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过渡线束疲劳试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47222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8 21: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试验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汽车座椅过渡线束疲劳试验系统。汽车座椅过渡线束疲劳试验系统,其中,包括试验台架、固定于试验台架上的上下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与上下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连接的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设有前后驱动座,前后驱动座上固定座椅侧线束端子;所述的试验台架上固定车身地板侧线束固定板,线束一端与座椅侧线束端子连接,另一端与车身地板侧线束固定板连接,线束还连接电流循环疲劳负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汽车座椅过渡线束动态疲劳试验,使操作简单化,提高了测试精度,此技术为汽车座椅过渡线束折弯试验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测试手段。

Fatigue test system of car seat transition wire harnes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vehicle test, and more specifically relates to a fatigue test system for a vehicle seat transition wire harness. The fatigue test system of automobile seat transition wire harness, including the test bench,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e position motion driving mechanism fixed on the test stand, and the front and back limit position motion driving mechanism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e position motion driving mechanism, and the front and back drive seat of the front and back limit position movement drive mechanism, and front and back drive. The seat side line terminal is fixed on the movable seat; the test stand is fixed on the side line beam of the body floor, one end of the wire harness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at side line terminal, the other e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side beam of the body floor, and the wire harness also connects the fatigue load of the current. The utility model has realized the dynamic fatigue test of the car seat transition wire harness, simplifying the operation and improving the testing precision. This technology provides a powerful test means for the test market of the car seat transition wire harnes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座椅过渡线束疲劳试验系统
本技术涉及汽车试验的
,更具体地,涉及汽车座椅过渡线束疲劳试验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产品的普及,汽车以生活必需品已经进入大部分的家庭,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汽车的舒适性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许多部件都由原来的机械模式改为电动模式,在给我们带来舒适性及便利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隐患,汽车线束故障极易导致车辆自燃,汽车线束作为汽车的“血液”,汽车线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汽车性能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目前国内车厂对线束的电性能及老化性能有很多的检测指标,但目前对过渡线束的检测技术还不是很全面,各个车厂的要求也参差不齐。现在国内线束耐久测试技术按照不同位置已经有前后门的线束耐久装置,尾箱门线束耐久装置,以及发动机线束耐久测试装置等;汽车座椅过渡线束是一端安装在车辆座椅上用于给电动座椅及安全带锁扣供电,另一端固定在座舱地板,汽车座椅在进行坐垫上下前后调节时,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时汽车座椅过渡线束就受到不同层度的拉扯,所以随着疲劳次数的增加可能会导致线束性能的下降,进而导致故障的出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汽车座椅过渡线束疲劳试验系统,解决目前疲劳设备只能执行座椅前后大行程方向上的疲劳测试,除了在前后方向上疲劳另外增加上下方向上的疲劳;另外解决在疲劳过程中同时施加电流疲劳的考量。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汽车座椅过渡线束疲劳试验系统,其中,包括试验台架、固定于试验台架上的上下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与上下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连接的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设有前后驱动座,前后驱动座上固定座椅侧线束端子;所述的试验台架上固定车身地板侧线束固定板,线束一端与座椅侧线束端子连接,另一端与车身地板侧线束固定板连接,线束还连接电流循环疲劳负载。本技术中,通过上下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以及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解决目前疲劳设备只能执行座椅前后大行程方向上的疲劳测试,除了在前后方向上疲劳另外增加上下方向上的疲劳;另外,线束还连接电流循环疲劳负载,解决在疲劳过程中同时施加电流疲劳的考量。汽车座椅过渡线束除了经受行程疲劳之外,伴随着电力施加,因为汽车座椅的用电器就安装在汽车座椅上,在调节的过程中电机运转同时对线束施加了电流循环疲劳,所以在疲劳施加过程中需要同时施加电流循环疲劳,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模拟出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情况,达到真实模拟的情况。