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46559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8 15: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至少一个透镜组且整体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中间组(GM)、具有正的光焦度的中间侧透镜组(GRP1)、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续侧透镜组(GRP2)以及由至少一个透镜组构成的后续组(GR)而构成变倍光学系统(ZL),在进行对焦时,后续侧透镜组(GRP2)移动,后续侧透镜组(GRP2)具有至少两个透镜,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2

Zoom optical system, optical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zoom optical system

The present invention has a first lens group (G1) with positive focal degree from the side of an object, an intermediate group (GM) having at least one lens group and a negative focal degree on the whole, an intermediate lens group (GRP1) having a positive focal degree, a GRP2 with a positive focal degree, and at least one lens fabric. The subsequent group (GR) constitutes a multiplied optical system (ZL). When the focus is done, the subsequent side lens group (GRP2) moves, and the subsequent side lens group (GRP2) has at least two lenses, and the following condition is satisfied: 0.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以及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变倍光学系统、使用了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光学设备以及该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提出了适合于照片用相机、电子静态相机、摄像机等的变倍光学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但是,在以往的变倍光学系统中,光学性能不充分。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9300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变倍光学系统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至少一个透镜组且整体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中间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中间侧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续侧透镜组以及由至少一个透镜组构成的后续组,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中间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中间组与所述中间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中间侧透镜组与所述后续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后续侧透镜组与所述后续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后续侧透镜组移动,所述后续侧透镜组具有至少两个透镜,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2<fRP1/fRP2<0.8其中,fRP1:所述中间侧透镜组的焦距,fRP2:所述后续侧透镜组的焦距。本专利技术的光学设备构成为搭载上述变倍光学系统。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该变倍光学系统构成为,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至少一个透镜组且整体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中间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中间侧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续侧透镜组以及由至少一个透镜组构成的后续组,其中,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中间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中间组与所述中间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中间侧透镜组与所述后续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后续侧透镜组与所述后续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后续侧透镜组移动,所述后续侧透镜组具有至少两个透镜,以满足以下的条件式的方式,在镜头镜筒内配置各透镜:0.2<fRP1/fRP2<0.8其中,fRP1:所述中间侧透镜组的焦距,fRP2:所述后续侧透镜组的焦距。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图2(a)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b)是对0.30°的旋转抖动进行了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3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4(a)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4(b)是对0.20°的旋转抖动进行了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5(a)、图5(b)以及图5(c)分别是第1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图7(a)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7(b)是对0.30°的旋转抖动进行了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8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9(a)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9(b)是对0.20°的旋转抖动进行了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10(a)、图10(b)以及图10(c)分别是第2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图12(a)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2(b)是对0.30°的旋转抖动进行了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13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4(a)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4(b)是对0.20°的旋转抖动进行了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15(a)、图15(b)以及图15(c)分别是第3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图17(a)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7(b)是对0.30°的旋转抖动进行了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18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9(a)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19(b)是对0.20°的旋转抖动进行了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20(a)、图20(b)以及图20(c)分别是第4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图22(a)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2(b)是对0.30°的旋转抖动进行了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23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4(a)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4(b)是对0.20°的旋转抖动进行了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25(a)、图25(b)以及图25(c)分别是第5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的图。图27(a)是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7(b)是对0.30°的旋转抖动进行了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28是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中间焦距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9(a)是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远焦端状态下的无限远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29(b)是对0.20°的旋转抖动进行了抖动校正时的子午横向像差图。图30(a)、图30(b)以及图30(c)分别是第6实施例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广角端状态、中间焦距状态、远焦端状态下的近距离对焦时的各像差图。图31是示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相机的结构的图。图3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光学设备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倍光学系统(变焦镜头)ZL的一例的变倍光学系统ZL(1)构成为,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G1、具有至少一个透镜组且整体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中间组GM(第2透镜组G2)、具有正的光焦度的中间侧透镜组GRP1(第3透镜组G3)、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续侧透镜组GRP2(第4透镜组G4)以及由至少一个透镜组构成的后续组GR(第5透镜组G5)。在进行变倍时,第1透镜组G1与中间组GM之间的间隔变化,中间组GM与中间侧透镜组GRP1之间的间隔变化,中间侧透镜组GRP1与后续侧透镜组GRP2之间的间隔变化,后续侧透镜组GRP2与后续组GR之间的间隔变化。在进行对焦时,后续侧透镜组GRP2作为对焦透镜组移动。后续侧透镜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至少一个透镜组且整体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中间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中间侧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续侧透镜组以及由至少一个透镜组构成的后续组,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中间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中间组与所述中间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中间侧透镜组与所述后续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后续侧透镜组与所述后续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后续侧透镜组移动,所述后续侧透镜组具有至少两个透镜,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2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1.30 JP 2015-2340241.一种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从物体侧依次排列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第1透镜组、具有至少一个透镜组且整体上具有负的光焦度的中间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中间侧透镜组、具有正的光焦度的后续侧透镜组以及由至少一个透镜组构成的后续组,在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与所述中间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中间组与所述中间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中间侧透镜组与所述后续侧透镜组之间的间隔变化,所述后续侧透镜组与所述后续组之间的间隔变化,在进行对焦时,所述后续侧透镜组移动,所述后续侧透镜组具有至少两个透镜,且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2<fRP1/fRP2<0.8其中,fRP1:所述中间侧透镜组的焦距,fRP2:所述后续侧透镜组的焦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组具有防抖透镜组,该防抖透镜组为了对像抖动进行校正而能够以具有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分量的方式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9<f1/(-fMt)<5.5其中,f1:所述第1透镜组的焦距,fMt:远焦端状态下的所述中间组的焦距。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从广角端状态向远焦端状态进行变倍时,所述第1透镜组向物体侧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续侧透镜组具备至少一个具有正的光焦度的透镜以及至少一个具有负的光焦度的透镜来作为所述至少两个透镜。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0.2<fP/(-fN)<0.8其中,fP:所述后续侧透镜组内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町田幸介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尼康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