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608853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4 22:41
具备:多个第1传热管(11),其在第1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具有第1端部和第2端部;多个第2传热管(12),其在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与多个第1传热管(11)相互隔开间隔地相向配置,配置于比多个第1传热管(11)靠下风侧的位置,并且具有第3端部和第4端部;多个翅片(13),其连接相邻的第1传热管(11),并且连接相邻的第2传热管(12);第1分配部(20),其连接多个第1传热管(11)的第1端部和多个第2传热管(12)的第3端部;以及第2分配部(24、25、26),其连接多个第1传热管(11)的第2端部和多个第2传热管(12)的第4端部。第1分配部(20)包括能够对第1状态和第2状态进行切换的流量控制部(2)。在第1状态下,制冷剂在多个第1传热管(11)和多个第2传热管(12)流动。在第2状态下,仅在多个第1传热管(11)中,制冷剂的流量比第1状态下的制冷剂的流量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如下的热交换器:其具备在上下方向上水平地相向的一对集管、保持一定的间隔平行地与这些集管连通连接的多个扁平传热管以及紧密插入到扁平传热管彼此的间隙的波纹翅片。在该热交换器中,使作为热交换介质的制冷剂相对于多个扁平传热管同时地平行流通。这样的热交换器在作为热泵型的冷暖兼用的空调用室外机在寒冷时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会在翅片和传热管表面结霜,热交换效率降低。作为这样的结霜对策,在日本特开平9-280754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热交换器:其将波纹翅片配置为从扁平传热管向上风侧突出的构造,并且仅在下风部分形成有百叶窗。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807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中,翅片比制冷剂流通路(扁平管)向上风侧突出,因此能够抑制位于该上风侧的翅片上的结霜,但存在该翅片上的霜的除霜效率差这样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翅片上的结霜并且除霜效率高的热交换器。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具备:多个第1传热管,其在第1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具有第1端部和第2端部;多个第2传热管,其在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与多个第1传热管相互隔开间隔地相向配置,配置于比多个第1传热管靠下风侧的位置,并且具有第3端部和第4端部;多个翅片,其将相邻的第1传热管连接,并且将相邻的第2传热管连接;第1分配部,其连接多个第1传热管的第1端部和多个第2传热管的第3端部;以及第2分配部,其连接多个第1传热管的第2端部和多个第2传热管的第4端部。第1分配部包括能够对第1状态和第2状态进行切换的流量控制部。在第1状态下,制冷剂在多个第1传热管和多个第2传热管流动。在第2状态下,仅在多个第1传热管中,制冷剂的流量比第1状态下的制冷剂的流量少。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翅片上的结霜并且除霜效率高的热交换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的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概略图。图3是图2所示的热交换器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用于说明图3所示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剖视图。图5(a)是表示在图3所示的热交换器中一个翅片和隔着该翅片相邻的两个第1及第2传热管的俯视图。(b)是表示制热运转时的(a)所示的翅片的表面的温度分布和在该表面上通过的空气的温度分布的图表。(c)是表示在制热运转时的(a)所示的翅片上的翅片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量分布的图表。图6是表示图5(a)所示的热交换器在除霜运转时的热交换状态的俯视图。图7是图6中的线段VII-VII处的截面图。图8是图6中的线段VIII‐VIII处的截面图。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的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和制冷循环装置的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3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附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不重复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制冷循环装置>首先,参照图1,说明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200。制冷循环装置200具备室外热交换器100、压缩机3、四通阀4、室内热交换器5、膨胀阀6、室外风扇7和室内风扇8。室外热交换器100、压缩机3、四通阀4、室内热交换器5以及膨胀阀6相互连接,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室外热交换器100包括热交换器主体部1和作为流量控制部的LEV(线性电子膨胀阀)2(详细情况后述)。