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手持的打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38144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0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手持的打磨装置,包括外壳组件和打磨组件,所述外壳组件包括外壳本体、通风窗、手握把、砂轮护壳、沾黏凹板、螺纹内管、吸液棉网、保护套和收复卡座,所述外壳本体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手握把,所述通风窗位于所述手握把的外侧壁,且与所述手握把固定连接,所述外壳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砂轮护壳,所述沾黏凹板位于所述手握把的外侧壁,且与所述手握把固定连接;通过设置有沾黏凹板,可以加固手持的稳定性且便于拿取,通过设置有吸液棉网,可以吸附手握把外表面的汗液使得增加其摩擦力,防止滑落,通过设置有保护套,可以防止砂轮在放置时划伤人员,达到了便于手持、装卸简便和保护人员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手持的打磨装置
本技术属于打磨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手持的打磨装置。
技术介绍
打磨,是表面改性技术的一种,一般指借助粗糙物体,含有较高硬度颗粒的砂纸等,来通过摩擦改变材料表面物理性能的一种加工方法,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特定表面粗糙度。原有的手持打磨装置在使用时,由于自身的一定重量,会产生滑落的现象,并且不可拆卸,放置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手持的打磨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原有的手持打磨装置在使用时,由于自身的一定重量,会产生滑落的现象,并且不可拆卸,放置很不方便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手持的打磨装置,包括外壳组件和打磨组件,所述外壳组件包括外壳本体、通风窗、手握把、砂轮护壳、沾黏凹板、螺纹内管、吸液棉网、保护套和收复卡座,所述外壳本体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手握把,所述通风窗位于所述手握把的外侧壁,且与所述手握把固定连接,所述外壳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砂轮护壳,所述沾黏凹板位于所述手握把的外侧壁,且与所述手握把固定连接,所述手握把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吸液棉网,所述螺纹内管位于所述手握把的顶部,且与所述手握把固定连接,所述砂轮护壳的左端设有所述收复卡座,且与所述砂轮护壳固定连接,所述收复卡座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套,所述打磨组件包括切割砂轮、转换轴、中心轴和,所述砂轮护壳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转换轴,所述中心轴位于所述转换轴的顶部,且与所述转换轴固定连接,所述转换轴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切割砂轮,所述位于所述外壳本体的外侧壁,且与所述外壳本体固定连接,所述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沾黏凹板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沾黏凹板与所述手握把通过沾接方式固定。优选的,所述外壳本体与所述通风窗通过螺栓固定。优选的,所述吸液棉网与所述手握把通过螺栓固定。优选的,所述砂轮护壳与所述收复卡座通过粘接方式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一种便于手持的打磨装置,通过设置有沾黏凹板,可以加固手持的稳定性且便于拿取,通过设置有吸液棉网,可以吸附手握把外表面的汗液使得增加其摩擦力,防止滑落,通过设置有保护套,可以防止砂轮在放置时划伤人员,达到了便于手持、装卸简便和保护人员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手握把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砂轮护壳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外壳组件、11-外壳本体、12-通风窗、13-手握把、14-砂轮护壳、15-沾黏凹板、16-螺纹内管、17-吸液棉网、18-保护套、19-收复卡座、20-打磨组件、21-切割砂轮、22-转换轴、23-中心轴、24-推动开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手持的打磨装置,包括外壳组件10和打磨组件20,外壳组件10包括外壳本体11、通风窗12、手握把13、砂轮护壳14、沾黏凹板15、螺纹内管16、吸液棉网17、保护套18和收复卡座19,外壳本体11的右端固定连接手握把13,通风窗12位于手握把13的外侧壁,且与手握把13固定连接,外壳本体11的底部固定连接砂轮护壳14,沾黏凹板15位于手握把13的外侧壁,且与手握把13固定连接,手握把13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吸液棉网17,螺纹内管16位于手握把13的顶部,且与手握把13固定连接,砂轮护壳14的左端设有收复卡座19,且与砂轮护壳14固定连接,收复卡座19的外侧壁固定连接保护套18,打磨组件20包括切割砂轮21、转换轴22、中心轴23和推动开关24,砂轮护壳14的顶部固定连接转换轴22,中心轴23位于转换轴22的顶部,且与转换轴22固定连接,转换轴22的底部固定连接切割砂轮21,推动开关24位于外壳本体11的外侧壁,且与外壳本体11固定连接,推动开关24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时,工组人员通过手握把13拿取,让沾黏凹板15与接触区域进行一定性的沾黏,再将螺纹内管16进行旋转,放置到主杆的内部加以固定后,拨动推动开关24,使切割砂轮21开始旋转工作,即可对加工物进行打磨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液棉网17是由纤维吸液材料组成,可以吸附手握把13表面的汗液,防止使用者在使用时,发生打滑掉落的现象。