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复合锂金属负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47733 阅读:3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4 11: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锂金属负极,包括锂金属和功能性三维骨架,所述的功能性三维骨架由骨架件互相穿插、交织形成带有空隙或空腔的结构,所述的空隙或空腔中填充锂金属;所述的功能性三维骨架的厚度为1nm~500μm。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得到的复合锂金属负极,其功能性三维骨架表面丰富的官能基团结构可以很好地在负极的三维空间内对锂离子和阴离子特异性识别与结合,从而实现界面处锂离子和阴离子的平衡,防止了电场驱动下的离子浓差梯度,起到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有效调节负极离子分布的作用,可以实现界面处无枝晶生长,有效提高锂金属负极的库伦效率、安全性及循环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锂金属负极
本专利技术属于锂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锂金属负极。
技术介绍
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自1991年问世以来,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受其理论容量(372mAhg-1)限制,其比能量已经很难再有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发展下一代锂电池体系势在必行。锂金属作为最轻的金属(0.534gcm-3),其理论容量为3860mAhg-1,为石墨负极的10倍左右,可大幅度提高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但是,锂金属电池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负极表面会产生大量锂枝晶,锋利的锂枝晶不断生长会刺穿隔膜,造成电池正负极短路,严重时造成电池爆炸;同时,枝晶状的锂沉积会加速电解液与锂金属的副反应,产生大量电化学惰性的“死锂”,电解液也被耗尽。这两者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金属锂电池迄今未能大规模生产的原因。通过对锂金属负极界面调控或结构重建,可以实现金属锂的平稳沉积,抑制锂枝晶的生长,从而解决锂金属电池的安全问题,推动锂金属电池的工业化进程。针对锂金属负极化学活性高以及枝晶状沉积等问题,通过对电解液添加剂的改性可以在锂金属表面形成一层钝化膜,从而物理隔绝锂金属与液态电解液的直接接触,减少两者间的副反应。同时,这一层钝化膜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能够一定程度的抑制锂枝晶的生长。非专利文献(Adv.Funct.Mater.2017,27,1605989)报道:有机类添加剂氟代碳酸乙烯酯、碳酸亚乙烯酯可以优先在负极表面形成导锂离子的钝化膜,一定程度上延长了锂金属电池的循环寿命,但是并没有从电池失效的根源解决该问题。此外,非专利文献(Adv.Mater.2017,29,1606042)报道:将固态电解质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液态电解质可以很好的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固态导锂离子的电解质可以物理上提供很大的机械模量,从而抑制锂枝晶生长,防止正负极短路。但是,目前的固态电解质普遍存在室温锂离子电导率低,合成条件复杂、价格昂贵等弊端,所以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目前的发展。上述方法一定程度的缓解了锂金属电池中所存在的问题,但都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锂枝晶的生长。非专利文献(NatureEnergy,2016,1,16114.)理论计算及模拟显示:充放电过程中,锂金属负极界面处不均匀的锂离子分布及电场驱动下存在的阴离子浓度差异很大程度上为锂枝晶生长提功了驱动力。所以要从根源上解决锂枝晶问题,必须有效地调节锂金属沉积过程中锂金属负极界面处锂离子及阴离子的分布情况,为锂金属沉积提供均匀的活性锂离子来源及电场分布。采用该策略所构建的无枝晶生长的复合负极对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稳定性的锂金属电池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复合锂金属负极,可以实现界面处无枝晶生长,有效地提高了锂金属负极的库伦效率,安全性及循环寿命。一种复合锂金属负极,包括锂金属和功能性三维骨架,所述的功能性三维骨架由骨架件互相穿插、交织形成带有空隙或空腔的结构,所述的空隙或空腔中填充锂金属。在功能性三维骨架的三维空间内,骨架件表面丰富的官能基团对锂离子和阴离子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调节界面处锂离子和阴离子的平衡,防止电场驱动下形成离子浓差梯度,可以实现界面处无枝晶生长。三维网状纤维交织或三维泡沫空腔结构的功能性三维骨架,其骨架件表面的官能基团分布均匀、密度大,能够更好的调节界面处锂离子和阴离子的平衡,作为优选,所述的功能性骨架的结构为三维网状纤维交织或三维泡沫空腔结构,其中三维网状纤维交织结构中的纤维直径为1nm~50μm,三维泡沫空腔结构中的空腔直径为1nm~500μm;所述的功能性三维骨架的厚度为1nm~500μm。所述的功能性三维骨架为金属骨架、纯碳材料骨架、功能性表面修饰碳材料骨架、纯聚合物骨架、功能性修饰聚合物骨架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金属骨架的材质选自铁、镍、铜、铝、铂、金、银、锡或其合金;其合金优选自铁合金、铝合金、铜合金或钛合金。