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车架前横梁及副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2830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8 0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副车架前横梁及副车架,所述的副车架前横梁与副车架上沿车辆宽度方向间距设置的两纵梁连接,其包括为内部中空管状结构的前横梁本体,前横梁本体包括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布置的中间本体,以及分别通过过渡本体连接于中间本体两端的端部本体,中间本体和端部本体的横截面呈矩形,过渡本体的横截面呈圆形,各纵梁分别连接于过渡本体处;在各端部本体自由端分别形成有衬套外管安装部,以构成对衬套外管的安装;在中间本体的两端分别设有悬置套管安装部,以构成对悬置套管的安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副车架前横梁,在横截面呈矩形的中间本体和端部本体之间用横截面呈圆形的过渡本体连接,可有效降低前横梁的壁厚减薄率,有利于液压成型。

The front cross beam and the accessory frame of the subfram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ront cross beam and an auxiliary frame of a sub frame. The front cross beam of the sub frame is connected with a two longitudinal beam arranged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The front cross beam comprises a front cross beam body which is an internal hollow tubular structure, and the front cross beam body includes an intermediate body arranged along the width of the vehicle and the sub frame.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intermediate body and the end body is rectangular,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intermediate body is round, and the longitudinal beams are connected to the transitional body respectively. The mounting part of the bushing outer tube is formed in the free ends of the end parts to form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outer tube of the bushing. Two ends of the middle body are respectively equipped with mounting parts of the hanging casing to form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hanging sleeve. The front cross beam of the vice fram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connected by a transitional body with a circular cross section between the intermediate body and the end body, which is rectangular in the cross section, an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thinning rate of the wall thickness of the front cross beam, and is beneficial to the hydraulic mo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副车架前横梁及副车架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副车架前横梁。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该副车架前横梁的副车架。
技术介绍
副车架并非完整的车架,它是悬挂与车身连接的中间缓冲体,是乘用车中非常重要的安全及承载部件,其能够隔离后驱动单元的震动和噪音,防止其直接进入车厢,同时副车架还可承受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各种力和力矩。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要求的逐步加严,减重降油耗已成为车企发展的必经之路。为满足这种需求,许多新材料新工艺出现在汽车上,比如液压成型工艺,其不仅可增加液压管的强度还可减轻其重量,因此被车企广泛应用。但是副车架的前横梁在应用液压成型工艺成型过程中,由于前横梁本体受周边件的边界以及空间的限制走向变化比较剧烈,因此过渡部位减薄率太大,造成液压成型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副车架前横梁,以降低其液压成型的难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副车架前横梁,与副车架上沿车辆宽度方向间距设置的两纵梁连接,其包括:前横梁本体,为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前横梁本体包括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布置的中间本体,以及分别通过过渡本体连接于所述中间本体两端的端部本体,所述中间本体和所述端部本体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过渡本体的横截面呈圆形,各所述纵梁分别连接于各所述过渡本体处;衬套外管安装部,为分别形成于各所述端部本体自由端的两个,以构成对衬套外管的安装;悬置套管安装部,分别设于所述中间本体的两端,以构成对悬置套管的安装。进一步的,所述端部本体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沿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进一步的,所述端部本体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过渡本体的直径尺寸,且所述端部本体沿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过渡本体的直径尺寸。进一步的,所述衬套外管安装部被构造成形成于所述端部本体自由端的凹槽,且保持所述衬套外管的轴向朝着车辆高度方向布置。进一步的,所述中间本体沿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进一步的,所述悬置套管安装部被构造成分别形成于所述中间本体两端的凹槽,且保持所述悬置套管的轴向朝着车辆长度方向布置,所述凹槽形成于所述中间本体朝向所述过渡本体的侧面上。进一步的,于所述中间本体的中部形成有工艺孔。进一步的,于各所述端部本体上分别形成有定位孔。进一步的,所述前横梁本体采用液压成型工艺一体成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副车架前横梁,在横截面呈矩形的中间本体和端部本体之间用横截面呈圆形的过渡本体连接,可有效降低前横梁的壁厚减薄率,有利于液压成型。(2)端部本体沿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有利于安装衬套外管。(3)端部本体沿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过渡本体的直径尺寸,且端部本体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小于过渡本体的直径尺寸,有利于采用液压工艺成型。