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西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方程式赛车可调尾翼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81426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1 1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方程式赛车可调尾翼系统,所述尾翼系统的尾翼主翼的两端端面分别与左端板、右端板连接,尾翼主翼分别和左支撑架、右支撑架连接,尾翼主翼的后上方,左端板、右端板之间的位置设置第一襟翼、第二襟翼;通过实时调节第一襟翼、第二襟翼的攻角从而使得赛车稳定快速过弯;第一襟翼舵机、第二襟翼舵机安装在第一襟翼、第二襟翼内部,具有良好的隐蔽性,不影响尾翼空气动力学性能;小主动齿扇和小从动齿扇都可以在第一花瓣状通孔内部运动;大主动齿扇和大从动齿扇都可以在第二花瓣状通孔内部运动;从而相比于常见的可调尾翼传动更加美观、并且减小了扰流。

An adjustable tail fin system for formula car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djustable tail system of a formula racing car. The two ends of the tail main wing of the tail system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left end plate and the right end plate, the tail main wing is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left support frame and the right support frame, and the rear and upper parts of the tail main wing are arranged with the first flaps and the second flaps between the left end plate and the right end plate. The first flap steering gear and the second flap steering gear are installed inside the first flap and the second flap, which have good concealment and do not affect the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tail wing. The internal motion of the first petal-shaped through-hole; both the large active and the large driven fans can move in the second petal-shaped through-hole; thus, they are more beautiful and less turbulent than the common adjustable tail dri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方程式赛车可调尾翼系统
本技术专利属于赛车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方程式赛车可调尾翼系统。
技术介绍
在FSAE赛事中赛车车速相对较高,如何在最短的时间跑完规定的路程是对赛车性能的一大考验,空气动力学套件最初并不被看好,然而渐渐的人们认识到到其重要性后逐渐被重视起来,慢慢的演变为一项重要的设计元素。而后为满足不同工况下汽车的气动效果出现了可调尾翼,然而可调尾翼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仅仅只有一些相对高级的超级跑车或赛车才装备可调尾翼系统,以适应汽车不同的行驶路况,增加汽车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在国内FSAE赛事中,一些学校如大连理工大学和重庆大学等都应用了可调尾翼系统,但无一例外都采用了四连杆机构,此种机构对舵机扭矩要求虽不高但不能很好的满足尾翼的气动效果,据了解所述学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高速下不稳定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的FSAE赛事中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气动效果好的方程式赛车可调尾翼系统。