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77611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9 0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大气污染物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包括机体、气腔,导气板、风机、空气细化器、吸收液、导气管。所述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还包括吸收液循环系统,所述吸收液循环系统包括:进液管、出液管、循环泵、循环静置箱,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分别连通于所述机体内,所述出液管经过所述循环静置箱、所述循环泵、所述进液管、所述机体后形成循环。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设了吸收液循环系统,吸收液可循环多次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且吸收液循环系统可对吸收液进行进化,保证了吸收液的纯进度,从而保证了大气PM2.5的治理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
本技术属于大气污染物处理设备
,具体公开了一种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
技术介绍
污染空气中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主要有二大类:一是颗粒物(包括PM2.5在内的各种颗粒物),二是有害气体(甲醛、甲苯、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长期吸入对人们特别是小孩、老人、孕妇以及其他体弱者造成身体损害。因此,需要对大气中的PM2.5进行治理。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治理污染空气、PM2.5的装置,包括机体、气腔,导气板、风机,空气细化器、吸收液,风机的出风口通过设置在机体上方侧壁上的入风孔与气腔相连接;导气板设置在机体内,同时导气板上有多个通孔,通孔内穿有导气管,导气管的上端位于气腔内,下端装有空气细化器插入位于机体底部的吸收液中;机体的侧壁上同时设置有出风孔。相关技术的不足在于,该治理污染空气、PM2.5的装置中的体底部的吸收液无法自动沉淀循环。因此,一方面,该装置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吸收液中混有大量积渣,影响吸收效果;更一方面,该装置在运行一段时间后,需要重新更换吸收液,增加了使用成本。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其增设了吸收液循环系统,吸收液可循环多次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且吸收液循环系统可对吸收液进行进化,保证了吸收液的纯进度,从而保证了大气PM2.5的治理效果。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该装置增设了吸收液循环系统,吸收液可循环多次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且吸收液循环系统可对吸收液进行进化,保证了吸收液的纯进度,从而保证了大气PM2.5的治理效果。本技术一种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包括机体、气腔,导气板、风机、空气细化器、吸收液、导气管;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气腔的上方;所述吸收液位于所述机体内;所述机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孔;所述导气板设置在所述机体内;所述导气板上设有若干贯穿其上的通孔,所述导气管穿入所述通孔内;所述导气管的上端位于所述气腔内,下端经所述空气细化器后插入所述吸收液中;其中,所述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还包括吸收液循环系统,所述吸收液循环系统包括:进液管、出液管、循环泵、循环静置箱,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分别连通于所述机体内,所述出液管经过所述循环静置箱、所述循环泵、所述进液管、所述机体后形成循环;所述循环静置箱内沿其高度方向设有第一纵向隔板和第三纵向隔板。进一步地,所述出液管与所述循环静置箱的连接处在所述循环静置箱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三隔板的顶部的下方;所述进液管与所述循环静置箱的连接处在所述循环静置箱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的下方。进一步地,所述循环静置箱内沿其高度方向设有第二纵向隔板,所述第二纵向隔板位于所述第一纵向隔板和所述第三纵向隔板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循环静置箱的底部设有排污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纵向隔板和第二纵向隔板的底部离所述循环静置箱的箱内底部具有一定距离。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纵向隔板的底部与所述循环静置箱的箱内抵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纵向隔板、所述第二纵向隔板和所述第三纵向隔板均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循环静置箱的相对的内壁上。进一步地,所述进液管上设有进口开关阀,所述出液管上设有出口开关阀。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纵向隔板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二纵向隔板的顶部高于所述第一纵向隔板的顶部。本技术有益效果: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纵向隔板、第二纵向隔板、第三纵向隔板相互平行。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增设了吸收液循环系统,吸收液可循环多次使用,降低了使用成本,且吸收液循环系统可对吸收液进行进化,保证了吸收液的纯进度,从而保证了大气PM2.5的治理效果。