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式蜂鸣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6572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16: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电式蜂鸣器。该压电式蜂鸣器包括压电材料、金属弹片、第二引脚,所述压电材料与所述金属弹片连接,所述第二引脚的一端与所述金属弹片连接并形成第二触点,所述第二引脚包括向远离所述压电材料的方向折弯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的折弯夹角为130°≤β<158°。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压电式蜂鸣器,可以提高蜂鸣器的可靠性,使蜂鸣器发声更加平稳。

Piezoelectric buzze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piezoelectric buzzer. The piezoelectric buzzer comprises a piezoelectric material, a metal shrapnel, a second pin, the piezoelectric material connected with the metal shrapnel, one end of the second pin connected with the metal shrapnel and formed a second contact, the second pin comprising a bending part bending away from the piezoelectric material, the bending part. The bending angle is 130 degrees or less than 158 degrees. According to the piezoelectric buzzer of the utility model, the reliability of the buzzer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sound of the buzzer can be more stab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电式蜂鸣器
本技术属于蜂鸣器
,具体涉及一种压电式蜂鸣器。
技术介绍
压电式蜂鸣器是一种电声转换器件,如图1所示,压电材料1粘贴在金属弹片2上,第一引脚3、第二引脚4分别与压电材料1、金属弹片2连接,当第一引脚3、第二引脚4施加电压后,因为压电效应,蜂鸣片就会产生机械变形而发出声响。对于第二引脚4为了与金属弹片2保持良好接触,同时保证与压电材料1保持一定距离,第二引脚4需要做折弯处理,折弯夹角如图1所述的α,且α相对较大为158°,在此情况下,第二引脚4与压电材料1之间的最小距离L偏小,在进行蜂鸣器装配时或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力产生的变形,极易导致第二引脚4与压电材料1接触,进而导致上电后蜂鸣器发声不稳定,存在质量隐患;另外,由于引脚末端与压电材料1、金属弹片2表面直接接触,而引脚末端极为尖锐,在高频振动的作用下易刮伤压电材料1、金属弹片2表面,导致蜂鸣器发声较为尖锐、不平稳。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压电式蜂鸣器,可以提高蜂鸣器的可靠性,使蜂鸣器发声更加平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压电式蜂鸣器,包括压电材料、金属弹片、第二引脚,所述压电材料与所述金属弹片连接,所述第二引脚的一端与所述金属弹片连接并形成第二触点,所述第二引脚包括向远离所述压电材料的方向折弯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的折弯夹角为130°≤β<158°。优选地,所述第二引脚的折弯夹角130°≤β≤150°。优选地,所述第二引脚的折弯夹角β=145°。优选地,所述压电材料在所述金属弹片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折弯部在所述金属弹片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二投影处于所述第一投影之外。优选地,所述第二触点处还设有第二凸点,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二凸点连接,所述第二凸点使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金属弹片相间隔。优选地,所述蜂鸣器还包括第一引脚,所述第一引脚的一端与所述压电材料连接并形成第一触点,所述第一触点处设有第一凸点,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一凸点连接,所述第一凸点使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金属弹片相间隔。优选地,所述第一凸点与所述第一引脚的接触部位成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一引脚的弯折角度相匹配;所述第二凸点与所述第二引脚的接触部位成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二引脚的弯折角度相匹配。优选地,所述压电材料为压电陶瓷薄片。本技术提供的压电式蜂鸣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减小了所述第二引脚的折弯夹角,使该折弯夹角小于了现有技术中的折弯夹角,使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压电材料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了现有技术中的最小距离,也即所述第二引脚距离压电材料更远,在蜂鸣器装配或者引脚受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压电材料接触的概率降低,从而提高蜂鸣器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压电式蜂鸣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压电式蜂鸣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压电式蜂鸣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表示为:1、压电材料;2、金属弹片;3、第一引脚;4、第二引脚;5、第一触点;6、第二触点;7、壳体;8、第一凸点;9、第二凸点。