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方案为:一种方程式赛车可调尾翼系统,所述的尾翼系统包括水平放置的、截面为机翼状的主翼,主翼设置在汽车尾部,主翼的两端端面分别与左端板、右端板的内侧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主翼的下底面分别与开有机翼状开口的左支撑架和右支撑架通过碳纤维布和预浸料粘接,左支撑架和右支撑架分别安装在主翼沿其长度方向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处,左支撑架和右支撑架的底端分别和车架上的固定支耳通过螺栓连接;主翼的后上方,左端板、右端板之间的位置设置第一襟翼、第二襟翼;第一襟翼的两端分别安装一块第一襟翼端板,所述第一襟翼端板的内侧面通过螺栓和L形铁片与第一襟翼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襟翼端板一端的外侧面上设有圆筒形的第一襟翼端板凸台,第一襟翼端板凸台中设置圆形通孔,圆形通孔中穿过第一襟翼舵机转轴,第一襟翼舵机转轴的轴线与主翼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一襟翼舵机的壳体固定在第一襟翼端板的内侧面上;第一襟翼端板的另一端设置的圆形通孔内穿过第一襟翼旋转轴,第一襟翼旋转轴的一端穿过第一襟翼端板,并穿入第一襟翼中,使第一襟翼旋转轴与第一襟翼端板、第一襟翼形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襟翼旋转轴的另一端通过轴承和左端板或右端板构成可旋转连接;所述左端板、右端板是由内层、外层构成,左端板、右端板的内层上设置第一圆弧形贯通槽,第一襟翼端板凸台插入第一圆弧形贯通滑槽内,使第一襟翼端板凸台可在第一圆弧形贯通滑槽内运动;所述左端板、右端板的外层开有第一花瓣状通孔,第一襟翼舵机转轴穿出圆弧形贯通滑槽的部分套设小主动齿扇,小主动齿扇上设有弧形减重槽,所述小主动齿扇和小从动齿扇啮合,所述小从动齿扇上开有弧形减重槽,小从动齿扇与第一襟翼旋转轴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小主动齿扇和小从动齿扇都可以在左端板、右端板的外层开设的第一花瓣状通孔中运动;所述第二襟翼的两端分别安装一块第二襟翼端板,所述第二襟翼端板的内侧面通过螺栓和L形铁片与第二襟翼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襟翼端板一端的外侧面上设有圆筒形的第二襟翼端板凸台,第二襟翼端板凸台中设置圆形通孔,圆形通孔中穿过第二襟翼舵机转轴,所述第二襟翼舵机转轴的轴线与主翼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二襟翼舵机的壳体固定在第二襟翼端板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襟翼端板的另一端设置的圆形通孔内穿过第二襟翼旋转轴,第二襟翼旋转轴的一端穿过第二襟翼端板,并穿入第二襟翼中,使第二襟翼旋转轴与第二襟翼端板、第二襟翼形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襟翼旋转轴的另一端通过轴承和左端板或右端板构成可旋转连接;所述左端板、右端板分为两层,所述左端板、右端板内层上设置第二圆弧形贯通槽,第二襟翼端板凸台插入第二圆弧形贯通滑槽内,使第二襟翼端板凸台可在第二圆弧形贯通滑槽内运动;所述左端板、右端板的外层开有第二花瓣状通孔,第二襟翼舵机转轴穿出第二圆弧形贯通滑槽的部分套设大主动齿扇,大主动齿扇上设有弧形减重槽,所述大主动齿扇和大从动齿扇啮合,所述大从动齿扇上开有弧形减重槽,大从动齿扇与第二襟翼旋转轴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大主动齿扇和大从动齿扇都可以在第二花瓣状通孔内部运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可以实时调节第一襟翼、第二襟翼的攻角从而使得赛车稳定快速过弯;第一襟翼舵机、第二襟翼舵机安装在左端板和右端板内,具有良好的隐蔽性,空气动力学性能良好;小主动齿扇和小从动齿扇都可以在第二花瓣状通孔内部运动;大主动齿扇和大从动齿扇都可以在第二花瓣状通孔内部运动;从而相比于常见的可调尾翼传动更加美观、并且减小了扰流。附图说明图1为可调尾翼系统的轴测图;图2为第一襟翼2和第二襟翼3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第一襟翼2的俯视图;图4为第二襟翼3的俯视图;图5为右端板正视图。