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和转向装置的装配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6323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8 14:37
在移位侧通孔和1对车身侧通孔将调节杆在宽度方向插通。在调节杆的两端部从1对支撑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设置1对按压部。在调节杆组装调节柄。通过使调节柄向预定方向旋转,从而缩小1对按压部彼此的间隔,在该状态下,将一个按压部即所述调节螺母紧固,从而边确认附加在所述调节杆的轴力,边调整调节螺母的紧固量。在已确认的轴力在预定范围的状态下,完成调节螺母的紧固量的调整。

Assembly method of steering gear and steering gear

The adjusting lever is inserted in the width direction through the shifting side through hole and the 1 pairs of body side through holes. 1 pairs of pressing parts are arranged at the two ends of the adjusting rod from the protruding part of the outer side of the 1 pairs of supporting plate parts. Adjust the handle of the rod assembly. By rotating the adjusting handle to the predetermined direction, and thus reducing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1 pairs of pressing parts, in this state, a pressing part is fastened to the adjusting nut, thereby confirming the axial force attached to the adjusting lever, and adjusting the fastening amount of the adjusting nut. The adjustment of the tightening amount of the adjusting nut is completed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axial force is confirmed to be within a predetermined ran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转向装置和转向装置的装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括能根据驾驶者的体格、驾驶姿势来调节方向盘的前后位置的位置调节机构的转向装置。
技术介绍
车用的转向装置例如如专利文献1等所记载的以往已知的那样,如图23所示地被构成。在图23的构成中,将方向盘1的旋转传递至转向齿轮单元2的输入轴3,随着所述输入轴3的旋转来推拉左右1对拉杆4、4,对车轮(前轮)赋予转向角。所述方向盘1被支撑固定在转向轴5的后端部。所述转向轴5在将圆筒状的转向柱6在轴向插通后的状态下,被所述转向柱6自由旋转地支撑。另外,所述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由自由接头7而与中间轴8的后端部连接。所述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由其他自由接头9而与所述输入轴3连接。另外,图示的例子中还装入有电动辅助装置,该电动辅助装置将电动马达22作为辅助动力源,从而降低用于操作所述方向盘1所需的力。另外,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只要没有特别指出,就是指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另外,在图示的构造的情况下,包括:用于根据驾驶者的体格、驾驶姿势来调节所述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倾斜位置)的倾斜机构;和调节前后位置(伸缩位置)的伸缩机构。为了构成倾斜机构,所述转向柱6相对于车身10能以设置在宽度方向的枢轴11为中心进行摇动移位地被支撑。另外,为了构成所述伸缩机构,将所述转向柱6作为将后侧的外柱12与前侧的内柱13能伸缩地组合为望远镜状的构造,将所述转向轴5作为利用花键卡合等将后侧的外轴14与前侧的内轴15能传递力矩且能伸缩地组合的构造。另外,已固定设置在所述外柱12的靠后端部分的移位支架16相对于已支撑在车身10的支撑支架17,能进行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移位地被支撑。另外,在所述移位支架16形成有在伸缩位置调节方向即所述外柱12的轴向伸长的伸缩调节用长孔18。另外,所述支撑支架17包括将所述移位支架16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的1对支撑板部19。而且,在两个支撑板部19的互相匹配的部分分别形成有在倾斜位置调节方向即上下方向伸长的倾斜调节用长孔20。两个倾斜调节用长孔20一般而言是以所述枢轴11为中心的圆弧状。