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629626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8 04: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具有用于容置旋转轴的弧形面;所述支撑体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机构,所述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将所述支撑体与提供抬起作用的动力源之间进行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安全稳定的对旋转轴进行支撑和抬起作业,并能够应用于轴瓦间隙的快速、准确测量。

The supporting and lifting device of the rotating shaft of a sliding bearing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liding bearing rotating shaft support lifting device, including a support body, which has an arc surface for holding a rotating shaft; the support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fixed mechanism for fixing between the support body and the power source providing the lifting action. The utility model can support and lift the rotating shaft safely and stably, and can be applied to the rapid and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the bearing bush cleara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
本技术属于滑动轴承
,特别涉及一种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大部分汽轮机、TRT发电机组利用滑动轴承来完成对旋转体的支撑,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对滑动轴承的旋转轴进行支撑和抬升作业。例如,轴瓦是滑动轴承的关键部件,轴瓦与轴颈的间隙更是转动设备检修的关键参数。此类轴瓦多为四油叶固定轴瓦,表面材质为巴氏合金,材质较软,在设备运行时由于振动和油膜形成不良,极易造成磨损或损坏。因此在在设备停机检修时,必须对轴瓦进行检查保养和检修。在检查保养和检修时,就需将旋转轴抬起一定高度,才能将下瓦翻出。目前的旋转轴抬轴方法是利用行车悬挂手拉葫芦拉起旋转轴,使用此种方法旋转轴与手拉葫芦上的接触区较小,容易造成旋转轴在吊起过程中发生倾斜。且旋转轴与手拉葫芦接触区小使得两者的接触点容易在旋转轴上产生滑动,从而进一步加剧旋转轴在吊起过程中的倾斜。另外检修人员操作手拉葫芦力度难以掌控,极易造成旋转轴与定子摩擦和碰撞。在对轴瓦表面进行刮研等检查保养和检修处理后,需对轴瓦与轴颈间隙进行测量调整。目前的轴瓦与轴颈顶间隙在线测量方法多为“压铅法”,因四油叶瓦块中心于垂直方向呈45°夹角分布,轴径上方垂直方向为两瓦块间回油槽,无法实施“压铅法”进行直接测量。而用内径千分尺直接测量法,必须吊出转子,在不安装转子情况下装配上下轴承座才可测量,此种方法工作量大,且停机检修时间较长,严重影响发电效益。因此,如何采取安全方式将滑动轴承旋转轴进行支撑和抬升作业,以及快速、准确测量轴瓦与轴径顶间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能够安全稳定的对旋转轴进行支撑和抬起作业,并能够应用于轴瓦间隙的快速、准确测量。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具有用于容置旋转轴的弧形面;所述支撑体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机构,所述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将所述支撑体与提供抬起作用的动力源之间进行固定。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固定机构将支撑体与提供抬起作用的动力源进行固定,并将旋转轴容置于弧形面内,动力源向支撑体施加抬升力,并通过支撑体将旋转轴抬升。本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设置了容置旋转轴的弧形面,即弧形面与旋转轴外形相适应,因而在抬升旋转轴时,本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与旋转轴之间为弧形面与旋转轴之间的面接触,而非点或线接触,在抬升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旋转轴发生上下倾斜或者与弧形面之间产生相对滑动,也能够有效避免旋转轴与钉子发生摩擦或者碰撞,使得旋转轴的抬升更加安全平稳,也就更有利于掌握动力源的提升力度或者速度。本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除了可以用于旋转轴的抬升作业,还可以在一开始先将支撑体的弧形面置于旋转轴下方并将支撑体与动力源进行固定,然后通过动力源的竖直方向上的抬升作用使得支撑体的弧形面接近旋转轴,并在弧形面与旋转轴刚刚接触后停止抬升,即通过本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支撑住了旋转轴。由于本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与旋转轴之间为面支撑,之后再对旋转轴或者滑动轴承的其他部件进行操作时,可以有效避免旋转轴发生上下倾斜或者与支撑体的弧形面之间产生滑动,使得对旋转轴的支撑更加安全平稳。本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能够对滑动轴承的旋转轴提供支撑和抬升作用,功能多样,并且具有支撑和抬升作用安全稳定性高的特点。