附图标记: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5所示的一种方程式赛车可调尾翼系统,包括水平放置的、截面为机翼状的主翼1,主翼1设置在汽车尾部,主翼1的两端端面分别与左端板4、右端板5的内侧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主翼1的下底面分别与开有机翼状开口的左支撑架10和右支撑架9通过碳纤维布和预浸料粘接,左支撑架10和右支撑架9分别安装在主翼1沿其长度方向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处,左支撑架10和右支撑架9的底端分别和车架上的固定支耳通过螺栓连接;主翼1的后上方,左端板4、右端板5之间的位置设置第一襟翼2、第二襟翼3;第一襟翼2的两端分别安装一块第一襟翼端板12,所述第一襟翼端板12的内侧面通过螺栓和L形铁片与第一襟翼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襟翼端板12一端的外侧面上设有圆筒形的第一襟翼端板凸台16,第一襟翼端板凸台16中设置圆形通孔,圆形通孔中穿过第一襟翼舵机转轴20,第一襟翼舵机转轴20的轴线与主翼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一襟翼舵机11的壳体固定在第一襟翼端板12的内侧面上;第一襟翼端板12的另一端设置的圆形通孔内穿过第一襟翼旋转轴21,第一襟翼旋转轴21的一端穿过第一襟翼端板12,并穿入第一襟翼2中,使第一襟翼旋转轴21与第一襟翼端板12、第一襟翼2形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襟翼旋转轴21的另一端通过轴承和左端板4或右端板5构成可旋转连接;所述左端板4、右端板5是由内层、外层构成,左端板4、右端板5的内层上设置第一圆弧形贯通槽,第一襟翼端板凸台16插入第一圆弧形贯通滑槽内,使第一襟翼端板凸台16可在第一圆弧形贯通滑槽内运动;所述左端板4、右端板5的外层开有第一花瓣状通孔,第一襟翼舵机转轴20穿出圆弧形贯通滑槽的部分套设小主动齿扇13,小主动齿扇13上设有弧形减重槽,所述小主动齿扇13和小从动齿扇6啮合,所述小从动齿扇6上开有弧形减重槽,小从动齿扇6与第一襟翼旋转轴21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小主动齿扇13和小从动齿扇6都可以在左端板4、右端板5的外层开设的第一花瓣状通孔中运动;所述第二襟翼3的两端分别安装一块第二襟翼端板15,所述第二襟翼端板15的内侧面通过螺栓和L形铁片与第二襟翼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襟翼端板15一端的外侧面上设有圆筒形的第二襟翼端板凸台18,第二襟翼端板凸台18中设置圆形通孔,圆形通孔中穿过第二襟翼舵机转轴17,所述第二襟翼舵机转轴17的轴线与主翼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二襟翼舵机8的壳体固定在第二襟翼端板15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襟翼端板15的另一端设置的圆形通孔内穿过第二襟翼旋转轴19,第二襟翼旋转轴19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方程式赛车可调尾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尾翼系统包括水平放置的、截面为机翼状的主翼(1),主翼(1)设置在赛车尾部,主翼(1)的两端端面分别与左端板(4)、右端板(5)的内侧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主翼(1)的下底面分别与开有机翼状开口的左支撑架(10)和右支撑架(9)通过碳纤维布和预浸料粘接,左支撑架(10)和右支撑架(9)分别安装在主翼(1)沿其长度方向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处,左支撑架(10)和右支撑架(9)的底端分别和车架上的固定支耳通过螺栓连接;主翼(1)的后上方,左端板(4)、右端板(5)之间的位置设置第一襟翼(2)、第二襟翼(3);第一襟翼(2)的两端分别安装一块第一襟翼端板(12),所述第一襟翼端板(12)的内侧面通过螺栓和L形铁片与第一襟翼(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襟翼端板(12)一端的外侧面上设有圆筒形的第一襟翼端板凸台(16),第一襟翼端板凸台(16)中设置圆形通孔,圆形通孔中穿过第一襟翼舵机转轴(20),第一襟翼舵机转轴(20)的轴线与主翼(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一襟翼舵机(11)的壳体固定在第一襟翼端板(12)的内侧面上;第一襟翼端板(12)的另一端设置的圆形通孔内穿过第一襟翼旋转轴(21),第一襟翼旋转轴(21)的一端穿过第一襟翼端板(12),并穿入第一襟翼(2)中,使第一襟翼旋转轴(21)与第一襟翼端板(12)、第一襟翼(2)形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襟翼旋转轴(21)的另一端通过轴承和左端板(4)或右端板(5)构成可旋转连接;所述左端板(4)、右端板(5)是由内层、外层构成,所述左端板(4)、右端板(5)的内层上设置第一圆弧形贯通槽,第一襟翼端板凸台(16)插入第一圆弧形贯通滑槽内,使第一襟翼端板凸台(16)可在第一圆弧形贯通滑