而且,在所述两个倾斜调节用长孔20与所述伸缩调节用长孔18插通有调节杆21。在所述调节杆21的两端部,在从所述两个支撑板部20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突出的部分设置1对按压部。利用基于调节柄的操作而工作的扩大缩小机构,能够将所述两个按压部彼此的间隔扩大缩小。在调节所述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或者前后位置时,通过使所述调节柄向预定方向旋转,从而将所述两个按压部彼此的间隔扩大。由此,减小作用在所述两个支撑板部19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所述移位支架16的宽度方向两个外侧面之间的摩擦力以及作用在所述两按压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所述两支撑板部19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的摩擦力。而且,在该状态下,所述调节杆21在能够在所述两个倾斜调节用长孔20和所述伸缩调节用长孔18内移位的范围内,调节所述方向盘1的位置。调节后,通过使所述调节柄向所述预定方向的相反方向旋转,从而将所述两个按压部彼此的间隔缩小。由此,增大所述各摩擦力,将所述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在上述这样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对于通过使所述调节柄向预定方向旋转从而将所述两个按压部彼此的间隔缩小后的状态(增大了所述各摩擦力的状态)下的所述两个按压部彼此的间隔,能够通过在该状态下调整与设置在所述调节杆的外螺纹部拧合的调节螺母的紧固量,来调整。另外,对于随着将所述调节螺母紧固而附加在所述调节杆的轴力,除了影响所述调节柄的操作力之外,也影响二次碰撞时所述外柱12相对于所述内柱13向前方移位(所述转向柱6的全长收缩)时的负荷。另一方面,在进行上述这样的转向装置的组装时,以往边确认所述调节柄的操作力边进行所述调节螺母的紧固量的调整,在已确认的操作力在预定范围的状态下,完成所述调节螺母的紧固量的调整。在这样的以往的装配方法的情况下,由于在操作所述调节柄时的各零件间的损耗力矩会产生偏差,因此,从实现二次碰撞时所述外柱12相对于所述内柱13向前方移位时的负荷的稳定化的方面而言,存在改良的余地。另外,在上述这样的以往的装配方法的情况下,从已将所述方向盘1保持在位置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下的与伸缩位置调节方向或者倾斜位置调节方向相关的保持力的稳定性的观点而言,也存在改良的余地。若实现该改良,则相应地能够稳定在二次碰撞时工作的冲击吸收机构的冲击吸收性能,能够更确实保护驾驶者,并且,也能够稳定将所述方向盘1保持在位置调节后的位置时的保持力。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17831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欲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转向装置和转向装置的装配方法,能够稳定调节柄的操作力和在二次碰撞时外柱相对于内柱向前方移位时的负荷这两者,并且,能够提高将方向盘保持在位置调节后的位置时的保持力的稳定性。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转向装置相关的专利技术包括转向柱、移位支架、移位侧通孔、支撑支架、1对车身侧通孔、调节杆、1对按压部和调节柄。转向柱被设置在将方向盘固定在端部的转向轴的周围,自由旋转地支撑该转向轴。作为这样的转向柱的构造,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将筒状的外柱能轴向相对移位地相对于筒状的内柱外嵌,从而全长能伸缩地构成的要素。另外,所述移位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外柱。另外,所述移位侧通孔以将所述移位支架在宽度方向贯通的状态设置。作为这样的移位侧通孔,在转向装置包括用于调节方向盘的前后方向位置的伸缩机构的情况下,可以将所述移位侧通孔设定为在所述转向柱的轴向伸长的状态下形成的伸缩调节用长孔。另外,所述支撑支架包括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所述移位支架的1对支撑板部,被车身支撑。另外,所述1对车身侧通孔以将所述1对支撑板部的互相匹配的部分在宽度方向贯通的状态设置。作为这样的1对车身侧通孔,在转向装置包括用于调节方向盘的上下方向位置的倾斜调节机构的情况下,分别将所述1对车身侧通孔设定为在上下方向伸长的状态下形成的倾斜调节用长孔。另外,所述调节杆以将所述移位侧通孔和所述1对车身侧通孔在宽度方向插通的状态下设置。另外,所述1对按压部在所述调节杆的两端部,设置在从所述1对支撑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另外,所述调节柄被组装在所述调节杆,以所述调节杆为中心地旋转,从而将所述1对按压部彼此的间隔扩大缩小。另外,所述两个按压部中的一个按压部为与设置在所述调节杆的外螺纹部拧合的调节螺母。而且,使所述调节柄向预定方向旋转,从而能够调整所述两个按压部彼此的间隔。特别是,在所述调节杆的轴向两端面中的至少一端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部或者凸部。另外,也可以在所述调节杆的轴向两端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部。