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6938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8 19: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包括基础、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及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其中,混凝土框架为长方体框架结构,混凝土框架位于基础上,且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分别内嵌并固定于混凝土框架的四个侧面内,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内嵌于混凝土框架的顶部内,该建筑体系的侧向刚度及水平面内刚度较高,抗震性能较强,适用于建造高层建筑,经济效益较高,可实现预制装配化施工。

A concrete frame cold formed thin walled steel structure building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includes a concrete frame, a cold bending thin wall steel mixed structure building system, including a foundation, a concrete frame, a 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 composite floor and four cold formed steel composite walls. The concrete frame is a rectangular frame structure, and the concrete frame is on the basis of the four sides. The 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 composite wall is embedded and fixed to the four sides of the concrete frame. The cold bending thin wall steel composite floor is embedded in the top of the concrete frame. The lateral stiffness and the horizontal stiffness of the building system are high, and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is strong. It is applicabl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s with high economic benefit. Precast assembly constr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
,涉及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技术介绍
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可以较好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空间分隔灵活,框架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结构的整体性、刚度较好,而且可以把梁或柱浇注成各种需要的截面形状。但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侧向刚度和水平面内刚度较低,属柔性结构框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所产生水平位移较大,易造成严重的非结构性破坏,不适宜建造高层建筑,设计时如何提高混凝土框架的抗侧刚度和水平面内刚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该建筑体系的侧向刚度及水平面内刚度较高,抗震性能较强。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包括基础、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及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其中,混凝土框架为长方体框架结构,混凝土框架位于基础上,且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分别内嵌并固定于混凝土框架的四个侧面内,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内嵌于混凝土框架的顶部内。混凝土框架包括四根混凝土框架柱,其中,相邻混凝土框架柱的顶部之间均通过混凝土框架梁相连接,相邻混凝土框架柱的下部之间均通过基础梁相连接;混凝土框架柱内设置有若干第一纵向受力钢筋及若干第一箍筋,其中,各第一箍筋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各第一纵向受力钢筋均穿过所有的第一箍筋;混凝土框架梁内设置有若干第二纵向受力钢筋、若干第二箍筋、若干弯起钢筋及若干架立钢筋,其中,各第二箍筋沿轴向依次分布,各第二纵向受力钢筋、各弯起钢筋及各架立钢筋均穿过所有的第二箍筋;混凝土框架柱中最外侧第一纵向受力钢筋的端部弯曲插入于相邻混凝土框架梁内,并搭接于混凝土框架梁中最上方的架立钢筋上;各第二纵向受力钢筋的端部及各架立钢筋的端部均插入于相邻混凝土框架柱内,并弯折90°后锚固于第一纵向受力钢筋及第一箍筋上。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均包括外墙结构面板、内墙结构面板、底导梁、顶导梁及若干墙立柱,相邻墙立柱之间设置有若干洞口柱;各墙立柱的两端分别与底导梁及顶导梁相连接,各洞口柱的上端连接于顶导梁上,各洞口柱的下端连接于底导梁上,其中,相邻两根洞口柱之间设置有过梁及刚性撑杆,外墙结构面板连接于底导梁的外侧、顶导梁的外侧、墙立柱的外侧、洞口柱的外侧、过梁的外侧及刚性撑杆的外侧上,内墙结构面板连接于底导梁的内侧、顶导梁的内侧、墙立柱的内侧、洞口柱的内侧、过梁的内侧及刚性撑杆的内侧上。