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高抗弯性能的车门防撞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4867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1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高抗弯性能的车门防撞梁,包括与车门内板搭接的前端搭接区、弯曲区、与车门内板搭接的后端搭接区,弯曲区包括A区、B区、C区、D区、E区;其中,A区为双峰结构;B区为A区至前端搭接区的过渡区;C区为A区至D区的过渡区;D区为浅双峰结构,其中间凹筋处设有后端定位孔;E区为D区至后端搭接区的过渡区;前、后端搭接区为单峰结构;采用单峰、双峰与浅双峰的混合结构,有效结合传统单、双峰热成型防撞梁各自优点,在具有较高抗弯性能前提下有效实现产品零件的轻量化和安全性能。

A car door anti-collision beam with high bending resistan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door anti-collision beam with high bending performance, which comprises a front lap area, a bending area and a rear lap area overlapped with the door inner plate. The bending area includes A area, B area, C area, D area and E area, where A area is a bimodal structure and B area is a transition area from A area to front lap area. Zone C is the transition zone from Zone A to Zone D; Zone D is the shallow bimodal structure, in which there are positioning holes at the middle concave reinforcement; Zone E is the transition zone from Zone D to the rear overlap zone; Zone E is the front and rear overlap zone is the single-peak structure; The single-peak, bimodal and shallow bimodal hybrid structure is adopted, which effectively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single-peak and bimodal thermal forming crash prevention beams. Under the premise of high bending performance, the lightweight and safety performance of product parts can be effectively realiz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高抗弯性能的车门防撞梁
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高抗弯性能的车门防撞梁。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出台燃油减排规定,给主机厂带来很大的压力,出于节能和环保的需要,如何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成为汽车研发的重中之重,整车轻量化已逐渐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潮流。车门防撞梁作为汽车侧门的重要安全部件,可以有效提高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能,很大程度上缓解对乘员造成的伤害,因此,在兼顾轻量化的同时又要满足其具有足够的抗弯性能成为各大厂家研发的重点。现有热成型车门防撞梁主要有两种结构,一种为典型的单峰式结构,在防撞梁的主要弯曲区,即靠近防撞梁的中间区域,设计有一定长度的凹筋,以此加强防撞梁的抗弯性能;由于新法规对车门防撞梁的抗弯性能提出更高要求,该结构虽然能够最大程度实现零件轻量化,但产品两端区域相对薄弱,难以满足抗弯要求,大大降低整车侧碰时的安全性;另一种为整体双峰式结构,由于防撞梁在轴线方向为双筋贯穿结构,该结构虽能保证中间与两端区域均具有较强的抗弯性能,但两端区域设计成双筋贯穿结构,会增加不必要的材料成本,重量较重。由此可见常规结构的车门防撞梁,难以在兼顾轻量化的同时保证足够的抗弯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抗弯性能的车门防撞梁。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具有高抗弯性能的车门防撞梁,包括与车门内板搭接的前端搭接区、弯曲区、与车门内板搭接的后端搭接区,所述弯曲区包括A区、B区、C区、D区、E区;其中,所述A区为双峰结构;所述B区为所述A区至所述前端搭接区的过渡区;所述C区为所述A区至所述D区的过渡区;所述D区为浅双峰结构,其中间凹筋处设有后端定位孔;所述E区为所述D区至所述后端搭接区的过渡区。