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CPM网络时差的项目工期索赔分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45934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8 12: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CPM网络时差的项目工期索赔分析方法。该方法包括:根据收集的项目的工期延误的相关工程资料和所述项目的原始CPM网络计划图得到项目延迟相关的网络时间参数;根据相关工程资料的记录获取各工序的延误时间,根据各工序的延误时间和工序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网络时间参数的特性计算出组合效应;根据组合效应和工序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工序间工期索赔责任分摊。该方法将工序之间时差的相互影响的结果量化为“组合效应”的值,并将“组合效应”在相关延误工序间进行分摊,合理处理了时差所有权的问题;同时工序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总工期的影响得到有效量化和分摊,使得工期索赔责任在各工序间的分摊有据可依,更加合理。

An analysis method of project duration claims based on CPM network time differen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roject duration claim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CPM network time difference. The method includes the project delay related engineering data and the original CPM network plan of the project to obtain the network time parameters related to the project delay; obtain the delay time of each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the related engineering data, through the delay time of each process and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cesses through the network.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 parameters, the combination effect is calculated, and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time limit claims is allocated according to the combination effect and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es. This method quantifies the result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ocesses as the value of the \combination effect\, and apportion the \combination effect\ between the related delay processes and reasonably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the ownership of the time differ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ocesses on the total time limit is effectively quantified and apportioned to make a claim for the time limit. It is more reasonable to share the responsibilities among different process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CPM网络时差的项目工期索赔分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项目进度管理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CPM网络时差的项目工期索赔分析方法。
技术介绍
工期索赔是指承包商依据合同对由于非自身的原因而导致的工期延误向业主提出的工期顺延要求。目前,关于工期索赔的纠纷频频发生。一方面,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大、周期长、涉及各方利益相关者众多,造成项目建设过程不确定性因素多,加之随着科技的进步施工工艺也越来越复杂,建设工程项目出现工期延误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并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多事件交叉干扰下的工期延误索赔分摊涉及多分包商,存在直接的利益冲突,在多事件交叉干扰的情况下,会因各迟延方所造成的工期迟延相互交叉影响难以量化而引起争议,工期迟延责任划分不当会引起相关主体的纠纷。现有的常用的几种工期索赔责任分担分析方法有实际与计划进度对比法、计划影响分析法、影响事件剔除法、视窗分析法、时间影响分析法五种。