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8407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8 06: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隔振器,所述隔振器设置在钻头的上游并与所述钻头间隔开,所述隔振器包括:内套筒,所述内套筒与上游部件相连,所述内套筒构造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朝向下游的上挡壁;外套筒,所述外套筒滑动式套设在所述内套筒的外侧并与下游部件相连,所述外套筒构造有径向向内延伸的朝向上游的下挡壁,所述下挡壁位于所述上挡壁的下游处,在所述上挡壁和所述下挡壁之间形成缓冲空间。这种隔振器的稳定性较高。

Isolato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vibration isolator which is arranged upstream of a drill bit and spaced from the drill bit. The vibration isolator comprises an inner sleeve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an upstream component. The inner sleeve is constructed with an upstream wall extending outward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toward the downstream; an outer sleeve with the outer sleeve sliding sleeve. The outer sleeve is arranged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inner sleeve and is connected with a downstream component. The outer sleeve is constructed with a downstream retaining wall extending radially inward toward the upstream. The downstream of the upper retaining wall forms a buffer space between the upper retaining wall and the lower retaining wall. The vibration isolator has high st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隔振器
本技术涉及石油工业机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隔振器。
技术介绍
下入井内的管串及工具等常常会由于井下环境的原因而产生振动(部分为轴向振动)。而这种振动容易引起井下的共振作用。这会对下入井内的管串和工具造成很大的破坏。为了削弱这种振动,通常在钻头处设置隔振器。现有技术中的隔振器多具有较为复杂的减振结构(例如带有弹簧的减振结构,或液压式减振结构)。这些减振结构虽然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但是结构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在井况较为复杂的情况下,这种隔振器容易损坏,从而丧失其应有的隔振效果。由此,钻头工作时的振动会直接传递给上游的其他钻具结构或管串。这对钻井作业非常不利。因此,需要一种稳定性较高的隔振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稳定性较高的隔振器。根据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隔振器,所述隔振器设置在钻头的上游并与所述钻头间隔开,所述隔振器包括:内套筒,所述内套筒与上游部件相连,所述内套筒构造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朝向下游的上挡壁;外套筒,所述外套筒滑动式套设在所述内套筒的外侧并与下游部件相连,所述外套筒构造有径向向内延伸的朝向上游的下挡壁,所述下挡壁位于所述上挡壁的下游处,在所述上挡壁和所述下挡壁之间形成缓冲空间。通过这种设置,能够增大隔振器下游的下游部件的重量。在钻井过程中,较重的下游部件对减振非常有利。通过这种设置,有利于提高隔振器的稳定性。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冲空间为自由空间。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挡壁和/或所述下挡壁构造成沿径向向外的方向逐渐向上游倾斜。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上挡壁和/或所述下挡壁上设置有柔性垫。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套筒构造有内凸出段和处于所述内凸出段的下游并与所述内凸出段相连的内凹陷段,所述内凸出段的外径比所述内凹陷段的外径大,在所述内凸出段与所述内凹陷段的连接处形成所述上挡壁。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套筒构造有外凹陷段和处于所述外凹陷段下游并与所述外凹陷段相连的外凸出段,所述外凹陷段的内径比所述外凸出段的内径大,在所述外凹陷段和所述外凸出段的连接处形成所述下挡壁,所述外凹陷段与所述内凸出段滑动式配合,所述外凸出段与所述内凹陷段滑动式配合。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套筒还构造有处于所述外凹陷段的上游并与所述外凹陷段相连的卡接段,所述卡接段位于所述内凸出段的上游并径向向内延伸成与所述内凸出段的朝向上游的卡接面相对。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卡接面和/或所述卡接段的朝向所述卡接面的表面上设置有柔性垫。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游部件包括至少一个钻柱或钻铤。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游部件包括安装在钻具中和点上游的至少一个钻铤或钻柱。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这种设置,能够增大隔振器下游的下游部件的重量。在钻井过程中,较重的下游部件对减振非常有利。