(4)衬套外管安装部设为凹槽,其结构简单,便于焊接衬套外管。(5)中间本体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沿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有利于为悬置套管提供足够的强度。(6)悬置套管安装部设为凹槽,结构简单且有利于焊接悬置套管。(7)在中间本体的中部设置工艺孔,有利于副车架前横梁在电泳过程中漏液。(8)在端部本体上设置定位孔,有利于衬套外管和悬置套管焊接过程中定位。(9)副车架前横梁采用液压工艺一体成型,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并且重量较轻。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副车架,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副车架前横梁。本技术的副车架与前述的副车架前横梁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副车架前横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剖视图;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前横梁本体,101-中间本体,1011-悬置套管安装部,1012-工艺孔,102-过渡本体,103-端部本体,1031-衬套外管安装部,1032-定位孔,2-纵梁,3-衬套外管,4-悬置套管。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副车架前横梁,与副车架上沿车辆宽度方向间距设置的两纵梁连接,副车架前横梁结构可参照如图1至图3所示,主要包括前横梁本体1以及分别形成于前横梁本体1上的衬套外管安装部1031和悬置套管安装部1011。其中:前横梁本体1为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其包括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布置的中间本体101,以及分别通过过渡本体孔102连接于中间本体101两端的端部本体103,具体结构上,中间本体101和端部本体103的横截面均呈矩形,而过渡本体孔102的横截面呈圆形,各纵梁分别连接于各过渡本体孔102处。以上结构中,前横梁本体1采用液压成型工艺一体成型,如此生产的副车架前横梁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并且重量较轻。此外,横截面呈矩形的中间本体101和两端的端部本体103之间、分别用横截面呈圆形的过渡本体孔102连接,可有效降低前横梁的壁厚减薄率,有利于液压成型。更具体地,中间本体101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沿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如此有利于为悬置套管4提供足够的强度。前述的悬置套管安装部1011被构造成分别形成于中间本体101两端的凹槽,且保持悬置套管4的轴向朝着车辆长度方向布置,凹槽具体形成于中间本体101朝向过渡本体孔102的侧面上。该结构中,将悬置套管安装部1011设为凹槽,结构简单且有利于焊接悬置套管4,当然其还可设为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结构。除此以外,在中间本体101的中部还形成有工艺孔1012,其具体为形成于中间本体101上的圆形通孔,当然还可设为其他形状,如此有利于副车架前横梁在电泳过程中漏液。本实施例中,端部本体103沿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如此有利于安装衬套外管3。并且,端部本体103沿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过渡本体孔102的直径尺寸,且端部本体103沿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小于过渡本体孔102的直径尺寸,如此大大有利于采用液压工艺成型。前述的衬套外管安装部1031被构造成形成于端部本体103自由端的凹槽,且保持衬套外管3的轴向朝着车辆高度方向布置。该结构中,将衬套外管安装部1031设为凹槽,其结构简单,且便于焊接衬套外管3,当然,衬套外管安装部1031还可设为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结构。除此以外,在各端部本体103上分别形成有定位孔1032,定位孔1032具体为圆形的通孔,其轴向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布置,以有利于衬套外管3和悬置套管4焊接过程中定位,当然,定位孔1032还可为其他形状或设于便于焊接衬套外管3和悬置套管4的前横梁本体1的其他位置。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副车架,包括如实施例一所述的副车架前横梁,于其端部本体103的自由端分别安装有衬套外管3,于其中部本体的两端分别安装有悬置套管4,于过渡本体孔102处分别连接有纵梁2。本实施例的副车架,通过采用实施例一的副车架前横梁,有利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副车架前横梁,与副车架上沿车辆宽度方向间距设置的两纵梁(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前横梁包括:前横梁本体(1),为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前横梁本体(1)包括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布置的中间本体(101),以及分别通过过渡本体(102)连接于所述中间本体(101)两端的端部本体(103),所述中间本体(101)和所述端部本体(103)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过渡本体(102)的横截面呈圆形,各所述纵梁(2)分别连接于各所述过渡本体(102)处;衬套外管安装部(1031),为分别形成于各所述端部本体(103)自由端的两个,以构成对衬套外管(3)的安装;悬置套管安装部(1011),分别设于所述中间本体(101)的两端,以构成对悬置套管(4)的安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副车架前横梁,与副车架上沿车辆宽度方向间距设置的两纵梁(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前横梁包括:前横梁本体(1),为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前横梁本体(1)包括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布置的中间本体(101),以及分别通过过渡本体(102)连接于所述中间本体(101)两端的端部本体(103),所述中间本体(101)和所述端部本体(103)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过渡本体(102)的横截面呈圆形,各所述纵梁(2)分别连接于各所述过渡本体(102)处;衬套外管安装部(1031),为分别形成于各所述端部本体(103)自由端的两个,以构成对衬套外管(3)的安装;悬置套管安装部(1011),分别设于所述中间本体(101)的两端,以构成对悬置套管(4)的安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车架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本体(103)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沿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车架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本体(103)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过渡本体(102)的直径尺寸,且所述端部本体(103)沿所述车辆高度方向的尺寸小于所述过渡本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月龙赵一狄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