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和用于组装跨骑型车辆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880604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8 05: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跨骑型车辆和用于组装该骑型车辆的方法,该跨骑型车辆的后轮能够容易被与该后轮具有不同宽度的后轮更换。跨骑型车辆包括设置在左座椅框架13L上的第一托架板31和第二托架板32,以及放置在第一托架板31与第二托架板32之间的套环35。套环35包括第一圆柱部35a和具有比第一圆柱部35a的直径更大的直径的第二圆柱部35b。后缓冲单元8的上支承部8A支承于套环35的第一圆柱部35a。套环35的取向能够改变。当第一圆柱部35a相比于第二圆柱部35b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时,第一圆柱部35a在包括套环35的中心线35c的竖直截面中配置在经过左座椅框架13L的中心13Lc的竖直线13V上。

Straddle type vehicl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straddle type vehicl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traddle type vehicle and a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traddle type vehicle, the rear wheel of the straddle type vehicle can be easily replaced by the rear wheel with different widths from the rear wheel. The straddle type vehicle comprises a first bracket plate 31 and a second bracket plate 32 disposed on the left seat frame 13L, and a sleeve ring 35 disposed between the first bracket plate 31 and the second bracket plate 32. The ring 35 comprises a first cylinder 35A and a second cylinder 35b having a diameter larger than the first cylinder 35a. The upper supporting part 8A of the rear buffer unit 8 is supported on the first cylindrical part 35A of the collar 35.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ollar 35 can be changed. When the first cylinder 35A is disposed outside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as compared with the second cylinder 35b, the first cylinder 35A is disposed on a vertical 13V line of 13Lc through the center of the left seat frame 13L in the vertical section including the center line 35C of the ring 3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跨骑型车辆和用于组装跨骑型车辆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以及用于组装跨骑型车辆的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已知传统的跨骑型车辆,其包括可枢转地支承于车身框架的动力单元,支承于动力单元的后轮以及后缓冲单元,该后缓冲单元包括支承于车身框架的上支承部以及支承于动力单元的下支承部。在这种跨骑型车辆中,后缓冲单元放置于后轮的侧面。例如,日本技术No.2537734的图2示出了这种跨骑型车辆。在跨骑型车辆中,后缓冲单元放置于后轮的左侧。后缓冲单元的上支承部支承于车身框架的左座椅框架。后缓冲单元的下支承部支承于动力单元的变速箱,该变速箱配置在后轮的左方。后缓冲单元吸收由后轮从路面接收的震动。由后轮从路面接收的力经由动力单元传递至后缓冲单元。在上述跨骑型车辆中,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的托架焊接至左座椅框架的配置在储箱的正下方的这部分。注意,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是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朝向中心。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是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远离中心。后缓冲单元的上支承部支承于托架。因此,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延伸的托架夹置在座椅框架与后缓冲单元的上支承部之间,从而允许后缓冲单元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靠近中心处。拥有跨骑型车辆的用户,需要用比标准尺寸更宽的后轮来更换标准尺寸的后轮。后轮附接至动力单元的后端部且放置在动力单元的后端部的侧面。动力单元的后端部相比于后轮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因此,当用更宽的后轮更换标准尺寸的后轮时,动力单元的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移位。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后缓冲单元的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移位。传统来讲,为了使后缓冲单元的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移位,需要更换夹置在座椅框架与后缓冲单元的上支承部之间的托架。然而,这样的托架更换并不容易。