进一步的,沾黏凹板15的数量为两个,沾黏凹板15与手握把13通过沾接方式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沾黏凹板15的数量为两个,沾黏凹板15与手握把13固定,可以加强手持装置时的连接性,防止打滑掉落。进一步的,外壳本体11与通风窗12通过螺栓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本体11与通风窗12固定,可以充分将装置内部进行散热,防止造成损坏。进一步的,吸液棉网17与手握把13通过螺栓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液棉网17与手握把13固定,可以吸附手握把13外表面的汗液,增加其粗糙程度,提高手持时的稳定性。进一步的,砂轮护壳14与收复卡座19通过粘接方式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砂轮护壳14与收复卡座19固定,可以便于收放或打开保护套18。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技术安装好过后,在使用时,旋转手握把13,通过螺纹内管16与长杆连接,再翻转保护套18,储存在收复卡座19内,拨动推动开关24,中心轴23开始转动,带动切割砂轮21进行工作,再将其接触需要打磨的加工物,进行操作,打磨完成后,取下切割砂轮21进行换取,再打开保护套18,方便下次使用。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手持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组件(10)和打磨组件(20),所述外壳组件(10)包括外壳本体(11)、通风窗(12)、手握把(13)、砂轮护壳(14)、沾黏凹板(15)、螺纹内管(16)、吸液棉网(17)、保护套(18)和收复卡座(19),所述外壳本体(11)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手握把(13),所述通风窗(12)位于所述手握把(13)的外侧壁,且与所述手握把(13)固定连接,所述外壳本体(1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砂轮护壳(14),所述沾黏凹板(15)位于所述手握把(13)的外侧壁,且与所述手握把(13)固定连接,所述手握把(13)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吸液棉网(17),所述螺纹内管(16)位于所述手握把(13)的顶部,且与所述手握把(13)固定连接,所述砂轮护壳(14)的左端设有所述收复卡座(19),且与所述砂轮护壳(14)固定连接,所述收复卡座(19)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套(18),所述打磨组件(20)包括切割砂轮(21)、转换轴(22)、中心轴(23)和推动开关(24),所述砂轮护壳(14)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转换轴(22),所述中心轴(23)位于所述转换轴(22)的顶部,且与所述转换轴(22)固定连接,所述转换轴(22)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切割砂轮(21),所述推动开关(24)位于所述外壳本体(11)的外侧壁,且与所述外壳本体(11)固定连接,所述推动开关(24)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手持的打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组件(10)和打磨组件(20),所述外壳组件(10)包括外壳本体(11)、通风窗(12)、手握把(13)、砂轮护壳(14)、沾黏凹板(15)、螺纹内管(16)、吸液棉网(17)、保护套(18)和收复卡座(19),所述外壳本体(11)的右端固定连接所述手握把(13),所述通风窗(12)位于所述手握把(13)的外侧壁,且与所述手握把(13)固定连接,所述外壳本体(1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砂轮护壳(14),所述沾黏凹板(15)位于所述手握把(13)的外侧壁,且与所述手握把(13)固定连接,所述手握把(13)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吸液棉网(17),所述螺纹内管(16)位于所述手握把(13)的顶部,且与所述手握把(13)固定连接,所述砂轮护壳(14)的左端设有所述收复卡座(19),且与所述砂轮护壳(14)固定连接,所述收复卡座(19)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套(18),所述打磨组件(20)包括切割砂轮(21)、转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阙方斌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凯丽耐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