优选的,所述前端搭接区为单峰结构。优选的,所述前端搭接区沿轴线方向设有前端定位孔。优选的,所述后端搭接区为单峰结构。优选的,所述A区沿轴线方向的长度为320-350mm。优选的,所述A区的中间凹筋为向车内方向下凹深度为28-35mm。优选的,所述D区沿轴线方向的长度为20-25mm。优选的,所述D区的中间凹筋为向车内方向下凹深度为10-15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积极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单峰、双峰与浅双峰的混合结构,有效结合传统单、双峰热成型防撞梁各自优点,在具有较高抗弯性能前提下,有效实现产品零件的轻量化和安全性能,经过CAE分析与物理试验验证,其抗弯性能够不仅满足法规要求,也完全满足工程需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具有高抗弯性能的车门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热成型单峰式车门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热成型双峰式车门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车门防撞梁抗弯性能三点弯曲试验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对本技术进行非限制性地说明,目的为了公众更好地理解所述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参见附图1,一种具有高抗弯性能的车门防撞梁,包括与车门内板搭接的前端搭接区、弯曲区、与车门内板搭接的后端搭接区,弯曲区包括A区、B区、C区、D区、E区;其中,A区为双峰结构;B区为A区至前端搭接区的过渡区;C区为A区至D区的过渡区;D区为浅双峰结构,其中间凹筋处设有后端定位孔;E区为D区至后端搭接区的过渡区;前、后端搭接区为单峰结构,前端搭接区沿轴线方向设有前端定位孔;A区沿轴线方向的长度为320-350mm,中间凹筋为向车内方向下凹深度为28-35mm;D区沿轴线方向的长度为20-25mm,D区的中间凹筋为向车内方向下凹深度为10-15mm。通过上述结构的CAE分析和物理试验可知,中间A区具有传统双峰结构特征,能够有效增强主要弯曲区的强度;过渡区B区一方面缩小前端单峰的长度,增强前端的强度,另一方面其中间凹筋逐渐减小直至最后变为单峰结构,与双峰结构相比,可以有效减轻重量;D区采用浅双峰结构,一方面方便布置后端定位孔,另一方面与过渡区C区和E区共同加强防撞梁后端的强度,且该区特征与传统双峰结构相比,重量较轻,同时又避免传统单峰结构引起的强度不足问题。参见附图2,为典型的单峰式结构,在防撞梁的主要弯曲区即靠近防撞梁的中间区,设计有一定长度的凹筋,以此加强防撞梁的抗弯性能。但是,由于新法规对车门防撞梁的抗弯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该结构虽然能够最大程度实现零件轻量化,但产品两端区域相对薄弱,难以满足抗弯要求,大大降低整车侧碰时的安全性。参见附图3,为整体双峰式结构,防撞梁在轴线方向为双筋贯穿结构,该结构虽能保证中间与两端区域均具有较强的抗弯性能,但两端区域设计成双筋贯穿结构,增加不必要的材料成本,重量较重。参见附图4,为车门防撞梁抗弯性能三点弯曲试验,抗弯性能是评价车门防撞梁性能高低的一项指标,工程中通常以三点弯曲试验方法进行评定,即防撞梁在压头的强制下压过程中,在一定的弯曲行程内,抵抗变形能力越高,抗弯性能越强。综上所述,常规结构的车门防撞梁难以在兼顾轻量化的同时保证足够的抗弯性能,本技术的车门防撞梁采用单峰、双峰与浅双峰的混合结构,有效结合传统单、双峰热成型防撞梁各自优点,在具有较高抗弯性能前提下,有效实现产品零件的轻量化和安全性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高抗弯性能的车门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车门内板搭接的前端搭接区、弯曲区、与车门内板搭接的后端搭接区,所述弯曲区包括A区、B区、C区、D区、E区;其中,所述A区为双峰结构;所述B区为所述A区至所述前端搭接区的过渡区;所述C区为所述A区至所述D区的过渡区;所述D区为浅双峰结构,其中间凹筋处设有后端定位孔;所述E区为所述D区至所述后端搭接区的过渡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高抗弯性能的车门防撞梁,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车门内板搭接的前端搭接区、弯曲区、与车门内板搭接的后端搭接区,所述弯曲区包括A区、B区、C区、D区、E区;其中,所述A区为双峰结构;所述B区为所述A区至所述前端搭接区的过渡区;所述C区为所述A区至所述D区的过渡区;所述D区为浅双峰结构,其中间凹筋处设有后端定位孔;所述E区为所述D区至所述后端搭接区的过渡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搭接区为单峰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佳尚建花孙后青韩振宇袁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凌云工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