通过这种设置,有利于提高隔振器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来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图1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隔振器处于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隔振器处于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隔振器的内套筒的立体结构图。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和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技术的隔振器1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图1中的隔振器1处于第一状态,图2中的隔振器处于第二状态。如图1所示,隔振器1包括内套筒10和外套筒20,内套筒10套设在外套筒20内,且能与外套筒20滑动配合。内套筒10构造有内凸出段11和连接在内凸出段11的下游处的内凹陷段12,内凸出段11的外径大于内凹陷段12的外径,在内凸出段11与内凹陷段12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朝向下游的上挡壁13。外套筒20构造有外凹陷段21和连接在外凹陷段21的下游处的外凸出段22,外凹陷段21的内径大于外凸出段22的内径,在外凸出段21与外凹陷段22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朝向上游的下挡壁23。在图1所示的情况下,内凸出段11与套设在其外的外凹陷段21滑动配合,内凹陷段12与套设在其外的外凸出段22滑动配合。上挡壁13和下挡壁23在纵向方向上相对间隔开。在上挡壁13和下挡壁23之间形成体积可变的缓冲空间30。也就是说,在如图1所示的情况下,上挡壁13和下挡壁23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因而缓冲空间30具有较大的体积。随着内套管10与外套管20之间的相对滑动,下挡壁23与上挡壁13之间产生朝向彼此的相对移动。在图2所示的极限情况下,内套管10与外套管20相对于彼此移动至上挡壁13和下挡壁23接触到一起。此时,缓冲空间30的体积减小为零。例如,可在上挡壁13和/或下挡壁23上设置柔性垫或者弹性垫,例如胶垫。在缓冲空间30的体积变化的过程中,上述柔性垫不起到积蓄势能而阻碍内套管10与外套管20之间的相对移动的作用(即,减振作用)。上述柔性垫仅在上挡壁13与下挡壁23接触时起到避免上挡壁13和下挡壁23直接碰撞在一起的作用。在上挡壁13与下挡壁23之间的缓冲空间内也不设置其他的用于减振的结构,即,缓冲空间30为自由空间。优选地,上述上挡壁13和下挡壁23构造为倾斜的。例如,如图1所示,上挡壁13和下挡壁23均构造为在沿径向向外的方向上逐渐向上游倾斜。倾斜的上挡壁13和下挡壁23的倾斜程度相匹配,以致在图2显示的第二状态下,上挡壁13和下挡壁23能整体地接触在一起。这种设置有利于减少上挡壁13和下挡壁23处的应力集中,从而能够有效地避免隔振器10的损坏。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外套筒20还构造有连接在外凹陷段21的上游的卡接段24。卡接段24位于内凸出段11的上游并径向向内延伸至与内凸出段11的朝向上游的表面(在此命名为“卡接面”)相对。在图1所示的第一状态下,卡接段24与卡接面接触,以对内套筒10和套筒20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在图2所示的第二状态下,卡接段24与卡接面相对间隔开。优选地,在卡接段24的朝向卡接面的表面上和/或在卡接面上也设置有柔性垫或弹性垫,例如胶垫。图3显示了内套筒10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内套筒10的内凹陷段12构造有多边形的截面。同时,外套筒20的外凸出段22构造有相应匹配的多边形截面。由此,在外凸出段22套设在内凹陷段12外时,内套筒10可向外套筒20传递转矩。在实际使用时,可将隔振器1设置在钻头的上游并与钻头间隔开,即通过其他结构连接在一起。例如,可将隔振器1设置到两个钻具(例如,钻杆和/或钻铤)之间。也就是说,在隔振器1的内套筒10的上游连接有上游部件,该上游部件包含钻柱,也可包含管串的其他结构。同时,在隔振器1的外套筒20的下游连接有下游部件,该下游部件不光包含有钻头,还包含至少一个(优选地不少于两个)钻挺或钻杆、尤其是加重钻杆。优选地,隔振器1安装在钻具中和点上游的至少一个钻柱或钻铤上方。由于上述下游部件具有较大的重量,因此在钻头发生纵向振动、并由此隔振器1中的缓冲空间的体积减小(从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时,该重量较大的下游部件能够有效地削弱隔振器1的外套筒20向上移动的速度。由此,在不设置额外的缓冲机构的情况下,隔振器1也能有效地起到隔振作用。同时,该隔振器1的制造成本可以大幅减小,而其稳定性、可靠性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隔振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器设置在钻头的上游并与所述钻头间隔开,所述隔振器包括:内套筒,所述内套筒与上游部件相连,所述内套筒构造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朝向下游的上挡壁;外套筒,所述外套筒滑动式套设在所述内套筒的外侧并与下游部件相连,所述外套筒构造有径向向内延伸的朝向上游的下挡壁,所述下挡壁位于所述上挡壁的下游处,在所述上挡壁和所述下挡壁之间形成缓冲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振器设置在钻头的上游并与所述钻头间隔开,所述隔振器包括:内套筒,所述内套筒与上游部件相连,所述内套筒构造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朝向下游的上挡壁;外套筒,所述外套筒滑动式套设在所述内套筒的外侧并与下游部件相连,所述外套筒构造有径向向内延伸的朝向上游的下挡壁,所述下挡壁位于所述上挡壁的下游处,在所述上挡壁和所述下挡壁之间形成缓冲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空间为自由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挡壁和/或所述下挡壁构造成沿径向向外的方向逐渐向上游倾斜。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挡壁和/或所述下挡壁上设置有柔性垫。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构造有内凸出段和处于所述内凸出段的下游并与所述内凸出段相连的内凹陷段,所述内凸出段的外径比所述内凹陷段的外径大,在所述内凸出段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群爱赵晨熙孙连忠刘匡晓陈军海崔晓杰张进双张金成范红康王光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