另一方面,在以上述这样的转向装置为对象的转向装置的装配方法中,在所述移位侧通孔和所述1对车身侧通孔将所述调节杆在宽度方向插通。在所述调节杆的两端部,在从所述1对支撑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设置所述1对按压部(关于所述一个按压部即所述调节螺母,使所述调节螺母与所述外螺纹部拧合)。在所述调节杆组装有所述调节柄后,使所述调节柄向预定方向旋转,从而缩小所述1对按压部彼此的间隔,在该状态下,边通过紧固所述一个按压部即所述调节螺母来确认附加在所述调节杆的轴力,边调整所述调节螺母的紧固量。在已确认的轴力在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柱,设置在将方向盘固定在端部的转向轴的周围,将所述转向轴自由旋转地支撑;移位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转向柱的一部分;移位侧通孔,以将所述移位支架在宽度方向贯通的状态设置在所述移位支架;支撑支架,包括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所述移位支架的1对支撑板部,所述支撑支架被车身支撑;1对车身侧通孔,以将所述1对支撑板部在宽度方向贯通的状态设置在所述1对支撑板部的互相匹配的部分;调节杆,以将所述移位侧通孔和所述1对车身侧通孔在宽度方向插通的状态设置;1对按压部,设置在所述调节杆的两端部从所述1对支撑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以及调节柄,组装在所述调节杆,以所述调节杆为中心旋转,从而将所述1对按压部彼此的间隔扩大缩小,并且,所述移位侧通孔和所述1对车身侧通孔中的至少一个通孔被以在应该能调节所述方向盘的位置的方向即位置调节方向长的状态形成,所述两个按压部中的一个按压部是与设置在所述调节杆的外螺纹部拧合的调节螺母,所述转向装置中,通过使所述调节柄向预定方向旋转,从而能调整所述两个按压部彼此的间隔,在所述调节杆的轴向两端面中的至少一端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部或者凸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1.12 JP 2015-221901;2015.12.24 JP 2015-25120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柱,设置在将方向盘固定在端部的转向轴的周围,将所述转向轴自由旋转地支撑;移位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转向柱的一部分;移位侧通孔,以将所述移位支架在宽度方向贯通的状态设置在所述移位支架;支撑支架,包括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所述移位支架的1对支撑板部,所述支撑支架被车身支撑;1对车身侧通孔,以将所述1对支撑板部在宽度方向贯通的状态设置在所述1对支撑板部的互相匹配的部分;调节杆,以将所述移位侧通孔和所述1对车身侧通孔在宽度方向插通的状态设置;1对按压部,设置在所述调节杆的两端部从所述1对支撑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以及调节柄,组装在所述调节杆,以所述调节杆为中心旋转,从而将所述1对按压部彼此的间隔扩大缩小,并且,所述移位侧通孔和所述1对车身侧通孔中的至少一个通孔被以在应该能调节所述方向盘的位置的方向即位置调节方向长的状态形成,所述两个按压部中的一个按压部是与设置在所述调节杆的外螺纹部拧合的调节螺母,所述转向装置中,通过使所述调节柄向预定方向旋转,从而能调整所述两个按压部彼此的间隔,在所述调节杆的轴向两端面中的至少一端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部或者凸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在所述调节杆的轴向两端面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部。3.一种转向装置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柱,设置在将方向盘固定在端部的转向轴的周围,将所述转向轴自由旋转地支撑;移位支架,固定设置在所述转向柱的一部分;移位侧通孔,以将所述移位支架在宽度方向贯通的状态设置在所述移位支架;支撑支架,包括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所述移位支架的1对支撑板部,所述支撑支架被车身支撑;1对车身侧通孔,以将所述1对支撑板部在宽度方向贯通的状态设置在所述1对支撑板部的互相匹配的部分;调节杆,以将所述移位侧通孔和所述1对车身侧通孔在宽度方向插通的状态设置;1对按压部,设置在所述调节杆的两端部从所述1对支撑板部的外侧面突出的部分;以及调节柄,组装在所述调节杆,以所述调节杆为中心旋转,从而将所述1对按压部彼此的间隔扩大缩小,并且,所述移位侧通孔和所述1对车身侧通孔中的至少一个通孔被以在应该能调节所述方向盘的位置的方向即位置调节方向长的状态形成,所述两个按压部中的一个按压部是与设置在所述调节杆的外螺纹部拧合的调节螺母,所述转向装置的装配方法中,通过使所述调节柄向预定方向旋转,从而能调整所述两个按压部彼此的间隔,在所述移位侧通孔和所述1对车身侧通孔将所述调节杆在宽度方向插通,在所述调节杆的两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黑川祥史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