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绕线式电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1686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1 1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绕线式电感器,包括绕线式电感器主体、第二散热孔和第三通孔,所述绕线式电感器主体外侧套接有包覆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芯体的底部一侧内部第一电极柱与导线的第三接头焊接固定,芯体的底部和顶部另一端则分别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且两孔内底部分别设置有与导线相连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根据具体所需绕线式电感器的形状将第二电极柱通过螺纹与连接孔连接固定即可获得所需形状的绕线式电感器,同时绕线式电感器外侧设置的包覆膜在绕线式电感器进行工作过程中通过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的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保证了散热效果。

A wound inducto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winding type inductor, which comprises a winding type inductor main body, a second cooling hole and a third through hole. The outer side of the winding type inductor main body is sleeved with a coating film.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structure, safe and convenient use, welding and fixing the third joint of the conductor and the first electrode column on the bottom side of the core body, and opening the first connecting hole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hole respectively at the bottom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core body, and the first connecting joint and the second connecting hole connected with the conductor are respectively arranged at the inner bottom part of the two holes. In the actual installation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hape of the winding inductor, the second electrode pole can be connected and fixed through the thread and the connecting hole to obtain the desired shape of the winding inductor. The first heat dissipation hole and the second heat dissipation hole are arranged to ensure the heat dissipation effe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绕线式电感器
本技术涉及绕线式电感器
,具体为一种绕线式电感器。
技术介绍
绕线式电感器主要制造技术是“绕线”,即将导线绕于磁心上构成电感线圈(也常见空心线圈)。但是目前市场上的绕线式电感器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功能单一,针对于不同安装位置需要分别使用立式和卧式绕线式电感器,固在生产过程中即需提前了解所需绕线式电感器的形状,然后在根据所需形状的绕线式电感器进行生产,同时绕线式电感器外侧设置的包覆膜在绕线式电感器进行工作过程中散热效果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绕线式电感器,可以有效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针对于不同安装位置需要分别使用立式和卧式绕线式电感器,固在生产过程中即需提前了解所需绕线式电感器的形状,然后在根据所需形状的绕线式电感器进行生产,同时绕线式电感器外侧设置的包覆膜在绕线式电感器进行工作过程中散热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绕线式电感器,包括绕线式电感器主体、第一散热孔、第一凸缘部、第二凸缘部、第一通孔、包覆膜、第一连接孔、芯体、卷芯部、导线、第一电极柱、螺纹、第二电极柱、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第二连接孔、第三接头、第二通孔、第二散热孔和第三通孔,所述绕线式电感器主体外侧套接有包覆膜,所述包覆膜顶部中心处开设有第一散热孔,所述包覆膜顶部且位于第一散热孔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绕线式电感器主体内部设置有芯体,所述芯体顶部设置有第一凸缘部,所述第一凸缘部顶部一侧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芯体底部设置有第二凸缘部,所述第一凸缘部底部且位于第二凸缘部顶部设置有卷芯部,所述卷芯部外侧套接有导线,所述芯体底部一侧安装有第一电极柱,所述芯体底部另一侧设置有第二电极柱,所述第二电极柱顶部外侧设置有螺纹,所述导线一端且位于第一连接孔内侧底部设置有第一接头,所述第二凸缘部底部一侧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导线一端且位于第二连接孔内侧顶部设置有第二接头,所述导线另一端且位于第二凸缘部内部设置有第三接头,所述包覆膜底部中心处开设有第二散热孔,所述包覆膜底部且位于第二散热孔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包覆膜底部且位于第二散热孔另一侧开设有第三通孔。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极柱和第三接头通过焊接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部分别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分别与第二电极柱通过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导线是一种铜金属材质的构件。优选的,所述导线绕制在卷芯部。优选的,所述包覆膜是一种环氧树脂材质的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针对于不同安装位置需要分别使用立式和卧式绕线式电感器,芯体的底部一侧内部第一电极柱与导线的第三接头焊接固定,芯体的底部和顶部另一端则分别开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且两孔内底部分别设置有与导线相连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根据具体所需绕线式电感器的形状将第二电极柱通过螺纹与连接孔连接固定即可获得所需形状的绕线式电感器,同时绕线式电感器外侧设置的包覆膜在绕线式电感器进行工作过程中通过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的第一散热孔和第二散热孔保证了散热效果。