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电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27527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5 1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智能电源,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进线模块、断路器和插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智能电源控制系统,所述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的输入端连接在电源进线模块与断路器相连的线路上,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的输出端与断路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引入智能电源控制系统,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断路器自动重合闸,可以让系统在断路器断开时依然不会失去对电源的管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电源
本技术涉及电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电源。
技术介绍
智能电源,又叫智能PDU、电源管理器、IP电源或机架式电源分配单元,同时兼具电源分配和管理功能,智能电源和普通电源排插相比,其优点主要表现在:设计安排更合理、品质和标准更严格、安全无故障、工作时间长、各类漏电、过电过载保护更优秀、插拔动作频繁而不易损坏、热升温小、安装更灵活方便,适合对用电要求很严格的行业客户使用,也从大大减少了普通电源排插的因接触不良、负荷小而造成的频繁断电、烧毁、火灾等安全隐患。但是,现有智能电源的断路器一旦跳闸,系统将失去对电源的管理,不利于自动化控制,因此,如何使智能电源的断路器实现自动重合闸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电源,其通过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引入智能电源控制系统,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断路器自动重合闸。本技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一种智能电源,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进线模块、断路器和插座,还包括用于控制断路器自动重合闸的智能电源控制系统,所述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的输入端连接在电源进线模块与断路器相连的线路上,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的输出端与断路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智能电源控制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电能检测模块、第一电能管理模块、主控MCU和自动重合闸驱动模块,所述电能检测模块的输入端为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的输入端,自动重合闸驱动模块的输出端为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的输出端。进一步地,所述电能检测模块包括电流检测模块,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的电路包括电流互感器、第一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所述电流互感器的一次侧线圈作为输入端串联在电源进线模块与断路器相连的线路上,二次侧线圈的两端与第一二极管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还同时与第一电阻和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还同时与第二电阻和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相对连接第一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相对连接第一二极管的另一端连接,且第一电阻相对连接第一二极管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相对连接第一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相对连接第一二极管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相对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相对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且第一电容相对连接第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与第三电阻相连的一端为电流检测模块输出端的一端,第二电容与第四电阻相连的一端为流检测模块输出端的另一端。进一步地,所述电能检测模块包括电压检测模块,所述电压检测模块包括电压互感器、与电压互感器一次侧线圈的一端依次串联的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还包括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所述电压互感器的一次侧线圈相对连接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为电压检测模块输入端的一端,所述第七电阻相对连接第六电阻的另一端为电压检测模块输入端的另一端;所述电压互感器二次侧线圈的一端同时与第八电阻和第十电阻的一端连接,电压互感器二次侧线圈的另一端同时与第九电阻和第十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相对连接电压互感器的另一端与第九电阻相对连接电压互感器的另一端连接,且第八电阻相对连接电压互感器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电阻相对连接电压互感器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相对连接电压互感器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相对连接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容相对连接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且第三电容相对连接第十电阻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与第十电阻相连的一端为电压检测模块输出端的一端,所述第四电容与第十一电阻相连的一端为压检测模块输出端的另一端。进一步地,所述自动重合闸驱动模块的电路包括第一芯片、第一光电耦合器和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之间连接有第四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二引脚连接,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引脚连接,第一引脚还连接有第一外接电源,第一芯片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短接后与第一接线端子连接,第一芯片的第五引脚和第六引脚短接后依次串联有第十四电阻和第十五电阻,第十五电阻相对连接第十四电阻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外接电源;所述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一引脚串联有第十三电阻,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接地,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三引脚依次串联有第二二极管、第十二电阻和第三外接电源,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第十二电阻和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三引脚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之间连接有第三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连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光电耦合器的第三引脚连接,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还与第四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十三电阻相对连接第一光电耦合器的另一端作为自动重合闸驱动模块的输入端,第一接线端子作为自动重合闸驱动模块的输出端。