因此,考虑到后缓冲单元的位置变化,更换后轮并不容易。与更换托架的想法相反,首先考虑改变托架的形状来适应不同宽度的后轮的更换。然而,更宽的后轮相比于标准尺寸的后轮从路面接收了更大的力。当用更宽的后轮进行更换时,要经由后缓冲单元传递至座椅框架的力趋于增加。因此,已经发现,为了更换后轮,不仅需要改变托架的形状,还需要考虑对座椅框架的影响。然而,改变座椅框架的形状来适应不同宽度的后轮的更换是不期望的,这是因为它将增加车身框架的成本。作为更深入研究的结果,已经得出如下结论:当用更宽的后轮更换后轮时,可以通过设想如何将力传递到座椅框架而在不改变座椅框架的形状的情况下确保座椅框架的刚性。即,已经得出如下结论:能够通过采用以下配置来在不改变座椅框架的形状的情况下更换后轮:当用更宽的后轮更换后轮时,后缓冲单元的上支承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更靠近座椅框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跨骑型车辆以及用于组装该跨骑型车辆的方法,该跨骑型车辆允许后轮容易被具有与后轮的宽度不同的宽度的另一后轮更换。根据本专利技术,该目的通过具有独立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跨骑型车辆来解决。此外,该目的还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组装跨骑型车辆的方法来解决的。优选实施例在从属权利要求中进行了阐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跨骑型车辆包括车身框架,其包括头管、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从头管向下延伸的下框架以及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从下框架向后且向上延伸的座椅框架。跨骑型车辆包括储箱,其支承于座椅框架;动力单元,其可枢转地支承于座椅框架;以及后轮,其支承于动力单元。座椅框架包括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与储箱重叠的第一部分以及从侧面观察车辆时配置在第一部分的后方且从后面观察车辆时与储箱重叠的第二部分。跨骑型车辆还包括第一托架板,其设置在座椅框架的第二部分上;以及第二托架板,其设置在座椅框架的第二部分上且相比于第一托架板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跨骑型车辆包括放置在第一托架板和第二托架板之间的套环,套环包括具有第一外径的第一圆柱部以及具有比第一外径更大的第二外径的第二圆柱部。跨骑型车辆包括后缓冲单元,后缓冲单元包括圆柱状上支承部和下支承部,套环的第一圆柱部插入上支承部中,上支承部可枢转地支承于第一圆柱部,下支承部可枢转地支承于动力单元。在包括套环的中心线的竖直截面中,第一托架板相比于座椅框架的中心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在包括套环的中心线的竖直截面中,第二托架板的至少一部分相比于座椅框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套环形成为使得当套环在第一托架板和第二托架板之间以第一圆柱部相比于第二圆柱部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方式放置时,在包括套环的中心线的竖直截面中,第一圆柱部配置在经过座椅框架的中心的竖直线上。根据上述跨骑型车辆,通过改变放置在第一托架板和第二托架板之间的套环的取向,可以容易地改变后缓冲单元的上支承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因此,当安装相对较窄的后轮时,后缓冲单元的上支承部能够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对内侧。当安装相对较宽的后轮时,后缓冲单元的上支承部能够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相对外侧。因此,具有不同宽度的后轮能够容易地彼此切换。当安装更宽的后轮时,套环放置成使得第一圆柱部相比于第二圆柱部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对于跨骑型车辆,当安装更宽的后轮时,后缓冲部分的上支承部在竖直截面中配置在经过座椅框架的中心的竖直线上。因此,要从后缓冲单元传递至座椅框架的负荷可能靠近座椅框架的中心传递。因此,在不改变座椅框架的形状的情况下,座椅框架能够有效地接收来自后缓冲单元的负荷。因此,由于无需改变座椅框架的形状,因此具有不同宽度的后轮能够容易地彼此切换。根据一个优选方面,第一圆柱部相比于第二圆柱部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在包括套环的中心线的竖直截面中,后缓冲单元的上支承部放置在经过座椅框架的中心的竖直线上。根据上述方面,可以实现具有相对较宽的后轮的跨骑型车辆。对于具有较宽后轮的跨骑型车辆,与具有较窄后轮的跨骑型车辆相比,要被后缓冲单元接收的负荷趋于增加。根据上述方面,在竖直截面中,后缓冲单元的上支承部放置在经过座椅框架的中心的竖直线上。因此,被施加至后缓冲单元的负荷可能以平衡良好的方式被座椅框架支承。即使从路面经由后轮和动力单元施加至后缓冲单元的负荷相对较大,后缓冲单元也能够被座椅框架充分支承。根据另一个优选方面,第一圆柱部相比于第二圆柱部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在包括套环的中心线的竖直截面中,后缓冲单元的上支承部相比于经过座椅框架的中心的竖直线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根据上述方面,可以实现具有相对较窄的后轮的跨骑型车辆。后缓冲单元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更靠近中心处。因此,能够减小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根据另一个优选方面,第一托架板是从座椅框架竖直向下延伸的平板。第二托架板是弯曲板,该弯曲板包括从座椅框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内且向下延伸的基座部以及从基座部竖直向下延伸的主体部。根据上述方面,可以确保第一托架板与第二托架板之间的尺寸并且同时确保将第一托架板和第二托架板附接至座椅框架的强度。根据另一个优选方面,在包括套环的中心线的竖直截面中,套环在沿套环的中心线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等于座椅框架在平行于套环的中心线的方向上的尺寸的1/2。根据上述方面,由于套环具有大尺寸,因此当套环的取向改变时,第一圆柱部的位置能够大幅改变。