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4606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1 09: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包括C柱加强结构、D柱加强结构、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中连接板以及与所述C柱加强结构和所述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上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所述CD柱中连接板位于CD柱上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通过设置CD柱中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连接,并配合CD柱中连接板,整体上形成“曰”字形结构,有利于提升车身的刚度、模态及后部框架结构整体稳定性,增强整车操稳性能,有利于车身骨架总成焊接匹配及车身精度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
,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整体形式上呈“H”形结构,其主要包括由C柱加强板、轮罩外板、轮罩内加强板和减震器安装板连接形成C柱加强结构、由后顶横梁上连接板、后顶横梁下连接板、D柱下加强板和D柱下连接板形成D柱加强结构以及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中连接板,CD柱中连接板位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之间。基于上述结构,现有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对于轴距、后悬较长的车型,车身刚度、模态不满足要求;2、D柱下端呈悬空状,未能有效连接,不利于内板后部框架结构稳定。众所周知,车身骨架刚度不足易引发车身局部变形大、应力集中而导致车身开裂,模态不足导致局部共振等异响问题,降低乘客舒适性感受;同时车身骨架刚度不足,还容易导致局部安装点刚度不足,影响安装件使用功能,故其关键性不言而喻。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目的是提升车身刚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包括C柱加强结构、D柱加强结构、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中连接板以及与所述C柱加强结构和所述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上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所述CD柱中连接板位于CD柱上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之间。所述CD柱下加强结构包括与所述C柱加强结构连接的后轮罩总成以及与所述D柱加强结构和后轮罩总成连接的CD柱下连接板总成。所述后轮罩总成包括相对设置且相连接的轮罩内板和轮罩外板以及与轮罩内板连接的轮罩内加强板,轮罩内加强板与所述C柱加强结构连接。所述后轮罩总成还包括与所述轮罩内加强板连接的减震器安装板。所述CD柱下连接板总成包括与所述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D柱第二下连接板以及与D柱第二下连接板和所述后轮罩总成连接的CD柱下连接板。所述D柱第二下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D柱加强结构焊接连接,D柱第二下连接板的下端与所述CD柱下连接板的一端焊接连接,CD柱下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后轮罩总成焊接连接。所述C柱加强结构包括后边梁加强板和与后边梁加强板连接的C柱加强板,C柱加强板与所述CD柱上连接板、CD柱中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连接。所述CD柱上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后边梁加强板和所述C柱加强板连接,CD柱上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D柱加强结构连接。所述C柱加强结构还包括与所述CD柱上连接板、所述C柱加强板、所述D柱加强结构和所述CD柱中连接板连接的C柱内板。所述D柱加强结构包括与所述CD柱上连接板连接的后顶横梁上连接板、与后顶横梁上连接板连接且与后顶横梁上连接板相对设置的后顶横梁下连接板、与后顶横梁上连接板连接的D柱下加强板和与后顶横梁下连接板连接且与D柱下加强板相对设置的D柱第一下连接板,D柱下加强板与所述CD柱中连接板和所述CD柱下加强结构连接。本专利技术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通过设置CD柱中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连接,并配合CD柱中连接板,整体上形成“曰”字形结构,有利于提升车身的刚度、模态及后部框架结构整体稳定性,增强整车操稳性能,有利于车身骨架总成焊接匹配及车身精度控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的左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的右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的零件分解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的总成分解视图;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C柱内板;2、C柱加强板;3、后边梁加强板;4、CD柱上连接板;5、后顶横梁上连接板;6、后顶横梁下连接板;7、D柱下加强板;8、D柱第一下连接板;9、D柱第二下连接板;10、CD柱中连接板;11、轮罩内加强板;12、轮罩内板;13、轮罩外板;14、减震器安装板;15、CD柱下连接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如图1至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包括C柱加强结构、D柱加强结构、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中连接板10以及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上连接板4和CD柱下加强结构,CD柱中连接板10位于CD柱上连接板4和CD柱下加强结构之间。