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抑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8486953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1 14: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涉及一种抑制拟盘多毛孢属、荔枝霜疫霉菌、花生黑腐病菌新型药剂的制备方法。采用萘乙酸,溴乙醇,多菌灵原药作为合成原料,反应得萘乙酸‑多菌灵耦合物,即为终产物。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这种新型化合物的核磁共振结构数据、氢谱图、碳谱图。该化合物对拟盘多毛孢属、荔枝霜疫霉菌、花生黑腐病菌均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A compound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and bacteriostasis application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ompound and a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in particular to a preparation method of a new agent for inhibiting Trichoderma, Phytophthora litchi, and peanut black rot fungus. Using naphthalene acetic acid, bromo ethanol and carbendazim as raw materials, the coupling product of carbendazim naphthalene acetic acid was produced. The invention also discloses th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data, the hydrogen spectrum and the carbon spectrum of the new compound. The compound has good bacteriostatic action against the genus phaerosporium, Phytophthora litchi and peanut black ro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抑菌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研究表明,由于多菌灵的广谱性,其对拟盘多毛孢属、荔枝霜疫霉菌、花生黑腐病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拟盘多毛孢属真菌(Pestalotiopsis)是一类广泛分布的植物病原菌,危害性大,发病率高,可寄生大约五十多科植物,植物受害后表现为叶斑、腐烂、溃疡等症状,严重影响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该病菌存在寄生、腐生和内生种类。内生拟盘多毛孢的宿主植物十分广泛,包括松科、杉科、兰科、棕榈科、山茶科等。研究表明,多菌灵在室内毒力测定时,对拟盘多毛孢属引起的枇杷灰斑病表现良好,但田间防效一般,原因可能是由于田间长期施药产生抗药性。荔枝霜疫霉病在我国荔枝产区为害严重,由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litchi)引起,从花期至采果期均有发生,尤以果实受害最严重,造成落花、落果、烂果,损失可达30-70%。储存期间,病害可继续发展,严重影响荔枝鲜果的贮运和外销。面对日趋严重的荔枝霜疫霉病,果农不得不多药并用,并提高施药频率和浓度来加强防治,造成病原抗药性提高,药效下降,生产成本上升,农药残留等后果和风险,制约了荔枝产业的健康发展。研究表明,多菌灵对该病害虽有内吸和治疗性作用,但仅有中等防效,且使用历史已有几十年,是极易产生抗性的药物。花生黑腐病由冬青丽赤壳菌(CalonectriailicicolaBoedijin&Reitsma)侵染引起。据报道,目前尚无合适的药剂可以防治花生黑腐病,也没有可以选用的高抗品种。花生黑腐病菌不仅对花生造成毁灭性的危害,对大豆、蓝莓、苜蓿、豇豆等其他多种作物均有危害。花生黑腐病为害花生时,会侵染地下组织。最先侵染根尖,后主根和胚轴变黑、坏死。受侵染幼和成株都会萎蔫、死亡。多菌灵作为广谱性杀菌剂,室内研究发现对花生黑腐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田间效果明显下降,可能也与田间长期施用此类药物产生抗性有关。鉴于多菌灵的特性,在保持其杀菌作用的基础上,将其与萘乙酸偶联,进行结构改造,得到新型化合物萘乙酸-多菌灵,并利用萘乙酸的极性定向传导特性,将耦合物运输到花生受害的最初部位——根尖,达到定向作用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抑菌效果显著、经济的化合物,并同时提供其制备方法和抑菌应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技术方案一:本专利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结构式如式(I)的化合物:技术方案二:本专利技术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抑菌剂,其包含式(I)化合物:技术方案三:本专利技术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式(I)的化合物的制备方法:1)由萘乙酸(II)和溴乙醇(III)发生酯化反应得到式(IV)化合物:2)由式(IV)化合物和多菌灵(V)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得到式(I)化合物: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步骤1)中还存在催化剂,所述催化剂选自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EDCI、DIC、DMAP和HOBT。