进一步的,所述的上下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包括上下电机、与上下电机连接的上下导向丝杆、与上下导向丝杆连接的上下驱动座,所述的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设于上下驱动座上。所述的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还包括前后电机、与前后电机连接的前后导向丝杆,所述的前后驱动座与前后导向丝杆连接。本技术中,上下驱动座可在上下导向丝杆上下运动,从而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整体可上下运动,前后驱动座也可在前后导向丝杆上横向运动。所述的上下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与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相互垂直。这样可使线束在竖向和横向进行拉伸。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实现了汽车座椅过渡线束动态疲劳试验,使操作简单化,提高了测试精度,此技术为汽车座椅过渡线束折弯试验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测试手段。预计市场效益每年直接效益为40万元,为我司产生的间接效益近100万元。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如图1所示,汽车座椅过渡线束疲劳试验系统,其中,包括试验台架7、固定于试验台架7上的上下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4、与上下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4连接的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5,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5设有前后驱动座53,前后驱动座53上固定座椅侧线束端子1;试验台架7上固定车身地板侧线束固定板2,线束6一端与座椅侧线束端子1连接,另一端与车身地板侧线束固定板2连接,线束6还连接电流循环疲劳负载3。上下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4包括上下电机41、与上下电机41连接的上下导向丝杆42、与上下导向丝杆42连接的上下驱动座43,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5设于上下驱动座43上。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5还包括前后电机51、与前后电机51连接的前后导向丝杆52,前后驱动座53与前后导向丝杆52连接。上下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4与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5相互垂直。本实施例中,上下驱动座43可在上下导向丝杆42上下运动,从而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5整体可上下运动,前后驱动座53也可在前后导向丝杆52上横向运动。本实施例中,主要用于汽车座椅过渡线束疲劳试验系统,解决汽车线束在整车上试验,操作繁琐,试验方法与标准不符等问题,符合汽车座椅过渡线束疲劳试验要求的同时,还将移动距离、运动速度、到位保持时间及电流循环等参数设计成可调节功能。一、汽车电动座椅的最大可调范围为:以汽车座椅设计H点为原点;座椅向前运行距离(100mm~300mm),座椅向后运行距离(0mm~100mm);座椅向上运行距离(0~50mm),座椅向下运行距离(0~50mm);二、汽车主机厂标准要求的疲劳试验要求为:汽车座椅前后试验距离(200mm,220mm,240mm,260mm);汽车座椅上下试验距离(20mm,35mm,40mm,55mm);三、汽车座椅过渡线速疲劳试验系统设计试验范围如下:汽车座椅前后试验距离(0~400mm);汽车座椅上下试验距离(0~200mm);四、试验次数以及环境要求如以下所示:2000次,6000次,10000次,20000次,40000次,23℃±5℃;五、汽车座椅过渡线束疲劳动作模式为以下:①从后极限位置向前极限位置移动(极限位置保持1s~3s),然后返回;②从原点向前运行至前极限位置(极限位置保持1s~3s),由前极限位置返回至原点位置(极限位置保持1s~3s),由原点位置向后运行至后极限位置(极限位置保持1s~3s),由后极限位置运行返回至原点位置(极限位置保持1s~3s);③从原点向前运行至前极限位置(极限位置保持1s~3s),由前极限位置返回至原点位置(极限位置保持1s~3s),由原点位置向后运行至后极限位置(极限位置保持1s~3s),由后极限位置运行返回至原点位置(极限位置保持1s~3s);从原点向上运行至上极限位置(极限位置保持1s~3s),由上极限位置返回至原点位置(极限位置保持1s~3s),由原点位置向下运行至下极限位置(极限位置保持1s~3s),由下极限位置运行返回至原点位置(极限位置保持1s~3s);④从原点向前/向上运行至前/上极限位置(极限位置保持1s~3s),由前/上极限位置返回至原点位置(极限位置保持1s~3s),由原点位置向后/下运行至后/下极限位置(极限位置保持1s~3s),由后/下极限位置运行返回至原点位置(极限位置保持1s~3s),由原点位置向前/下运行至前/下极限位置(极限位置保持1s~3s),由前/下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汽车座椅过渡线束疲劳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试验台架(7)、固定于试验台架(7)上的上下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4)、与上下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4)连接的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5),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5)设有前后驱动座(53),前后驱动座(53)上固定座椅侧线束端子(1);所述的试验台架(7)上固定车身地板侧线束固定板(2),线束(6)一端与座椅侧线束端子(1)连接,另一端与车身地板侧线束固定板(2)连接,线束(6)还连接电流循环疲劳负载(3)。

【技术特征摘要】
1.汽车座椅过渡线束疲劳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试验台架(7)、固定于试验台架(7)上的上下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4)、与上下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4)连接的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5),前后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构(5)设有前后驱动座(53),前后驱动座(53)上固定座椅侧线束端子(1);所述的试验台架(7)上固定车身地板侧线束固定板(2),线束(6)一端与座椅侧线束端子(1)连接,另一端与车身地板侧线束固定板(2)连接,线束(6)还连接电流循环疲劳负载(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座椅过渡线束疲劳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极限位置运动驱动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晶晶杜泽宁罗平陈旭波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广电计量检测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