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4所示,CD柱上连接板4位于CD柱中连接板10的上方,CD柱下加强结构位于CD柱中连接板10的下方,CD柱上连接板4的一端与C柱加强结构的上端连接且为焊接连接,CD柱上连接板4的另一端与D柱加强结构的上端连接且为焊接连接,CD柱下加强结构的一端与C柱加强结构的下端连接且为焊接连接,CD柱下加强结构的另一端与D柱加强结构的下端连接且为焊接连接,CD柱中连接板10的一端与C柱加强结构连接且为焊接连接,CD柱中连接板10的另一端与D柱加强结构连接且为焊接连接。CD柱上连接板4的长度方向与CD柱下加强结构的长度方向大致相平行,CD柱上连接板4的长度方向与CD柱中连接板10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通过设置CD柱上连接板4,增加力的传递路径,CD柱中连接板10也作为力的传递路径,CD柱上连接板4和CD柱中连接板10起到传力作用,从而形成两条传力路径,能够有效的传递前部碰撞力。C柱加强结构与D柱加强结构的上端采用CD柱上连接板4连接,增加力的传递路径,可以提升局部安装点刚度,有助于提升车身整体刚度。C柱加强结构与D柱加强结构的下端采用CD柱下加强结构连接,有利于提高车身的刚度、模态,增强后部框架结构稳定性。如图1至图4所示,CD柱下加强结构包括与C柱加强结构连接的后轮罩总成以及与D柱加强结构和后轮罩总成连接的CD柱下连接板总成。后轮罩总成与C柱加强结构的下端固定连接且为焊接连接,CD柱下连接板总成与D柱加强结构的下端固定连接且为焊接连接,CD柱下连接板总成并与后轮罩总成焊接连接,CD柱下连接板总成位于后轮罩总成的后侧,CD柱下连接板总成和后轮罩总成位于CD柱中连接板10的下方。后轮罩总成包括相对设置且相连接的轮罩内板12和轮罩外板13以及与轮罩内板12连接的轮罩内加强板11,轮罩内加强板11与C柱加强结构连接。轮罩外板13位于轮罩内板12的外侧,轮罩内板12和轮罩外板13为焊接连接。轮罩外板13和轮罩内加强板11分别位于轮罩内板12的一侧,轮罩内加强板11位于轮罩内板12的内侧,轮罩内加强板11的上端与C柱加强结构焊接连接,轮罩内加强板11并与轮罩内板12焊接连接。如图1至图4所示,后轮罩总成还包括与轮罩内加强板11连接的减震器安装板14,减震器安装板14用于安装减震器,减震器安装板14与轮罩内加强板11为焊接连接。轮罩内加强板11与轮罩内板12,先形成两层焊,然后轮罩内加强板11的外侧面与减震器安装板14焊接,轮罩内加强板11的下端与车身的地板横梁撑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包括C柱加强结构、D柱加强结构以及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中连接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C柱加强结构和所述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上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所述CD柱中连接板位于CD柱上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包括C柱加强结构、D柱加强结构以及与C柱加强结构和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中连接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C柱加强结构和所述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CD柱上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所述CD柱中连接板位于CD柱上连接板和CD柱下加强结构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D柱下加强结构包括与所述C柱加强结构连接的后轮罩总成以及与所述D柱加强结构和后轮罩总成连接的CD柱下连接板总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总成包括相对设置且相连接的轮罩内板和轮罩外板以及与轮罩内板连接的轮罩内加强板,轮罩内加强板与所述C柱加强结构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罩总成还包括与所述轮罩内加强板连接的减震器安装板。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所述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D柱下连接板总成包括与所述D柱加强结构连接的D柱第二下连接板以及与D柱第二下连接板和所述后轮罩总成连接的CD柱下连接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厢车型内板后部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D柱第二下连接板的上端与所述D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李广聂素祥闫跃奇马帅帅黄浩李云明徐文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