进一步地,所述智能电源控制系统还包括自动重合闸反馈模块,所述自动重合闸反馈模块的输入端与断路器连接,自动重合闸反馈模块的输出端与主控MCU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自动重合闸反馈模块的电路包括第二光电耦合器和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一引脚与第二接线端子之间依次串联有第十九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六电阻和第五二极管,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二接线端子连接,第二接线端子作为自动重合闸反馈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连接有第四外接电源;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三引脚连接有外接电源;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四引脚同时连接有第二十电阻的一端和第二十一电阻的一端,第二十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第二十一电阻的另一端作为自动重合闸反馈模块的输出端;所述自动重合闸反馈模块的电路还包括并联的第十八电阻和第五电容,并联后第十八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光电耦合器的第二引脚连接,并联后第十八电阻的另一端连接在第十七电阻和第十九电阻相连的线路上。进一步地,所述断路器与插座之间串联有继电器,所述智能电源控制系统还包括通过总线与主控MCU连接的从控MUC和与从控MCU连接的第二电能管理模块,从控MCU还与继电器连接,第二电能管理模块通过电能检测模块与插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电能检测模块为电流检测。进一步的,所述智能电源还包括漏电流检测模块,所述漏电流检测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在断路器与插座相连的线路上,漏电流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主控MCU连接。本技术通过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引入智能电源控制系统,从而实现智能电源的断路器自动重合闸,具体地,智能电源控制系统通过电流检测模块、电压检测模块或自动重合闸反馈模块可以判断断路器是否断开、电路是否过压、欠压或是否过流,并将检测到的信号通过第一电能管理模块传给主控MCU,主控MCU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控制断路器是否进行自动重合闸;另外,通过自动重合闸反馈模块可以判断在主控MCU发出断路器的相关动作信号后,断路器是否已响应动作,如果没有,主控MCU会根据自动重合闸反馈模块传送的信号再次发出相关动作信号,从而提高系统控制的准确率,因此,本技术可以提高对智能电源的管理,有利于系统自动化控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模块框图。图2为本技术加入智能电源控制系统具体模块图的结构框图。图3为电流检测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4为电压检测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5为自动重合闸驱动模块的电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电源,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进线模块、断路器和插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控制断路器自动重合闸的智能电源控制系统,所述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的输入端连接在电源进线模块与断路器相连的线路上,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的输出端与断路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电源,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进线模块、断路器和插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控制断路器自动重合闸的智能电源控制系统,所述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的输入端连接在电源进线模块与断路器相连的线路上,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的输出端与断路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电源控制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电能检测模块、第一电能管理模块、主控MCU和自动重合闸驱动模块,所述电能检测模块的输入端为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的输入端,自动重合闸驱动模块的输出端为智能电源控制系统的输出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检测模块包括电流检测模块,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的电路包括电流互感器(T1)、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所述电流互感器(T1)的一次侧线圈作为输入端,二次侧线圈的两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还同时与第一电阻(R1)和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还同时与第二电阻(R2)和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相对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相对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另一端连接,且第一电阻(R1)相对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R3)相对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相对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相对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2)相对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且第一电容(C1)相对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C1)与第三电阻(R3)相连的一端为电流检测模块输出端的一端,第二电容(C2)与第四电阻(R4)相连的一端为流检测模块输出端的另一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检测模块包括电压检测模块,所述电压检测模块包括电压互感器(T2)、与电压互感器(T2)一次侧线圈的一端依次串联的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还包括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所述电压互感器(T2)的一次侧线圈相对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为电压检测模块输入端的一端,所述第七电阻(R7)相对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为电压检测模块输入端的另一端;所述电压互感器(T2)二次侧线圈的一端同时与第八电阻(R8)和第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电压互感器(T2)二次侧线圈的另一端同时与第九电阻(R9)和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相对连接电压互感器(T2)的另一端与第九电阻(R9)相对连接电压互感器(T2)的另一端连接,且第八电阻(R8)相对连接电压互感器(T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十电阻(R10)相对连接电压互感器(T2)的另一端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相对连接电压互感器(T2)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容(C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相对连接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第四电容(C4)相对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且第三电容(C3)相对连接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C3)与第十电阻(R10)相连的一端为电压检测模块输出端的一端,所述第四电容(C4)与第十一电阻(R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萍周健卿佩衡龚玲杨国华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中光防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