但是每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工期索赔责任的划分存在争议。目前工期索赔责任分担分析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1:难以解决共同延误情况下的工期索赔责任分析;2:延误工序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对总工期延误造成影响,这种影响无法被有效量化并合理分配给各延误工序承担;3:对时差的所有权的分配不合理;4:更新复杂的网络计划图,人力、物力、时间成本过高。这些缺陷导致现在工期索赔不公平、不合理、操作复杂,索赔工作障碍重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CPM网络时差的项目工期索赔分析方法,以实现使工期索赔责任在各工序间进行合理地分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CPM网络时差的项目工期索赔分析方法,包括:收集项目的工期延误的相关工程资料和所述项目的原始CPM网络计划图;根据所述工期延误的相关工程资料和所述项目的原始CPM网络计划图得到项目延迟相关的网络时间参数;根据相关工程资料的记录获取各工序的延误时间,根据各工序的延误时间和工序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网络时间参数的特性计算出组合效应;根据所述组合效应和工序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工序间工期索赔责任分摊。进一步地,所述的收集项目的工期延误的相关工程资料和所述项目的原始CPM网络计划图,包括:收集整个项目或者部分项目的工期延误的相关工程资料和所述项目的原始CPM网络进度计划图,所述工期延误的相关工程资料包括发生延误的工序自身延误时间,该工序自身延误时间为该工序工期延长的时间与由于该工序自身的原因导致该工序最早开始时间推迟的时间的和。进一步地,所述的项目延迟相关的网络时间参数包括延误工序自身延误时间、延误工序的总时差、延误工序的最早开始时间、延误工序的最早结束时间、相邻两道延误工序之间所有工序的最早开始时间、相邻两道延误工序之间所有工序的最早结束时间。进一步地,所述的根据发生延误的各工序的延误时间和工序间的逻辑关系计算出组合效应,包括:工序间的逻辑关系包括:顺序工序和平行工序,所述顺序工序是指工序间具有优先关系,所述平行工序是指工序间不具有优先关系;当有n道顺序工序发生延误,所述组合效应的计算过程包括:1)计算n道顺序工序延误产生的总的组合效应β总:β总=β12+β(1+2)3+β(1+2+3)4+L+β(1+2+3+L+(n-1))n(1);其中,β(1+2+3+L+(n-1))n为工序1到工序(n-1)都延误与工序n延误之间的组合效应;2)计算任意一道延误工序m与该工序之前的延误工序1到工序(m-1)之间产生的组合效应β(1+2+3+L+(m-1))m:β(1+2+3+L+(m-1))m=ΔT′m-ΔTm(2);其中,ΔTm为假设只有工序m延误的情况下总工期延误的时间,ΔTm′为以工序1到工序(m-1)已延误情况下的总工期为基准的工序m再延误所导致的总工期延误的时间;3)计算假设只有任一工序m延误的情况下总工期延误的时间ΔTm:ΔTm=max{(Δtm-TFm),0}(3-1);其中,Δtm为工序m自身延误的时间,TFm为原始计划中工序m的总时差;4)计算以工序1到工序(m-1)已延误情况下的总工期为基准的工序m再延误所导致的总工期延误的时间ΔTm':ΔT′m=max{(Δtm-TF′m),0}(4-1);其中,Δtm为工序m自身延误的时间,TF′m为工序1到工序(m-1)延误后工序m延误前工序m的总时差;5)计算工序1到工序(m-1)延误后工序m延误前工序m的总时差TF′m:TF′m=TFm+ΔT(1+2+3+L+(m-1))-max{[Δt(m-1)-(α(m-1)m-ΔES(m-1))],0}(5);其中,TFm为原始计划中工序m的总时差,ΔT(1+2+3+L+(m-1))为在工序1到工序(m-1)都延误后总工期延误的时间,Δt(m-1)为工序(m-1)自身延误的时间,α(m-1)m定义为工序(m-1)与工序m间的最小路线自由时差,ΔES(m-1)为工序(m-1)最早开始时间的增加量;6)计算工序1到工序(m-1)都延误后总工期延误的时间ΔT(1+2+3+L+(m-1)):ΔT(1+2+3+L+(m-1))=ΔT(1+2+3+L+(m-2))+ΔT′(m-1)(6);其中,ΔT(1+2+3+L+(m-2))为工序1到工序(m-2)都延误后总工期延误的时间,ΔT′(m-1)为以工序1到工序(m-2)已延误情况下的总工期为基准的工序(m-1)再延误所导致的总工期延误的时间;7)计算工序(m-1)与工序m间的最小路线自由时差α(m-1)m:α(m-1)m=min{∑(ESlatter-EFformer)}(7);其中,ESlatter为逻辑关系为顺序工序的延误工序(m-1)与延误工序m及其之间的每两个相邻工序中后一工序的最早开始时间,EFformer为逻辑关系为顺序工序的延误工序(m-1)与延误工序m及其之间的每两个相邻工序中前一工序的最早结束时间,当延误工序(m-1)与延误工序m之间存在多条路线时取∑(ESlatter-EFformer)最小的路线,这部分路线定义为延误工序(m-1)与延误工序m间的路线自由时差最小路线;8)计算工序m最早开始时间的增加量ΔESm:ΔESm=max{[Δt(m-1)-(α(m-1)m-ΔES(m-1))],0}(8);其中,Δt(m-1)为工序(m-1)自身延误的时间,α(m-1)m为工序(m-1)与工序m的最小路线自由时差,ΔES(m-1)为工序(m-1)最早开始时间的增加量。进一步地,所述的根据发生延误的各工序的延误时间和工序间的逻辑关系计算出组合效应,包括:工序间的逻辑关系包括:顺序工序和平行工序,所述顺序工序是指工序间具有优先关系,所述平行工序是指工序间不具有优先关系;当有n道平行工序发生延误,组合效应β总的计算公式如下:计算n道平行工序延误产生的总的组合效应其中,ΔTi为假设只有工序i延误的情况下总工期延误的时间。