因此,可以实现后缓冲单元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大幅改变。可以增加能够彼此切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跨骑型车辆,包括:车身框架(10),其包括头管(11)、从侧面观察所述车辆时从所述头管(11)向下延伸的下框架(12)以及从侧面观察所述车辆时从所述下框架(12)向后且向上延伸的座椅框架(13L、13R);储箱(45),其支承于所述座椅框架(13L、13R);动力单元(50),其可枢转地支承于所述座椅框架(13L、13R);后轮(6、7),其支承于所述动力单元(50);其中,所述座椅框架(13L、13R)包括从侧面观察所述车辆时与所述储箱(45)重叠的第一部分(13a)以及从侧面观察所述车辆时配置在所述第一部分(13a)的后方且从后面观察所述车辆时与所述储箱(45)重叠的第二部分(13b),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包括第一托架板(31),其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13L、13R)的所述第二部分(13b)上;第二托架板(32),其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13L、13R)的所述第二部分(13b)上且相比于所述第一托架板(31)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套环(35),其放置在所述第一托架板(31)与所述第二托架板(32)之间,所述套环(35)包括具有第一外径(d1)的第一圆柱部(35a)以及具有比所述第一外径(d1)更大的第二外径(d2)的第二圆柱部(35b);以及后缓冲单元(8),其包括圆柱状上支承部(8A)和下支承部(8B),所述套环(35)的所述第一圆柱部(35a)插入所述上支承部(8A)中,所述上支承部(8A)可枢转地支承于所述第一圆柱部(35a),所述下支承部(8B)可枢转地支承于所述动力单元(50),其中,在包括所述套环(35)的中心线(35c)的竖直截面中,所述第一托架板(31)相比于所述座椅框架(13L、13R)的中心(13Lc)配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在包括所述套环(35)的所述中心线(35c)的所述竖直截面中,所述第二托架板(32)的至少一部分相比于所述座椅框架(13L、13R)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配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以及所述套环(35)形成为使得当所述套环(35)在所述第一托架板(31)和所述第二托架板(32)之间以所述第一圆柱部(35a)相比于所述第二圆柱部(35b)配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方式放置时,在包括所述套环(35)的所述中心线(35c)的所述竖直截面中,所述第一圆柱部(35a)配置在经过所述座椅框架(13L、13R)的所述中心(13Lc)的竖直线(13V)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2.28 JP 2017-0370801.一种跨骑型车辆,包括:车身框架(10),其包括头管(11)、从侧面观察所述车辆时从所述头管(11)向下延伸的下框架(12)以及从侧面观察所述车辆时从所述下框架(12)向后且向上延伸的座椅框架(13L、13R);储箱(45),其支承于所述座椅框架(13L、13R);动力单元(50),其可枢转地支承于所述座椅框架(13L、13R);后轮(6、7),其支承于所述动力单元(50);其中,所述座椅框架(13L、13R)包括从侧面观察所述车辆时与所述储箱(45)重叠的第一部分(13a)以及从侧面观察所述车辆时配置在所述第一部分(13a)的后方且从后面观察所述车辆时与所述储箱(45)重叠的第二部分(13b),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包括第一托架板(31),其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13L、13R)的所述第二部分(13b)上;第二托架板(32),其设置在所述座椅框架(13L、13R)的所述第二部分(13b)上且相比于所述第一托架板(31)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套环(35),其放置在所述第一托架板(31)与所述第二托架板(32)之间,所述套环(35)包括具有第一外径(d1)的第一圆柱部(35a)以及具有比所述第一外径(d1)更大的第二外径(d2)的第二圆柱部(35b);以及后缓冲单元(8),其包括圆柱状上支承部(8A)和下支承部(8B),所述套环(35)的所述第一圆柱部(35a)插入所述上支承部(8A)中,所述上支承部(8A)可枢转地支承于所述第一圆柱部(35a),所述下支承部(8B)可枢转地支承于所述动力单元(50),其中,在包括所述套环(35)的中心线(35c)的竖直截面中,所述第一托架板(31)相比于所述座椅框架(13L、13R)的中心(13Lc)配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在包括所述套环(35)的所述中心线(35c)的所述竖直截面中,所述第二托架板(32)的至少一部分相比于所述座椅框架(13L、13R)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配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以及所述套环(35)形成为使得当所述套环(35)在所述第一托架板(31)和所述第二托架板(32)之间以所述第一圆柱部(35a)相比于所述第二圆柱部(35b)配置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的方式放置时,在包括所述套环(35)的所述中心线(35c)的所述竖直截面中,所述第一圆柱部(35a)配置在经过所述座椅框架(13L、13R)的所述中心(13Lc)的竖直线(13V)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所述第一圆柱部(35a)相比于所述第二圆柱部(35b)配置所述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以及在包括所述套环(35)的所述中心线(35c)的所述竖直截面中,所述后缓冲单元(8)的所述上支承部(8A)放置在经过所述座椅框架(13L、13R)的所述中心(13Lc)的所述竖直线(13V)上。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柳大祐竹迫和平
申请(专利权)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