室外热交换器100是制冷循环装置200中配置在通过制热或者制冷运转来控制气温的空间(室内)的外部(室外)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100配置在室外,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5配置在室内,进行制冷剂与室内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室外热交换器100和室内热交换器5在一侧经由压缩机3和四通阀4连接,并且,在另一侧经由膨胀阀6连接。压缩机3的吸入侧和排出侧与四通阀4连接。四通阀4设为能够在制冷运转时及除霜运转时与制热运转时之间切换制冷剂流路。在图1中,实线和箭头F1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流路,虚线和箭头F2表示制冷运转时及除霜运转时的制冷剂流路。四通阀4设为能够在制热运转时使从压缩机3排出的制冷剂(高温高压)向室内热交换器5流出。四通阀4设为能够在制冷运转时及除霜运转时使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100流出。膨胀阀6在制热运转时使从室内热交换器5向室外热交换器100流动的制冷剂膨胀。膨胀阀6在制冷运转时及除霜运转时使从室外热交换器100向室内热交换器5流动的制冷剂膨胀。风扇7设为能够相对于室外热交换器100沿着后述的第2方向B送风。风扇8设为能够相对于室内热交换器5送风。<室外热交换器>接下来,参照图1和图2,说明室外热交换器100。室外热交换器100具备热交换器主体部1、具有LEV2的第1分配部20、以及第2分配部24、25、26。热交换器主体部1包括多个第1传热管11、多个第2传热管12、多个翅片13(详细情况后述)。多个第1传热管11在第1方向A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第1传热管11分别具有第1端部和位于与第1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2端部。多个第2传热管12在第1方向A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第2传热管12在与第1方向A交叉的第2方向B上与第1传热管11相互隔开间隔地相向配置。多个第2传热管12配置在比多个第1传热管11靠下风侧的位置。多个第2传热管12分别具有第3端部和位于与第3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第4端部。第1端部和第3端部是与第1方向A和第2方向B交叉的第3方向C(例如铅垂方向)上的一端,例如是多个第1传热管11和多个第2传热管12的下端。第2端部和第4端部是上述第3方向C上的另一端,例如是多个第1传热管11和多个第2传热管12的上端。如图2所示,第1分配部20将多个第1传热管11的各第1端部和多个第2传热管12的各第3端部连接。第1分配部20包括第1分配器21、第2分配器22、出入口部23。如图2所示,第1分配器21与多个第1传热管11的各第1端部连接。第1分配器21设为沿着第1方向A延伸。多个第1传热管11相互并列地连接于第1分配器21,第1分配器21设为能够向多个第1传热管11分配制冷剂。如图2所示,第2分配器22与多个第2传热管12的各第3端部连接。第2分配器22设为沿着上述第1方向A延伸。多个第2传热管12相互并列地连接于第2分配器22,第2分配器22设为能够向多个第2传热管12分配制冷剂。出入口部23位于第1分配器21和多个第1传热管11的连接部(第1连接部)与第2分配器22和多个第2传热管12的连接部(第2连接部)之间,设为能够供制冷剂在出入口部23与第1分配器21及第2分配器22之间出入。第1分配部20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将在制冷循环装置200中流通的制冷剂向室外热交换器100中第1分配器21和第2分配器22分配的两叉分支管发挥作用,并且,作为将分配至第1分配器21和第2分配器22的制冷剂分别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具备:多个第1传热管,其在第1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具有第1端部和第2端部;多个第2传热管,其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与所述多个第1传热管相互隔开间隔地相向配置,配置于比所述多个第1传热管靠下风侧的位置,并且具有第3端部和第4端部;以及多个翅片,其将相邻的所述第1传热管连接,并且将相邻的所述第2传热管连接,所述热交换器还具备:第1分配部,其连接所述多个第1传热管的所述第1端部和所述多个第2传热管的所述第3端部;以及第2分配部,其连接所述多个第1传热管的所述第2端部和所述多个第2传热管的所述第4端部,所述第1分配部包括能够对第1状态和第2状态进行切换的流量控制部,在所述第1状态下,制冷剂在所述多个第1传热管和所述多个第2传热管流动,在所述第2状态下,仅在所述多个第1传热管中,所述制冷剂的流量比所述第1状态下的所述制冷剂的流量少。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具备:多个第1传热管,其在第1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具有第1端部和第2端部;多个第2传热管,其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与所述多个第1传热管相互隔开间隔地相向配置,配置于比所述多个第1传热管靠下风侧的位置,并且具有第3端部和第4端部;以及多个翅片,其将相邻的所述第1传热管连接,并且将相邻的所述第2传热管连接,所述热交换器还具备:第1分配部,其连接所述多个第1传热管的所述第1端部和所述多个第2传热管的所述第3端部;以及第2分配部,其连接所述多个第1传热管的所述第2端部和所述多个第2传热管的所述第4端部,所述第1分配部包括能够对第1状态和第2状态进行切换的流量控制部,在所述第1状态下,制冷剂在所述多个第1传热管和所述多个第2传热管流动,在所述第2状态下,仅在所述多个第1传热管中,所述制冷剂的流量比所述第1状态下的所述制冷剂的流量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第2状态是所述制冷剂不在所述多个第1传热管流动而仅在所述多个第2传热管流动的状态。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赤岩良太东井上真哉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