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芯体结构安装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芯体正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芯体局部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包覆膜仰视图;图中标号:1、绕线式电感器主体;2、第一散热孔;3、第一凸缘部;4、第二凸缘部;5、第一通孔;6、包覆膜;7、第一连接孔;8、芯体;9、卷芯部;10、导线;11、第一电极柱;12、螺纹;13、第二电极柱;14、第一接头;15、第二接头;16、第二连接孔;17、第三接头;18、第二通孔;19、第二散热孔;20、第三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绕线式电感器,包括绕线式电感器主体1、第一散热孔2、第一凸缘部3、第二凸缘部4、第一通孔5、包覆膜6、第一连接孔7、芯体8、卷芯部9、导线10、第一电极柱11、螺纹12、第二电极柱13、第一接头14、第二接头15、第二连接孔16、第三接头17、第二通孔18、第二散热孔19和第三通孔20,绕线式电感器主体1外侧套接有包覆膜6,包覆膜6顶部中心处开设有第一散热孔2,包覆膜6顶部且位于第一散热孔2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5,绕线式电感器主体1内部设置有芯体8,芯体8顶部设置有第一凸缘部3,第一凸缘部3顶部一侧开设有第一连接孔7,芯体8底部设置有第二凸缘部4,第一凸缘部3底部且位于第二凸缘部4顶部设置有卷芯部9,卷芯部9外侧套接有导线10,芯体8底部一侧安装有第一电极柱11,芯体8底部另一侧设置有第二电极柱13,第二电极柱13顶部外侧设置有螺纹12,导线10一端且位于第一连接孔7内侧底部设置有第一接头14,第二凸缘部4底部一侧开设有第二连接孔16,导线10一端且位于第二连接孔16内侧顶部设置有第二接头15,导线10另一端且位于第二凸缘部4内部设置有第三接头17,包覆膜6底部中心处开设有第二散热孔19,包覆膜6底部且位于第二散热孔19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18,包覆膜6底部且位于第二散热孔19另一侧开设有第三通孔20。为了更好的将第一电极柱11和第三接头17紧密结合,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电极柱11和第三接头17通过焊接连接。为了便于组装和拆卸,改变绕线式电感器的形状,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连接孔7和第二连接孔16内部分别设置有螺纹,第一连接孔7和第二连接孔16分别与第二电极柱13通过螺纹连接。为了起到增强传导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导线10是一种铜金属材质的构件。为了提高绕线式电感器工作效率,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导线10绕制在卷芯部9。为了保护内部的正常运行,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包覆膜6是一种环氧树脂材质的构件。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导线10在芯体8的卷芯部9盘绕成线圈,同时导线10一端设置的第三接头17在第二凸缘部4与第一电极柱11焊接连接,导线10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接头14和第二接头15,二者分别位于第一连接孔7和第二连接孔16内,当第二电极柱13与连接孔相连时则分别与接头接触实现导通,完成芯体8与电极柱的安装后在外侧设置有包覆膜6进行包裹保护,针对于不同安装位置需要分别使用立式和卧式绕线式电感器,芯体8的底部一侧内部第一电极柱11与导线10的第三接头17焊接固定,芯体8的底部和顶部另一端则分别开设有第一连接孔7和第二连接孔16,且两孔内底部分别设置有与导线10相连的第一接头14和第二接头15,在实际安装过程中根据具体所需绕线式电感器的形状将第二电极柱13通过螺纹12与连接孔连接固定即可获得所需形状的绕线式电感器,同时绕线式电感器外侧设置的包覆膜6在绕线式电感器进行工作过程中通过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的第一散热孔2和第二散热孔19保证了散热效果。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例而已,并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绕线式电感器,包括绕线式电感器主体(1)、第一散热孔(2)、第一凸缘部(3)、第二凸缘部(4)、第一通孔(5)、包覆膜(6)、第一连接孔(7)、芯体(8)、卷芯部(9)、导线(10)、第一电极柱(11)、螺纹(12)、第二电极柱(13)、第一接头(14)、第二接头(15)、第二连接孔(16)、第三接头(17)、第二通孔(18)、第二散热孔(19)和第三通孔(20),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式电感器主体(1)外侧套接有包覆膜(6),所述包覆膜(6)顶部中心处开设有第一散热孔(2),所述包覆膜(6)顶部且位于第一散热孔(2)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5),所述绕线式电感器主体(1)内部设置有芯体(8),所述芯体(8)顶部设置有第一凸缘部(3),所述第一凸缘部(3)顶部一侧开设有第一连接孔(7),所述芯体(8)底部设置有第二凸缘部(4),所述第一凸缘部(3)底部且位于第二凸缘部(4)顶部设置有卷芯部(9),所述卷芯部(9)外侧套接有导线(10),所述芯体(8)底部一侧安装有第一电极柱(11),所述芯体(8)底部另一侧设置有第二电极柱(13),所述第二电极柱(13)顶部外侧设置有螺纹(12),所述导线(10)一端且位于第一连接孔(7)内侧底部设置有第一接头(14),所述第二凸缘部(4)底部一侧开设有第二连接孔(16),所述导线(10)一端且位于第二连接孔(16)内侧顶部设置有第二接头(15),所述导线(10)另一端且位于第二凸缘部(4)内部设置有第三接头(17),所述包覆膜(6)底部中心处开设有第二散热孔(19),所述包覆膜(6)底部且位于第二散热孔(19)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18),所述包覆膜(6)底部且位于第二散热孔(19)另一侧开设有第三通孔(2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线式电感器,包括绕线式电感器主体(1)、第一散热孔(2)、第一凸缘部(3)、第二凸缘部(4)、第一通孔(5)、包覆膜(6)、第一连接孔(7)、芯体(8)、卷芯部(9)、导线(10)、第一电极柱(11)、螺纹(12)、第二电极柱(13)、第一接头(14)、第二接头(15)、第二连接孔(16)、第三接头(17)、第二通孔(18)、第二散热孔(19)和第三通孔(20),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式电感器主体(1)外侧套接有包覆膜(6),所述包覆膜(6)顶部中心处开设有第一散热孔(2),所述包覆膜(6)顶部且位于第一散热孔(2)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孔(5),所述绕线式电感器主体(1)内部设置有芯体(8),所述芯体(8)顶部设置有第一凸缘部(3),所述第一凸缘部(3)顶部一侧开设有第一连接孔(7),所述芯体(8)底部设置有第二凸缘部(4),所述第一凸缘部(3)底部且位于第二凸缘部(4)顶部设置有卷芯部(9),所述卷芯部(9)外侧套接有导线(10),所述芯体(8)底部一侧安装有第一电极柱(11),所述芯体(8)底部另一侧设置有第二电极柱(13),所述第二电极柱(13)顶部外侧设置有螺纹(12),所述导线(10)一端且位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国栋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东城兆科电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