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表带与机壳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54245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8 1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表带与机壳的连接结构,包括机壳、表带及生耳,机壳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对凸耳,表带的连接端通过生耳与一对凸耳连接;连接结构还包括嵌设在表带的连接端面的内镶件,内镶件包括镶件本体,生耳穿过镶件本体设置;镶件本体通过卡合结构与位于一对凸耳之间的机壳连接。该连接结构中,表带与机壳之间的连接处自然过渡,无断差视觉效果,结构简单,拆装十分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表带与机壳的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手表
,尤其涉及一种表带与机壳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手表作为一种戴在手腕上的计时或显示时间的仪器,早已成本人们常携带的生活用品,且还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装饰品。现有的手表中,表盘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对表耳,这一对表耳上及表带的连接端均开设有对应的孔,通过生耳穿入相应的孔内,实现了表盘与表带之间的连接。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表带以生耳为转轴相对于机壳转动的情况,使得表带与机壳之间的连接处产生断差,影响产品品质。为解决该问题,现有技术中,有人通过两个第一螺钉分别将一对凸耳与表带连接端连接,并通过第二螺钉将机壳与表带连接端连接,从而通过表带与机壳之间的三点连接,使表带与机壳之间相对固定。但是,这种结构加工比较复杂,拆装十分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表带与机壳的连接结构,表带与机壳之间相对固定连接,并且两者的连接处过渡,无断差视觉效果,结构简单,拆装十分方便。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表带与机壳的连接结构,包括机壳、表带及生耳,所述机壳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对凸耳,所述表带的连接端通过所述生耳与一对所述凸耳连接;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嵌设在所述表带的连接端面的内镶件,所述内镶件包括镶件本体,所述生耳穿过所述镶件本体设置;所述镶件本体通过卡合结构与位于一对所述凸耳之间的所述机壳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卡合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卡槽,各所述第一卡槽开设在位于一对所述凸耳之间的所述机壳上;设置于所述镶件本体的朝向所述机壳的一端面的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各所述第一卡合部分别与各所述第一卡槽对应设置且分别卡合在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卡槽内。更进一步地,所述卡合结构还包括: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开设在所述镶件本体的朝向所述机壳的一端面上;导向块,所述导向块设置在位于一对所述凸耳之间的所述机壳上并插入所述导向槽内,以导引各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入对应的所述第一卡槽内。进一步地,所述内镶件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镶件本体的两侧的挂耳,所述表带的连接端面开设有用于容置所述镶件本体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与各所述挂耳对应的第二卡槽,两个所述挂耳分别卡入对应的所述第二卡槽内。更进一步地,一对所述凸耳的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连接孔,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孔分别与所述生耳的两端配合;所述表带的连接端开设有能够贯通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孔的第二连接孔;所述镶件本体开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同中心轴线且均与所述生耳配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采用嵌设在表带的连接端面的内镶件与机壳之间通过卡合结构连接,并通过生耳将表带、内镶件及凸耳之间连接,从而实现了表带与机壳之间的连接处的自然过渡,无断差视觉效果,并且结构简单,拆装十分方便,连接强度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表带与机壳的连接结构的爆炸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Ⅰ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Ⅱ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1中的内镶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一种表带与机壳的连接结构的立体的示意图。图中:10-机壳;11-凸耳;111-第一连接孔;12-第一卡槽;13-导向块;14-凹槽;20-表带;21-第二连接孔;30-内镶件;31-镶件本体;32-第一卡合部;33-导向槽;34-第三连接孔;35-挂耳;40-生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至5所示,一种表带与机壳的连接结构,包括机壳10、表带20、嵌设在表带20的连接端面的内镶件30及生耳40。