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散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47306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8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体散热系统,包含一第一散热模块,具有一第一进口、一第一出口及一第一模块容液空间供一工作液体流通,所述第一进口及该第一出口连通该第一模块容液空间,该工作液体通过该第一进口流入该第一模块容液空间;一第二散热模块,具有一第二进口、一第二出口及一第二模块容液空间供该工作液体流通,所述第二进口及该第二出口连通该第二模块容液空间,该工作液体通过该第二进口流入该第二模块容液空间;所述第一出口与该第二进口对接,该第一进口连接一热交换模块,该第二出口连接一泵,该热交换模块与该泵连接。

Liquid cooling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liquid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comprising a first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with a first inlet, a first outlet and a first module liquid storage space for a working liquid. The first inlet and the first outlet are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module liquid space, and the working liquid flows through the first import to the first. A second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has a second inlet, a second outlet and a second module liquid space for the working liquid. The second inlet and the second outlet connect the second module liquid space, and the working liquid flows through the second inlet to the second module volume space. The outlet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inlet, and the first inlet is connected with a heat exchange module, and the second outlet is connected with a pump, and the heat exchange module is connected with the pum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体散热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液体散热领域,特别是一种具扩充且增加散热效果的液体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在各种工业或生活领域中,时常会遇到在特定空间内温度过高的问题,例如电子设备的处理器或显示卡晶片等工作时会发出高热量的物件,都会遇到需要将热量降低的需求,如没有将热量导引或排出,将会因高温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工作效率降低或物件损坏。对此,为了降低发热源的工作温度,当前已有水冷式装置来进行热量导引并降温,由一水冷排通过二水导管连接一水泵(Pump)及一水冷头贴触一发热源,通过水泵(Pump)驱使水冷液(或称工作液体)流动到水冷排上散热并不断地进行循环冷却,以快速散除热量。请参阅图1,现有水冷排1由复数散热鳍片11、复数直条状扁管12及二侧水箱13所组成,所述的这些散热鳍片11设于所述的这些直条状扁管12彼此之间,且前述二侧水箱13与所述的这些散热鳍片11及所述的这些直条状扁管12的两侧是通过焊锡焊接而成,令该二侧水箱13与所述的这些散热鳍片11及所述的这些直条状扁管12连接构成所述水冷排1,并其中一侧水箱13上设有一进水口131与一出水口132,该进水口131与出水口132分别用以连接相对二水导管(图中未示)。水冷排的冷却效率取决于水冷液停留的时间长短,当水冷液停留的时间越长水温就越低,反的越短水温就越高,然而上述的水冷头的散热能力(水冷液停留时间)为一固定能力,当散热能力不足时,就只能替换成另一更大的水冷排,来增加水冷液停留的时间。然而,为了提升散热能力而更换成更大的水冷排的作法,并不适用于每一种需要解热的场合,例如电脑机箱内的空间有限,还需要注意到其他零件的位置摆放,所以为了提高散热效率一昧的加大水冷排的做法并不实用。综上所述,现有水冷排有下述几点问题:散热能力受限于水冷排大小;占用空间较大,使用场合受限较多。所以,要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的专利技术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为改善上述的问题,本技术的一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可依据散热能力需求调整散热模块数量的液体散热系统。本技术的另一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种可事先依据设置空间大小,先行灵活调整变化每一散热模块及每一容液本体的彼此之间的摆设位置的液体散热系统。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液体散热系统,其特征是包含:一第一散热模块,具有一第一进口、一第一出口及一第一模块容液空间供工作液体流通,所述第一进口及该第一出口连通该第一模块容液空间;一第二散热模块,具有一第二进口、一第二出口及一第二模块容液空间供该工作液体流通,所述第二进口及该第二出口连通该第二模块容液空间;所述第一出口与该第二进口对接。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中:该第一散热模块包括一第一容液本体、一第二容液本体及至少一第一连通管,该第一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该第一容液本体及该第二容液本体,该第一容液本体及该第二容液本体为上下垂直设置或左右水平设置,该第一容液本体、该第二容液本体及该第一连通管是金或银或铜或铁或钛或铝的金属材质或合金材质所构成。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中:该第一容液本体具有一第一液体腔室,该第二容液本体具有一第二液体腔室,所述第一模块容液空间包含该第一液体腔室、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一连通管内的空间,该第一进口设置于该第一容液本体上,该第一出口选择性设置于该第一容液本体或该第二容液本体上。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中:该第二散热模块包括一第三容液本体、一第四容液本体及至少一第二连通管,该第二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该第三容液本体及该第四容液本体,该第三容液本体及该第四容液本体为上下垂直设置或左右水平设置,该第三容液本体、该第四容液本体及该第二连通管是金或银或铜或铁或钛或铝的金属材质或合金材质所构成。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中:该第三容液本体具有一第三液体腔室,该第四容液本体具有一第四液体腔室,所述第二模块容液空间包含该第三液体腔室、该第四液体腔室及该第二连通管内的空间,该第二进口设置于该第三容液本体上,该第二出口选择性设置于该第三容液本体或该第四容液本体上。