所述纯碳材料骨架的材质选自富勒烯、石墨烯、石墨炔、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功能性表面修饰碳材料骨架的材质选自氧化的富勒烯、氧化的石墨烯、氧化的石墨炔、氧化的碳纳米纤维、氧化的碳纳米管、氮掺杂的富勒烯、氮掺杂的石墨烯、氮掺杂的石墨炔、氮掺杂的碳纳米纤维、氮掺杂的碳纳米管、季铵盐改性的氧化石墨烯、季铵盐改性的石墨炔、季铵盐改性的碳纳米纤维、季铵盐改性的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纯聚合物骨架的材质选自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芳酯、聚苯胺、聚酰亚胺、聚丙烯腈、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功能性修饰聚合物骨架的材质选自季铵盐改性的聚酰胺、季铵盐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季铵盐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季铵盐改性的聚芳酯、季铵盐改性的聚苯胺、季铵盐改性的聚酰亚胺、离子液体改性的聚酰胺、离子液体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离子液体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离子液体改性的聚芳酯、离子液体改性的聚苯胺、离子液体改性的聚酰亚胺、磺酸盐的改性聚酰胺、磺酸盐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磺酸盐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磺酸盐改性的聚芳酯、磺酸盐改性的聚苯胺、磺酸盐改性的聚酰亚胺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优选,所述的功能性修饰聚合物骨架的材质选自季铵盐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其化学结构中的酯基单元可以特异性结合大量锂离子,季铵盐结构单元可以特异性结合电解液中的阴离子,从而协同地在负极界面处实现阴阳离子规划,实现无枝晶锂金属负极;所述的功能性骨架的结构为三维网状纤维交织,厚度为1nm~500μm,纤维直径为1nm~50μm,同时使得制备的复合金属锂负极稳定性和循环寿命得到大幅度提高。进一步优选,季铵盐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纤维交织网络的厚度为200μm,纤维直径10μm。经试验发现,具有上述化学组成与三维结构的复合金属锂负极对无枝晶生长效果最佳,且组装成的电池库伦效率和使用寿命也最佳。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复合锂金属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功能性三维骨架为支撑材料,在工作电流密度下通过电沉积的方法将锂金属沉积到三维骨架的空隙或空腔内,得到复合锂金属负极。所述的工作电流密度为0.05μAcm-2~500mAcm-2。本专利技术制备得到的复合金属锂负极,其功能性三维骨架表面丰富的官能基团结构(氧原子掺杂、氮原子掺杂、季铵盐、磺酸盐、离子液体)可以很好地在负极的三维空间内对锂离子和阴离子特异性识别与结合,从而实现界面处锂离子和阴离子的平衡,防止了电场驱动下的离子浓差梯度,起到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有效调节负极离子分布的作用,可以实现界面处无枝晶生长。实验发现:普通锂金属负极在72次循环后,库伦效率降低至90%以下,而本专利技术制备的复合金属锂负极在300次循环后,库伦效率保持在98%。与钛酸锂电极材料相匹配,组装成半电池,循环次数长达1000次,寿命提高了4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突破性优势:1.本专利技术制备的复合锂金属负极,可以实现界面处无枝晶生长。2.本专利技术制备的复合金属锂负极有效地提高了锂金属负极的库伦效率,安全性及循环寿命:本专利技术制备的高性能复合金属锂负极在300次循环后,库伦效率保持在98%;与钛酸锂电极材料相匹配,组装成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锂金属负极,其特征在于,包括锂金属和功能性三维骨架,所述的功能性三维骨架由骨架件互相穿插、交织形成带有空隙或空腔的结构,所述的空隙或空腔中填充锂金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锂金属负极,其特征在于,包括锂金属和功能性三维骨架,所述的功能性三维骨架由骨架件互相穿插、交织形成带有空隙或空腔的结构,所述的空隙或空腔中填充锂金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锂金属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功能性骨架的结构为三维网状纤维交织或三维泡沫空腔结构,其中三维网状纤维交织结构中的纤维直径为1nm~50μm,三维泡沫空腔结构中的空腔直径为1nm~500μm;所述的功能性三维骨架的厚度为1nm~500μ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锂金属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功能性三维骨架为金属骨架、纯碳材料骨架、功能性表面修饰碳材料骨架、纯聚合物骨架、功能性修饰聚合物骨架中的一种或几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锂金属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骨架的材质选自铁、镍、铜、铝、铂、金、银、锡及其合金。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锂金属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纯碳材料骨架的材质选自富勒烯、石墨烯、石墨炔、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几种。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锂金属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功能性表面修饰碳材料骨架的材质选自氧化的富勒烯、氧化的石墨烯、氧化的石墨炔、氧化的碳纳米纤维、氧化的碳纳米管、氮掺杂的富勒烯、氮掺杂的石墨烯、氮掺杂的石墨炔、氮掺杂的碳纳米纤维、氮掺杂的碳纳米管、季铵盐改性的氧化石墨烯、季铵盐改性的石墨炔、季铵盐改性的碳纳米纤维、季铵盐改性的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几种。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盈盈张魏栋范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