其中,机壳1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对凸耳11,表带20的连接端通过生耳40与一对凸耳11连接;内镶件30包括镶件本体31,生耳40穿过镶件本体31设置;镶件本体31通过卡合结构与位于一对凸耳11之间的机壳10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上述卡合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卡槽12及设置于镶件本体31的朝向机壳10的一端面的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32,其中,各第一卡槽12开设在位于一对凸耳11之间的机壳10上;各第一卡合部32分别与各第一卡槽12对应设置,并且分别卡合在与其对应的第一卡槽12内。该连接结构通过各第一卡合部32分别卡入对应的第一卡槽12内,并使镶件本体31的连接端面与机壳10的连接端面贴合,从而有效防止使用过程中表带20与机壳10之间的相对转动,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连接的无断差设计,从产品外观上给予使用者过渡较为平顺的特殊视觉感受。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卡合结构除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多个第一卡槽12及分别卡入对应的第一卡槽12内的多个第一卡合部32外,还包括开设在镶件本体31的朝向机壳10的一端面上的导向槽33及导向块13。其中,导向块13设置在位于一对凸耳11之间的机壳10上,并插入导向槽33内,以导引各第一卡合部32卡入对应的第一卡槽12内。第一卡槽12及第一卡合部32的个数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采用该结构,在安装时,不仅能够使各第一卡合部32快速准确地卡入对应的各第一卡槽12内,而且进一步增强了表带20的连接端与机壳10之间的连接强度。为进一步确保内镶件30与表带20之间的稳固连接,其中,在镶件本体31的两侧设置有挂耳35,表带20的连接端面开设有用于容置镶件本体31的容纳槽,容纳槽的两侧分别开设有与各挂耳35对应的第二卡槽,两个挂耳35分别卡入对应的第二卡槽内。如此,可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内镶件30脱离表带20。为实现生耳40与表带20的连接端、镶件本体31及一对凸耳11之间的连接,在一对凸耳11的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11,两个第一连接孔111分别与生耳40的两端配合;表带20的连接端开设有能够贯通两个第一连接孔111的第二连接孔21;镶件本体31开设有第三连接孔34,第三连接孔34与第二连接孔21同中心轴线,并且均与生耳40配合。为进一步提高产品零部件的通用化率,降低产品成本,可将设置于机壳10两侧的第一卡槽12对称设置,设置于机壳10的两侧的导向块13同样对称设置,这样的话,表带20的两个连接端面内嵌设的两个内镶件30可实现通用,制造时只需要一套模具即可,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及装配难度。进一步的,该连接结构中,表带20的连接端的各个外侧面分别与对应的机壳10的连接端的各个外侧面之间平滑过渡衔接,以使产品的外观效果更佳。另外,可在机壳10的侧面开设多个凹槽14,以减轻机壳10的重量,有利于产品的轻量化设计。本技术的一种表带20与机壳10的连接结构,安装时,先将内镶件30嵌入表带20的连接端面内,再通过导向块13卡入导向槽33内,进而导引各第一卡合部32卡入对应的第一卡槽12内,然后通过生耳40将表带20、内镶件30及凸耳11之间连接,从而实现了表带20与机壳10之间的连接处的自然过渡,无断差视觉效果,并且结构简单,拆装十分方便。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技术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技术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表带与机壳的连接结构,包括机壳(10)、表带(20)及生耳(40),所述机壳(1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对凸耳(11),所述表带(20)的连接端通过所述生耳(40)与一对所述凸耳(11)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嵌设在所述表带(20)的连接端面的内镶件(30),所述内镶件(30)包括镶件本体(31),所述生耳(40)穿过所述镶件本体(31)设置;所述镶件本体(31)通过卡合结构与位于一对所述凸耳(11)之间的所述机壳(10)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表带与机壳的连接结构,包括机壳(10)、表带(20)及生耳(40),所述机壳(1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对凸耳(11),所述表带(20)的连接端通过所述生耳(40)与一对所述凸耳(11)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嵌设在所述表带(20)的连接端面的内镶件(30),所述内镶件(30)包括镶件本体(31),所述生耳(40)穿过所述镶件本体(31)设置;所述镶件本体(31)通过卡合结构与位于一对所述凸耳(11)之间的所述机壳(10)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带与机壳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结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卡槽(12),各所述第一卡槽(12)开设在位于一对所述凸耳(11)之间的所述机壳(10)上;设置于所述镶件本体(31)的朝向所述机壳(10)的一端面的至少一个第一卡合部(32),各所述第一卡合部(32)分别与各所述第一卡槽(12)对应设置且分别卡合在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卡槽(12)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表带与机壳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结构还包括:导向槽(33),所述导向槽(33)开设在所述镶件本体(31)的朝向所述机壳(10)的一端面上;导向块(13),所述导向块(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谋
申请(专利权)人:立讯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