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中:该第一散热模块及该第二散热模块为上下垂直设置、左右水平设置或错位设置的方式摆设。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中:该第一出口及该第二进口之间设置一第一模块连通管,所述第一模块连通管的一第一端连接该第一出口,该第一模块连通管的一第二端连接该第二进口,该第一散热模块的外侧设置一第一散热鳍片组,该第二散热模块的外侧设置一第二散热鳍片组,该第一散热模块及该第二散热模块的一侧处设置至少一风扇,该第一进口连接一冷却模块的一出水端,该第二出口连接一泵元件的一进水端,该冷却模块的一入水端与该泵元件的一排水端相接。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液体散热系统,其特征是包含:一第一散热模块,具有至少一第一进口、至少一第一出口及一第一模块容液空间供工作液体流通,所述第一进口及该第一出口连通该第一模块容液空间;一第二散热模块,具有至少一第二进口、至少一第二出口及一第二模块容液空间供该工作液体流通,所述第二进口及该第二出口连通该第二模块容液空间;至少一第三散热模块,具有至少一第三进口、至少一第三出口及一第三模块容液空间供该工作液体流通,所述第三进口及该第三出口连通该第三模块容液空间;所述第一出口与该第三进口对接,该第三出口与该第二进口对接。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中:该第一散热模块包括一第一容液本体、一第二容液本体及至少一第一连通管,该第一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该第一容液本体及该第二容液本体,该第一容液本体及该第二容液本体为上下垂直设置或左右水平设置,该第一容液本体、该第二容液本体及该第一连通管是金或银或铜或铁或钛或铝的金属材质或合金材质所构成。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中:该第一容液本体具有一第一液体腔室,该第二容液本体具有一第二液体腔室,所述第一模块容液空间包含该第一液体腔室、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一连通管内的空间,该第一进口设置于该第一容液本体上,该第一出口选择性设置于该第一容液本体或该第二容液本体上。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中:该第二散热模块包括一第三容液本体、一第四容液本体及至少一第二连通管,该第二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该第三容液本体及该第四容液本体,该第三容液本体及该第四容液本体为上下垂直设置或左右水平设置,该第三容液本体、该第四容液本体及该第二连通管是金或银或铜或铁或钛或铝的金属材质或合金材质所构成。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中:该第三容液本体具有一第三液体腔室,该第四容液本体具有一第四液体腔室,所述第二模块容液空间包含该第三液体腔室、该第四液体腔室及该第二连通管内的空间,该第二进口设置于该第三容液本体上,该第二出口选择性设置于该第三容液本体或该第四容液本体上。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中:该第三散热模块包括一第五容液本体、一第六容液本体及至少一第三连通管,该第三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该第五容液本体及该第六容液本体,该第五容液本体及该第六容液本体为上下垂直设置或左右水平设置,该第五容液本体、该第六容液本体及该第三连通管是金或银或铜或铁或钛或铝的金属材质或合金材质所构成。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中:该第五容液本体具有一第五液体腔室,该第六容液本体具有一第六液体腔室,所述第三模块容液空间包含该第五液体腔室、该第六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体散热系统,其特征是包含:一第一散热模块,具有一第一进口、一第一出口及一第一模块容液空间供工作液体流通,所述第一进口及该第一出口连通该第一模块容液空间;一第二散热模块,具有一第二进口、一第二出口及一第二模块容液空间供该工作液体流通,所述第二进口及该第二出口连通该第二模块容液空间;所述第一出口与该第二进口对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体散热系统,其特征是包含:一第一散热模块,具有一第一进口、一第一出口及一第一模块容液空间供工作液体流通,所述第一进口及该第一出口连通该第一模块容液空间;一第二散热模块,具有一第二进口、一第二出口及一第二模块容液空间供该工作液体流通,所述第二进口及该第二出口连通该第二模块容液空间;所述第一出口与该第二进口对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模块包括一第一容液本体、一第二容液本体及至少一第一连通管,该第一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该第一容液本体及该第二容液本体,该第一容液本体及该第二容液本体为上下垂直设置或左右水平设置,该第一容液本体、该第二容液本体及该第一连通管是金或银或铜或铁或钛或铝的金属材质或合金材质所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容液本体具有一第一液体腔室,该第二容液本体具有一第二液体腔室,所述第一模块容液空间包含该第一液体腔室、该第二液体腔室及该第一连通管内的空间,该第一进口设置于该第一容液本体上,该第一出口选择性设置于该第一容液本体或该第二容液本体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散热模块包括一第三容液本体、一第四容液本体及至少一第二连通管,该第二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该第三容液本体及该第四容液本体,该第三容液本体及该第四容液本体为上下垂直设置或左右水平设置,该第三容液本体、该第四容液本体及该第二连通管是金或银或铜或铁或钛或铝的金属材质或合金材质所构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容液本体具有一第三液体腔室,该第四容液本体具有一第四液体腔室,所述第二模块容液空间包含该第三液体腔室、该第四液体腔室及该第二连通管内的空间,该第二进口设置于该第三容液本体上,该第二出口选择性设置于该第三容液本体或该第四容液本体上。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散热模块及该第二散热模块为上下垂直设置、左右水平设置或错位设置的方式摆设。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出口及该第二进口之间设置一第一模块连通管,所述第一模块连通管的一第一端连接该第一出口,该第一模块连通管的一第二端连接该第二进口,该第一散热模块的外侧设置一第一散热鳍片组,该第二散热模块的外侧设置一第二散热鳍片组,该第一散热模块及该第二散热模块的一侧处设置至少一风扇,该第一进口连接一冷却模块的一出水端,该第二出口连接一泵元件的一进水端,该冷却模块的一入水端与该泵元件的一排水端相接。8.一种液体散热系统,其特征是包含:一第一散热模块,具有至少一第一进口、至少一第一出口及一第一模块容液空间供工作液体流通,所述第一进口及该第一出口连通该第一模块容液空间;一第二散热模块,具有至少一第二进口、至少一第二出口及一第二模块容液空间供该工作液体流通,所述第二进口及该第二出口连通该第二模块容液空间;至少一第三散热模块,具有至少一第三进口、至少一第三出口及一第三模块容液空间供该工作液体流通,所述第三进口及该第三出口连通该第三模块容液空间;所述第一出口与该第三进口对接,该第三出口与该第二进口对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散热系统,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汉敏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