金属回线横担3中点的距离L1为19.13m,金属回线横担3到金属回线横担3中点的距离L2为6m,地线支架6到金属回线横担3中点的距离L3为11.34m,金属回线横担3与极导线横担2之间的层间距H为8m(如图1和图2所示)。实际使用中,本技术将金属回线8与极导线5同塔布置,可充分利用线路走廊和铁塔,起到节约土地占用和节省工程投资的作用;因为金属回线8需沿直流线路全线架线,同塔架设长度较常规接地极线路显著增加;将金属回线8布置在极导线5上方,便于处理与其他电压等级线路的交叉;将金属回线8布置在极导线5上方可以有效降低极导线横担的对地高度,有利于降低杆塔重心,不仅增加了杆塔的可靠性,提高了极导线5的耐雷水平,还有利于降低杆塔重量;本技术线路跨越非居民和林区时,极导线横担2的对地高度较现有杆塔方案(金属回线布置在极导线下方)可分别降低3m和6m。其它未说明的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无接地极直流输电线路杆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身(1)、水平对称设置于塔身(1)中上部左右两端的极导线横担(2)和水平设置与塔身(1)顶部的金属回线横担(3),所述极导线横担(2)与塔身(1)下端的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1a),极导线横担(2)下端设置有极导线绝缘子串(4);所述极导线绝缘子串(4)呈V型,极导线绝缘子串(4)的一端与连接点(1a)连接,另一端与极导线横担(2)的空余端连接,极导线绝缘子串(4)的底部连接有极导线(5);所述金属回线横担(3)的左右两端连接有地线支架(6),地线支架(6)与金属回线横担(3)为一体式结构,地线支架(6)与金属回线横担(3)下端的连接点为第二连接点(3a),金属回线绝缘子串(7)与第二连接点(3a)连接,金属回线(8)通过金属回线绝缘子串(7)悬挂于第二连接点(3a)下方;所述金属回线(8)与极导线(5)同塔布置;所述极导线横担(2)到金属回线横担(3)中点的距离L1为19.13m,金属回线横担(3)到金属回线横担(3)中点的距离L2为6m,地线支架(6)到金属回线横担(3)中点的距离L3为11.34m,金属回线横担(3)与极导线横担(2)之间的层间距H为8m。...

【技术特征摘要】
1.无接地极直流输电线路杆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身(1)、水平对称设置于塔身(1)中上部左右两端的极导线横担(2)和水平设置与塔身(1)顶部的金属回线横担(3),所述极导线横担(2)与塔身(1)下端的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1a),极导线横担(2)下端设置有极导线绝缘子串(4);所述极导线绝缘子串(4)呈V型,极导线绝缘子串(4)的一端与连接点(1a)连接,另一端与极导线横担(2)的空余端连接,极导线绝缘子串(4)的底部连接有极导线(5);所述金属回线横担(3)的左右两端连接有地线支架(6),地线支架(6)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维毅肖明杰吴高波林芳向宇张瑚李健赵全江岳浩李铁鼎罗楚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