附图说明通过结合以下附图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优点将变得更清楚和更容易理解,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并不限制本技术,其中:图1为本技术一种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如下:1.风机;2.吸收液循环系统;3.气腔;4.导气板;5.导气管;6.出风孔;7.机体;8.吸收液;9.空气细化器;21.进液管;22.出液管;23.循环泵;24.循环静置箱;25.第一纵向隔板;26.第二纵向隔板;27.第三纵向隔板;28.排污口;29.进口开关阀;30.出口开关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一种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在此记载的实施例为本技术的特定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于说明本技术的构思,均是解释性和示例性的,不应解释为对本技术实施方式及本技术范围的限制。除在此记载的实施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基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采用显而易见的其它技术方案,这些技术方案包括采用对在此记载的实施例的做出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和修改的技术方案。本说明书的附图为示意图,辅助说明本技术的构思,示意性地表示各部分的形状及其相互关系。请注意,为了便于清楚地表现出本技术实施例的各部件的结构,相同的参考标记用于表示相同的部分。参见图1,一种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包括机体7、气腔3,导气板4、风机1、空气细化器9、吸收液8、导气管5;风机1设于气腔3的上方;吸收液8位于机体7内;机体7的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孔6;导气板4设置在机体7内;导气板4上设有若干贯穿其上的通孔,导气管5穿入通孔内;导气管5的上端位于气腔3内,下端经空气细化器9后插入吸收液8中;其中,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还包括吸收液8循环系统2,吸收液8循环系统2包括:进液管21、出液管22、循环泵23、循环静置箱24,进液管21和出液管22分别连通于机体7内,出液管22经过循环静置箱24、循环泵23、进液管21、机体7后形成循环;循环静置箱24内沿其高度方向设有第一纵向隔板25和第三纵向隔板27。出液管22与循环静置箱24的连接处在循环静置箱24的高度方向上位于第三隔板的顶部的下方;进液管21与循环静置箱24的连接处在循环静置箱24的高度方向上位于第一隔板的顶部的下方。循环静置箱24内沿其高度方向设有第二纵向隔板26,第二纵向隔板26位于第一纵向隔板25和第三纵向隔板27之间。循环静置箱24的底部设有排污口28。第一纵向隔板25和第二纵向隔板26的底部离循环静置箱24的箱内底部具有一定距离。第三纵向隔板27的底部与循环静置箱24的箱内抵接。第一纵向隔板25、第二纵向隔板26和第三纵向隔板27均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设置于循环静置箱24的相对的内壁上。进液管21上设有进口开关阀29,出液管22上设有出口开关阀30。第三纵向隔板27的顶部高于第二纵向隔板26的顶部高于第一纵向隔板25的顶部。第一纵向隔板25、第二纵向隔板26、第三纵向隔板27相互平行。吸收液8为氯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包括机体、气腔,导气板、风机、空气细化器、吸收液、导气管;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气腔的上方;所述吸收液位于所述机体内;所述机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孔;所述导气板设置在所述机体内;所述导气板上设有若干贯穿其上的通孔,所述导气管穿入所述通孔内;所述导气管的上端位于所述气腔内,下端经所述空气细化器后插入所述吸收液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还包括吸收液循环系统,所述吸收液循环系统包括:进液管、出液管、循环泵、循环静置箱,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分别连通于所述机体内,所述出液管经过所述循环静置箱、所述循环泵、所述进液管、所述机体后形成循环;所述循环静置箱内沿其高度方向设有第一纵向隔板和第三纵向隔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包括机体、气腔,导气板、风机、空气细化器、吸收液、导气管;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气腔的上方;所述吸收液位于所述机体内;所述机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出风孔;所述导气板设置在所述机体内;所述导气板上设有若干贯穿其上的通孔,所述导气管穿入所述通孔内;所述导气管的上端位于所述气腔内,下端经所述空气细化器后插入所述吸收液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还包括吸收液循环系统,所述吸收液循环系统包括:进液管、出液管、循环泵、循环静置箱,所述进液管和所述出液管分别连通于所述机体内,所述出液管经过所述循环静置箱、所述循环泵、所述进液管、所述机体后形成循环;所述循环静置箱内沿其高度方向设有第一纵向隔板和第三纵向隔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管与所述循环静置箱的连接处在所述循环静置箱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三纵向隔板的顶部的下方;所述进液管与所述循环静置箱的连接处在所述循环静置箱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纵向隔板的顶部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吸收液循环系统的治理大气PM2.5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静置箱内沿其高度方向设有第二纵向隔板,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春来钟悦之宋晓晖王艳超
申请(专利权)人: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