墙立柱及洞口柱与底导梁及顶导梁之间均通过第一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过梁的端部与洞口柱之间通过第一连接角钢及第二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刚性撑杆的端部与洞口柱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角钢及第三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外墙结构面板及内墙结构面板与墙立柱、底导梁、顶导梁、洞口柱、过梁及刚性撑杆之间均通过第四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包括吊顶、楼面结构板及楼盖梁框架,楼盖梁框架包括两根边梁及若干楼盖梁;各楼盖梁的一端与一根边梁的侧面相连接,各楼盖梁的另一端与另一根边梁的侧面相连接,吊顶连接于边梁的底部及楼盖梁的底部,楼面结构板连接于边梁的顶部及楼盖梁的顶部。楼盖梁与边梁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腹板加劲肋,其中,腹板加劲肋与楼盖梁之间通过第五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边梁与楼盖梁及腹板加劲肋之间均通过第六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楼面结构板与楼盖梁及边梁之间均通过第七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吊顶与楼盖梁与边梁之间均通过第八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楼面结构板由压型钢板以及设置于压型钢板上的混凝土组成,其中,压型钢板通过第七自攻自钻螺钉与楼盖梁及边梁相连接。两侧墙立柱与底导梁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抗拔连接件,两侧墙立柱与顶导梁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抗拔连接件;第一抗拔连接件及第二抗拔连接件均包括抗拔锚栓、垫片、竖板、底板及加劲板,其中,竖板的下端固定于底板上,加劲板的侧面与竖板的端面及底板的端面相连接,竖板连接于墙立柱的内侧,第一抗拔连接件中的底板位于底导梁上,第二抗拔连接件中的底板位于顶导梁的底部,基础梁及混凝土框架梁内设置有预埋套管,第一抗拔连接件中的抗拔锚栓依次穿过第一抗拔连接件中的垫片及底板和底导梁插入于基础梁内的预埋套管中将底导梁与基础梁相连接,第二抗拔连接件中的抗拔锚栓依次穿过第二抗拔连接件中的垫片及底板和顶导梁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内预埋套管中将顶导梁与混凝土框架梁相连接;还包括若干第一紧固连接件、若干第二紧固连接件及若干第三紧固连接件,各第一紧固连接件、各第二紧固连接件及各第三紧固连接件均包括垫圈及紧固螺栓,其中,第一紧固连接件中的紧固螺栓依次穿过垫圈及底导梁插入于基础梁内的预埋套管中;第二紧固连接件中的紧固螺栓依次穿过垫圈及墙立柱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柱内的预埋套管中;第三紧固连接件中的紧固螺栓依次穿过垫圈及顶导梁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内的预埋套管中。竖板通过第九自攻自钻螺钉与墙立柱相连接。边梁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承托连接件,最外侧楼盖梁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承托连接件,第一承托连接件及第二承托连接件均包括垫圈、立板、顶板及侧板,顶板的端部与立板的上端相连接,侧板的侧面与立板的端面及顶板的端面相连接,其中,顶板通过第十自攻自钻螺钉与压型钢板、边梁及楼盖梁相连接,紧固螺栓依次穿过第一承托连接件内的垫圈、立板及边梁与混凝土框架梁中预埋的预埋套管相连接;紧固螺栓依次穿过第二承托连接件内的垫圈、立板及最外侧的楼盖梁与混凝土框架梁中预埋的预埋套管相连接。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包括基础、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及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其中,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分别内嵌并固定于混凝土框架的四个侧面内,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内嵌于混凝土框架的顶部内,以形成以混凝土框架为骨架,以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为顶部、以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为侧板的建筑体系,从而有效的降低房屋建筑体系的自重,采用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作为填充墙体,大幅提高结构的侧向刚度,采用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作为建筑楼盖,大幅提高结构的水平面内刚度,减少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抗震性能较高,适用于建造高层建筑,以减缓城镇人口过多给住房需求带来的严重压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另外,本技术能够有效的减少建筑中混凝土的用量,绿色环保,减低施工成本,经济效益较高。