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参见图1至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压电式蜂鸣器,包括压电材料1、金属弹片2、第二引脚4,所述压电材料1与所述金属弹片2连接,优选地,可以采用粘结方式将所述压电材料1与所述金属弹片2连接即可,所述第二引脚4的一端与所述金属弹片2连接并形成第二触点6,所述第二引脚4的另一端伸出壳体7之外,所述第二引脚4包括向远离所述压电材料1的方向折弯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的折弯夹角为130°≤β<158°。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减小了所述第二引脚4的折弯夹角β,使β小于了现有技术中的折弯夹角α,使所述第二引脚4与所述压电材料1之间的最小距离l大于了现有技术中的最小距离L,也即所述第二引脚4距离压电材料1更远,在蜂鸣器装配或者引脚受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二引脚4与所述压电材料1接触的概率降低,从而提高蜂鸣器的可靠性,尤其是在所述第二触点6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引脚4与所述压电材料1之间的最小距离l增大将更加明显。优选地,所述第二引脚的折弯夹角130°≤β≤150°,更为优选地,所述第二引脚的折弯夹角β=145°。优选地,所述压电材料1在所述金属弹片2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折弯部在所述金属弹片2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二投影处于所述第一投影之外。此技术方案将所述的折弯部限制于所述第一投影之外的区域,进一步减小了所述第二引脚4与所述压电材料1之间接触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了蜂鸣器的可靠性。为了防止引脚的尖锐末端对所述压电材料1、金属弹片2的表面产生刮伤,优选地,所述第二触点6处还设有第二凸点9,所述第二引脚4与所述第二凸点9连接,所述第二凸点9使所述第二引脚4与所述金属弹片2相间隔;当然,所述蜂鸣器还包括第一引脚3,所述第一引脚3的一端与所述压电材料1连接并形成第一触点5,所述第一引脚3的另一端伸出壳体7之外,在所述第一触点5处设置第一凸点8,所述第一引脚3与所述第一凸点8连接,所述第一凸点8使所述第一引脚3与所述金属弹片2相间隔。此技术方案将所述第一引脚3、第二引脚4的尖锐末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凸点8、第二凸点9连接,避免所述第一引脚3、第二引脚4的尖锐末端与所述压电材料1、金属弹片2的表面的直接连接,防止刮伤现象的产生,使蜂鸣器发声更加平稳。优选地,所述第一凸点8与所述第一引脚3的接触部位成第一斜面,所述第一斜面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一引脚3的弯折角度相匹配;所述第二凸点9与所述第二引脚4的接触部位成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的倾斜角度与所述第二引脚4的弯折角度相匹配。此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凸点8与所述第一引脚3、所述第二凸点9与所述第二引脚4的连接更加顺滑,防止了所述所述第一凸点8与所述第一引脚3、所述第二凸点9与所述第二引脚4之间可能存在的虚接问题,提高了所述蜂鸣器的可靠性。优选地,所述压电材料1为压电陶瓷薄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电式蜂鸣器,包括压电材料(1)、金属弹片(2)、第二引脚(4),所述压电材料(1)与所述金属弹片(2)连接,所述第二引脚(4)的一端与所述金属弹片(2)连接并形成第二触点(6),所述第二引脚(4)包括向远离所述压电材料(1)的方向折弯的折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的折弯夹角为130°≤β<15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电式蜂鸣器,包括压电材料(1)、金属弹片(2)、第二引脚(4),所述压电材料(1)与所述金属弹片(2)连接,所述第二引脚(4)的一端与所述金属弹片(2)连接并形成第二触点(6),所述第二引脚(4)包括向远离所述压电材料(1)的方向折弯的折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的折弯夹角为130°≤β<15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蜂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脚(4)的折弯夹角为130°≤β≤15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蜂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脚(4)的折弯夹角β=145°。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蜂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电材料(1)在所述金属弹片(2)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折弯部在所述金属弹片(2)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二投影处于所述第一投影之外。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蜂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点(6)处还设有第二凸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项永金黎长源张成成熊克勇杨守武崔斌尹粤卿李晓芳
申请(专利权)人:格力电器合肥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