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改进,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将10mmol萘乙酸,10mmol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催化量的4-二甲氨基吡啶(DMAP)和12mmol溴乙醇加入至30mL二氯甲烷中,室温搅拌2h,反应完毕后,加水萃取,浓缩,柱层析得无色中间体化合物(IV);2)将5mmol多菌灵原药加入至20mL二甲基甲酰胺中,室温搅拌,加入7.5mmol碳酸铯,搅拌30min后,降温至0℃,滴加溶有6mmol中间体化合物(IV)的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30mL,缓慢升温至室温,搅拌反应,反应完毕后,用3mol/L的HCl溶液调PH值至中性,乙酸乙酯萃取,柱层析得到萘乙酸-多菌灵。技术方案四:本专利技术最后一方面提供了式(I)化合物在拟盘多毛孢属、荔枝霜疫霉菌、花生黑腐病菌抑菌、杀菌和灭菌方面的应用。进一步的,式(I)化合物在抑制方面的应用。本申请中所述的碱性条件选自无机碱、有机碱,或其任意组合,它们以任何合适的浓度存在,其中,无机碱选自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铯、碳酸氢钾、碳酸氢钠和磷酸氢二钠,优选碳酸铯、碳酸钾或碳酸钠;有机碱选自三乙胺、吡啶、二异丙基乙胺、二异丙胺、氨水,优选氨水。为了寻找一种新型的可以替代多菌灵的抑菌剂,本申请专利技术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了克服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专利技术人试图对多菌灵进行结构改造。此外,考虑到花生黑腐病菌的最初发病部位在植物的根部,根尖是其受害的最初部位。而生长素作为一类重要的载体,其类生长素有萘乙酸(NAA)、吲哚丁酸等,具有定向传输、促进植物生长等作用。专利技术人尝试将萘乙酸的定向传导性,将其输往根部,达到抑菌目的,而这种尝试的结果是令人可喜和成功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化合物对拟盘多毛孢属、荔枝霜疫霉菌、花生黑腐病菌等病菌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100μg/mL的萘乙酸-多菌灵对三种病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均达到85%以上,25μg/mL药剂对拟盘多毛孢属、荔枝霜疫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均超过90%。与原药多菌灵相比,化合物保持了多菌灵的杀菌特性,且具有向根部输导的作用。本专利技术化合合成原料少而经济。本专利技术化合物属于一种新型药剂,其抗性可以忽略,且其作用位点不仅仅局限于叶片,还能输导到根部。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专利技术式(I)化合物的1HNMR图谱;附图2为本专利技术式(I)化合物的13CNMR图谱;附图3中1-a、1-b、1-c分别为100μg/mL、50μg/mL、25μg/mL萘乙酸-多菌灵对拟盘多毛孢属病菌的抑菌图,图1-d为拟盘多毛孢属病菌的空白对照;附图4中2-a、2-b、2-c分别为100μg/mL、50μg/mL、25μg/mL萘乙酸-多菌灵对荔枝霜疫霉病菌的抑菌图,图2-d为荔枝霜疫霉病菌的空白对照;附图5中3-a、3-b、3-c分别为100μg/mL、50μg/mL、25μg/mL萘乙酸-多菌灵对花生黑腐病菌的抑菌图,图3-d为花生黑腐病菌的空白对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的叙述。实施例1式(I)化合物的制备将10mmol萘乙酸(II),10mmol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催化量的4-二甲氨基吡啶(DMAP)和12mmol溴乙醇(III)加入至30mL二氯甲烷中,室温搅拌2h。反应完毕后,加大量水萃取,浓缩,柱层析得无色中间体化合物(IV)。将5mmol多菌灵原药(V)加入至20mL二甲基甲酰胺中,室温搅拌,加入7.5mmol碳酸铯,搅拌30min后,降温至0℃,滴加含有6mmol中间体化合物(IV)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30mL,缓慢升温至室温,搅拌36h。反应完毕后,用3mol/L的HCl溶液调PH值至中性,乙酸乙酯萃取,柱层析得白色固体式(I)化合物萘乙酸-多菌灵。式(I)化合物的核磁数据:1HNMR(500MHz,CDCl3)δ10.82(s,1H),7.87(d,J=8.3Hz,1H),7.83(d,J=7.7Hz,1H),7.74(d,J=8.2Hz,1H),7.62(t,J=7.4Hz,1H),7.41-7.48(m,2H),7.36(dd,J=8.6,7.3Hz,1H),7.33–7.2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结构式如式(I)的化合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构式如式(I)的化合物:2.一种抑菌剂,其特征在于,其包含式(I)化合物: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1)由萘乙酸(II)和溴乙醇(III)发生酯化反应得到式(IV)化合物:2)由式(IV)化合物和多菌灵(V)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得到式(I)化合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还存在催化剂,所述催化剂选自l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EDCI、DIC、DMAP和HOBT。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1)将10mmol萘乙酸,10mmolN,N’-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静美叶滔刘光华郑奕雄雷泽湘王为华蒋锋
申请(专利权)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