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机构为定位套,所述定位套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体连接,且所述定位套的内孔该端为盲端或者被全部或者部分封堵,所述定位套用于套住所述动力源的运动端。通过将动力源的运动端插入定位套中,可以方便而牢固的实现支撑体与动力源之间的固定。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套内孔单独设置有受力面,当将动力源的运动端插入定位套中后,动力源的运动端抵住受力面,能够增加动力源的施力面积,也有利于进一步保持在旋转轴支撑和抬升过程中定位套与动力源之间的相对稳定,进而保持在旋转轴支撑和抬升过程中本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与动力源之间的相对稳定。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套设置有第二固定机构,所述第二固定机构用于将进入所述定位套内的动力源运动端与定位套进行固定,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保持在旋转轴支撑和抬升过程中定位套与动力源之间的相对稳定,进而保持在旋转轴支撑和抬升过程中本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与动力源之间的相对稳定。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弧形面上设置有柔性或弹性部件,一方面可以提供缓冲和防滑作用,提高旋转轴支撑和抬升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支撑体的弧形面与旋转轴表面之间起到一定的隔离作用,降低旋转轴支撑和抬升过程中对旋转轴表面的损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撑体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支撑体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支撑体与定位套的连接示意图。图4是图3的侧视图。图5是图2中的支撑体与定位套的连接示意图。图6是图5的侧视图。图7至图9是图2中的支撑体与定位套的另外三种连接示意图。图10和图11是图1中的支撑体与定位套的另外两种连接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的支撑和抬升示意图。图13是图12的侧视图。图14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轴瓦间隙测量示意图。1,支撑体;2,定位套;3,旋转轴;4,动力源;5,螺栓;6/7,轴承箱;8,上盖;9,百分表。具体实施方式下文中针对附图所作出的“上”“下”“左”“右”的方位表示仅是表示附图的绘图方向,但并不是将本技术完全限定于上述方位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包括支撑体1,所述支撑体1具有一个用于容置旋转轴3的弧形面,或者也可以直接将支撑体1设计成不闭合的管状,例如半管,图1和图2示出了支撑体1的两种示例。所述支撑体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机构,所述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将所述支撑体1与提供抬起作用的动力源4之间进行固定。该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在工作时,通过第一固定机构将支撑体1与提供抬起作用的动力源4进行固定,并将旋转轴3容置于弧形面内,动力源4向支撑体1施加抬升力,并通过支撑体1将旋转轴3抬升。该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设置了容置旋转轴3的弧形面,即弧形面与旋转轴3外形相适应,因而在抬升旋转轴3时,该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与旋转轴3之间为弧形面与旋转轴3之间的面接触,而非点或线接触,在抬升过程中可以有效避免旋转轴3发生上下倾斜或者与弧形面之间产生相对滑动,也能够有效避免旋转轴3与钉子发生摩擦或者碰撞,使得旋转轴3的抬升更加安全平稳,也就更有利于掌握动力源4的提升力度或者速度。该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除了可以用于旋转轴3的抬升作业,还可以在一开始先将支撑体1的弧形面置于旋转轴3下方并将支撑体1与动力源4进行固定,然后通过动力源4的竖直方向上的抬升作用使得支撑体1的弧形面接近旋转轴3,并在弧形面与旋转轴3刚刚接触后停止抬升,即通过该滑动轴承旋转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具有用于容置旋转轴的弧形面;所述支撑体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机构,所述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将所述支撑体与提供抬起作用的动力源之间进行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具有用于容置旋转轴的弧形面;所述支撑体上设置有第一固定机构,所述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将所述支撑体与提供抬起作用的动力源之间进行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轴承旋转轴支撑抬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机构为定位套,所述定位套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体连接,且所述定位套的内孔该端为盲端或者被全部或者部分封堵,所述定位套用于套住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田宇郭燕秦军强黄伟李波
申请(专利权)人: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