进一步地,所述的根据所述组合效应和工序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工序间工期索赔责任分摊,包括:当有n道顺序工序发生延误,计算组合效应β(1+2+3+L+(m-1))m分配给所涉及的任一延误工序x的值βx:其中,β(1+2+3+L+(m-1))m为工序1到工序(m-1)都延误与工序m延误之间的组合效应,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CPM网络时差的项目工期索赔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集项目的工期延误的相关工程资料和所述项目的原始CPM网络计划图;根据所述工期延误的相关工程资料和所述项目的原始CPM网络计划图得到项目延迟相关的网络时间参数;根据相关工程资料的记录获取各工序的延误时间,根据各工序的延误时间和工序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网络时间参数的特性计算出组合效应;根据所述组合效应和工序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工序间工期索赔责任分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CPM网络时差的项目工期索赔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集项目的工期延误的相关工程资料和所述项目的原始CPM网络计划图;根据所述工期延误的相关工程资料和所述项目的原始CPM网络计划图得到项目延迟相关的网络时间参数;根据相关工程资料的记录获取各工序的延误时间,根据各工序的延误时间和工序间的逻辑关系通过网络时间参数的特性计算出组合效应;根据所述组合效应和工序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工序间工期索赔责任分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集项目的工期延误的相关工程资料和所述项目的原始CPM网络计划图,包括:收集整个项目或者部分项目的工期延误的相关工程资料和所述项目的原始CPM网络进度计划图,所述工期延误的相关工程资料包括发生延误的工序自身延误时间,该工序自身延误时间为该工序工期延长的时间与由于该工序自身的原因导致该工序最早开始时间推迟的时间的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项目延迟相关的网络时间参数包括延误工序自身延误时间、延误工序的总时差、延误工序的最早开始时间、延误工序的最早结束时间、相邻两道延误工序之间所有工序的最早开始时间、相邻两道延误工序之间所有工序的最早结束时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根据发生延误的各工序的延误时间和工序间的逻辑关系计算出组合效应,包括:工序间的逻辑关系包括:顺序工序和平行工序,所述顺序工序是指工序间具有优先关系,所述平行工序是指工序间不具有优先关系;当有n道顺序工序发生延误,所述组合效应的计算过程包括:1)计算n道顺序工序延误产生的总的组合效应β总:β总=β12+β(1+2)3+β(1+2+3)4+L+β(1+2+3+L+(n-1))n(1);其中,β(1+2+3+L+(n-1))n为工序1到工序(n-1)都延误与工序n延误之间的组合效应;2)计算任意一道延误工序m与该工序之前的延误工序1到工序(m-1)之间产生的组合效应β(1+2+3+L+(m-1))m:β(1+2+3+L+(m-1))m=ΔT′m-ΔTm(2);其中,ΔTm为假设只有工序m延误的情况下总工期延误的时间,ΔT′m为以工序1到工序(m-1)已延误情况下的总工期为基准的工序m再延误所导致的总工期延误的时间;3)计算假设只有任一工序m延误的情况下总工期延误的时间ΔTm:ΔTm=max{(Δtm-TFm),0}(3-1);其中,Δtm为工序m自身延误的时间,TFm为原始计划中工序m的总时差;4)计算以工序1到工序(m-1)已延误情况下的总工期为基准的工序m再延误所导致的总工期延误的时间ΔT′m:ΔT′m=max{(Δtm-TF′m),0}(4-1);其中,Δtm为工序m自身延误的时间,TF′m为工序1到工序(m-1)延误后工序m延误前工序m的总时差;5)计算工序1到工序(m-1)延误后工序m延误前工序m的总时差TF′m:TF′m=TFm+ΔT(1+2+3+L+(m-1))-max{[Δt(m-1)-(α(m-1)m-ΔES(m-1))],0}(5);其中,TFm为原始计划中工序m的总时差,ΔT(1+2+3+L+(m-1))为在工序1到工序(m-1)都延误后总工期延误的时间,Δt(m-1)为工序(m-1)自身延误的时间,α(m-1)m定义为工序(m-1)与工序m间的最小路线自由时差,ΔES(m-1)为工序(m-1)最早开始时间的增加量;6)计算工序1到工序(m-1)都延误后总工期延误的时间ΔT(1+2+3+L+(m-1)):ΔT(1+2+3+L+(m-1))=ΔT(1+2+3+L+(m-2))+ΔT′(m-1)(6);其中,ΔT(1+2+3+L+(m-2))为工序1到工序(m-2)都延误后总工期延误的时间,ΔT′(m-1)为以工序1到工序(m-2)已延误情况下的总工期为基准的工序(m-1)再延误所导致的总工期延误的时间;7)计算工序(m-1)与工序m间的最小路线自由时差α(m-1)m:α(m-1)m=min{∑(ESlatter-EFformer)}(7);其中,ESlatter为逻辑关系为顺序工序的延误工序(m-1)与延误工序m及其之间的每两个相邻工序中后一工序的最早开始时间,EFformer为逻辑关系为顺序工序的延误工序(m-1)与延误工序m及其之间的每两个相邻工序中前一工序的最早结束时间,当延误工序(m-1)与延误工序m之间存在多条路线时取∑(ESlatt...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辉乞建勋柴剑雪戴谷禹王丽婉熊俊王珂珂董文佳杨猛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电力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