进一步,本技术中的各冷弯构件之间均通过自攻自钻螺钉固定连接,因此可以在工厂中进行预制,然后在现场进行吊装及拼装,从而大幅加快施工的进度,提高建筑体系的装配率,加快实现建筑工业化进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混凝土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混凝土框架柱6的配筋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混凝土框架梁7的配筋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混凝土框架节点域的配筋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开门洞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3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开窗洞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3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的A-A剖视图;图9为图7的A-A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1)、混凝土框架(2)、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4)及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3),其中,混凝土框架(2)为长方体框架结构,混凝土框架(2)位于基础(1)上,且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3)分别内嵌并固定于混凝土框架(2)的四个侧面内,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4)内嵌于混凝土框架(2)的顶部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1)、混凝土框架(2)、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4)及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3),其中,混凝土框架(2)为长方体框架结构,混凝土框架(2)位于基础(1)上,且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3)分别内嵌并固定于混凝土框架(2)的四个侧面内,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4)内嵌于混凝土框架(2)的顶部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混凝土框架(2)包括四根混凝土框架柱(6),其中,相邻混凝土框架柱(6)的顶部之间均通过混凝土框架梁(7)相连接,相邻混凝土框架柱(6)的下部之间均通过基础梁(5)相连接;混凝土框架柱(6)内设置有若干第一纵向受力钢筋(8)及若干第一箍筋(9),其中,各第一箍筋(9)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各第一纵向受力钢筋(8)均穿过所有的第一箍筋(9);混凝土框架梁(7)内设置有若干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0)、若干第二箍筋(11)、若干弯起钢筋(12)及若干架立钢筋(13),其中,各第二箍筋(11)沿轴向依次分布,各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0)、各弯起钢筋(12)及各架立钢筋(13)均穿过所有的第二箍筋(11);混凝土框架柱(6)中最外侧第一纵向受力钢筋(8)的端部弯曲插入于相邻混凝土框架梁(7)内,并搭接于混凝土框架梁(7)中最上方的架立钢筋(13)上;各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0)的端部及各架立钢筋(13)的端部均插入于相邻混凝土框架柱(6)内,并弯折90°后锚固于第一纵向受力钢筋(8)及第一箍筋(9)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3)均包括外墙结构面板(21)、内墙结构面板(22)、底导梁(15)、顶导梁(16)及若干墙立柱(14),相邻墙立柱(14)之间设置有若干洞口柱(17);各墙立柱(14)的两端分别与底导梁(15)及顶导梁(16)相连接,各洞口柱(17)的上端连接于顶导梁(16)上,各洞口柱(17)的下端连接于底导梁(15)上,其中,相邻两根洞口柱(17)之间设置有过梁(18)及刚性撑杆(23),外墙结构面板(21)连接于底导梁(15)的外侧、顶导梁(16)的外侧、墙立柱(14)的外侧、洞口柱(17)的外侧、过梁(18)的外侧及刚性撑杆(23)的外侧上,内墙结构面板(22)连接于底导梁(15)的内侧、顶导梁(16)的内侧、墙立柱(14)的内侧、洞口柱(17)的内侧、过梁(18)的内侧及刚性撑杆(23)的内侧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墙立柱(14)及洞口柱(17)与底导梁(15)及顶导梁(16)之间均通过第一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过梁(18)的端部与洞口柱(17)之间通过第一连接角钢(191)及第二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刚性撑杆(23)的端部与洞口柱(17)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角钢(192)及第三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外墙结构面板(21)及内墙结构面板(22)与墙立柱(14)、底导梁(15)、顶导梁(16)、洞口柱(17)、过梁(18)及刚性撑杆(23)之间均通过第四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4)包括吊顶(29)、楼面结构板(28)及楼盖梁框架,楼盖梁框架包括两根边梁(27)及若干楼盖梁(25);各楼盖梁(25)的一端与一根边梁(27)的侧面相连接,各楼盖梁(25)的另一端与另一根边梁(27)的侧面相连接,吊顶(29)连接于边梁(27)的底部及楼盖梁(25)的底部,楼面结构板(28)连接于边梁(27)的顶部及楼盖梁(25)的顶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框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宇周绪红石宇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