槽内运动;所述左端板(4)、右端板(5)的外层开有第一花瓣状通孔,第一襟翼舵机转轴(20)穿出圆弧形贯通滑槽的部分套设小主动齿扇(13),小主动齿扇(13)上设有弧形减重槽,所述小主动齿扇(13)和小从动齿扇(6)啮合,所述小从动齿扇(6)上开有弧形减重槽,小从动齿扇(6)与第一襟翼旋转轴(21)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小主动齿扇(13)和小从动齿扇(6)都可以在左端板(4)、右端板(5)的外层开设的第一花瓣状通孔中运动;所述第二襟翼(3)的两端分别安装一块第二襟翼端板(15),所述第二襟翼端板(15)的内侧面通过螺栓和L形铁片与第二襟翼(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襟翼端板(15)一端的外侧面上设有圆筒形的第二襟翼端板凸台(18),第二襟翼端板凸台(18)中设置圆形通孔,圆形通孔中穿过第二襟翼舵机转轴(17),所述第二襟翼舵机转轴(17)的轴线与主翼(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二襟翼舵机(8)的壳体固定在第二襟翼端板(15)的内侧面上;所述第二襟翼端板(15)的另一端设置的圆形通孔内穿过第二襟翼旋转轴(19),第二襟翼旋转轴(19)的一端穿过第二襟翼端板(15),并穿入第二襟翼(3)中,使第二襟翼旋转轴(19)与第二襟翼端板(15)、第二襟翼(3)形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襟翼旋转轴(19)的另一端通过轴承和左端板(4)或右端板(5)构成可旋转连接;所述左端板(4)、右端板(5)分为两层,所述左端板(4)、右端板(5)内层上设置第二圆弧形贯通槽,第二襟翼端板凸台(18)插入第二圆弧形贯通滑槽内,使第二襟翼端板凸台(18)可在第二圆弧形贯通滑槽内运动;所述左端板(4)、右端板(5)的外层开有第二花瓣状通孔,第二襟翼舵机转轴(19)穿出第二圆弧形贯通滑槽的部分套设大主动齿扇(14),大主动齿扇(14)上设有弧形减重槽,所述大主动齿扇(14)和大从动齿扇(7)啮合,所述大从动齿扇(7)上开有弧形减重槽,大从动齿扇(7)与第二襟翼旋转轴(21)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大主动齿扇(14)和大从动齿扇(7)都可以在第二花瓣状通孔内部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方程式赛车可调尾翼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尾翼系统包括水平放置的、截面为机翼状的主翼(1),主翼(1)设置在赛车尾部,主翼(1)的两端端面分别与左端板(4)、右端板(5)的内侧面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主翼(1)的下底面分别与开有机翼状开口的左支撑架(10)和右支撑架(9)通过碳纤维布和预浸料粘接,左支撑架(10)和右支撑架(9)分别安装在主翼(1)沿其长度方向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处,左支撑架(10)和右支撑架(9)的底端分别和车架上的固定支耳通过螺栓连接;主翼(1)的后上方,左端板(4)、右端板(5)之间的位置设置第一襟翼(2)、第二襟翼(3);第一襟翼(2)的两端分别安装一块第一襟翼端板(12),所述第一襟翼端板(12)的内侧面通过螺栓和L形铁片与第一襟翼(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襟翼端板(12)一端的外侧面上设有圆筒形的第一襟翼端板凸台(16),第一襟翼端板凸台(16)中设置圆形通孔,圆形通孔中穿过第一襟翼舵机转轴(20),第一襟翼舵机转轴(20)的轴线与主翼(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第一襟翼舵机(11)的壳体固定在第一襟翼端板(12)的内侧面上;第一襟翼端板(12)的另一端设置的圆形通孔内穿过第一襟翼旋转轴(21),第一襟翼旋转轴(21)的一端穿过第一襟翼端板(12),并穿入第一襟翼(2)中,使第一襟翼旋转轴(21)与第一襟翼端板(12)、第一襟翼(2)形成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襟翼旋转轴(21)的另一端通过轴承和左端板(4)或右端板(5)构成可旋转连接;所述左端板(4)、右端板(5)是由内层、外层构成,所述左端板(4)、右端板(5)的内层上设置第一圆弧形贯通槽,第一襟翼端板凸台(16)插入第一圆弧形贯通滑槽内,使第一襟翼端板凸台(16)可在第一圆弧形贯通滑槽内运动;所述左端板(4)、右端板(5)的外层开有第一花瓣状通孔,第一襟翼舵机转轴(20)穿出圆弧形贯通滑槽的部分套设小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春唐岚徐祥丁
申请(专利权)人:西华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