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系统及其换热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44632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4 10:57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系统及其换热器,其中,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及与所述换热管的端部连接的集流装置,所述换热管包括一个第一换热管和两个第二换热管,沿所述换热管厚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对称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管两侧,以使得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沿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换热管具有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第二换热管具有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第二换热通道。本申请增大了换热介质换热面积,可提高换热效率,简化了结构,使换热器的管路变短。

Heat exchange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provides a heat exchange system and a heat exchanger in which a heat exchanger includes a heat exchange tube and a collector device connected to the end of the heat exchange tube. The heat exchanger includes a first heat exchanger tube and two second heat transfer tubes, and the two heat exchanger tubes are symmetrically fitted along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of the heat exchange tube, and the heat exchanger is fitted symmetrically to the two heat transfer tubes. One side of the heat exchange tube causes a first heat exchange tube to be located between the two second heat exchange tubes. Along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heat transfer tube, the first heat transfer tube has a number of first heat transfer channels arranged in parallel intervals, and the second heat transfer tube has a plurality of second heat transfer channels arranged in parallel intervals. The application enlarges the heat exchange area of the heat exchanger, improves the heat exchange efficiency, simplifies the structure, and shortens the pipeline of the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系统及其换热器
本申请涉及换热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系统及其换热器。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主机厂对空调和热泵系统的尺寸、重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就要求开发尺寸、重量更小的换热器部件。现有技术中采用同轴换热器来提高系统的制冷效率,实现汽车空调系统的节能降耗。同轴换热器将两根同轴同心的管子采用套管的方式结合,使两根管子内流通两种不同温度下的换热介质,存在温度差的两种换热介质通过内外管换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系统及其换热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不足。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及与所述换热管的端部连接的集流装置,所述换热管包括一个第一换热管和两个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换热管,沿所述换热管厚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对称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管两侧,以使得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沿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换热管具有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第一换热通道,所述第二换热管具有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第二换热通道;所述集流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一换热管连通的第一集流管,及与所述第二换热管连通的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换热管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内。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断面和/或第二换热通道的断面为近似圆形、三角形、菱形或正方形,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断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断面面积。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长度,使得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两端凸出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两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换热管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焊接。进一步地,位于所述换热管的同一端方向上,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端部比所述第二换热管的端部长出部分的长度范围为10mm-15mm。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用于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腔体,所述腔体包括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靠近所述换热管一侧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集流管通过所述开口部与所述换热管的端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沿轴向设置用于密封所述腔体的端盖,其中一个端盖上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导管。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管壁上开设有连通部,所述连通部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腔体内,且所述连通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的端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一换热通道连通,形成供第一换热介质进出所述换热器的通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流管一端为开口用以供第一换热介质进出,另一端上设有可拆卸密封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设有导管,所述导管的开口用以供第二换热介质进出,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开口与所述导管的开口方向相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横截面呈圆形。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及与所述换热管的端部连接的集流装置,所述换热管包括一个设有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第一换热通道的第一换热管,及两个设有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第二换热通道的第二换热管,沿所述换热管厚度方向,第二换热管对称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管两侧,以使得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所述集流装置包括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直径;所述第一换热管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长度,使得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两端凸出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两端;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腔体,所述腔体包括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靠近所述换热管一侧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集流管通过所述开口部与所述换热管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管壁上开设有连通部,所述连通部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腔体内,所述第一集流管通过所述连通部与所述第一换热管内的第一换热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一端为开口用以供第一换热介质进出,另一端上设有可拆卸密封件,并且所述第一集流管的横截面呈圆形;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沿轴向设置用于密封所述腔体的端盖,其中一个端盖上设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导管,另一端盖上开有可插入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开口,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开口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导管的开口方向相反。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换热系统,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提供的换热器。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换热管位于两个第二换热管之间,通过一层第一换热管上的多个第一换热通道与两层第二换热管上的多个第二换热通道实现交互换热,增大了换热介质换热面积,从而可提高换热效率。同时,简化了换热器的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同轴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换热器中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a)是第二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b)是第一集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c)是第一集流管与第二集流管组装的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集流装置中换热管与第一集流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集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换热器的爆炸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换热器的爆炸示意图。图9是图7、图8中所述一种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9(a)是换热器的爆炸示意图,图9(b)是换热器的组装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换热器的组装示意图。图11是本申请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换热器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各实施方式可以互为补充。图1是现有技术中同轴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套管1与套管2同轴设置,套管1内用于流通高温高压的第一换热介质(如氟利昂等液态冷媒),套管2内用于流通低温低压的第二换热介质(如氟利昂等气态冷媒),第一换热介质与第二换热介质在同轴换热器内通过相互传热来提高制冷效率。或者,在上述套管1内也可流通第二换热介质、对应的套管2流通第一换热介质。这样使得同轴换热器的第二换热介质侧流通面积小、流通阻力大,通常的解决方案为:1、增加换热器长度,但容易增加冷媒泄露点,且增加了装车难度;2、增大同轴管的断面面积来增大第二换热介质侧的换热面积,但会增大换热器系统的体积;3、采用管内侧加肋的方式来增大换热面积,但这样会增大第二换热介质流动阻力。因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系统及其换热器,可增大第二换热介质换热面积,减短换热器的管路,提高制冷效率。为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说明,提供下列实施例: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系统,可应用于汽车空调等领域。所述换热系统包括换热器,如图2及图3所示,该换热器包括换热管4及与所述换热管4的端部45连接的集流装置3。所述换热管4可以呈扁管状,所述换热管4可以是一体结构,也可以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管(4)及与所述换热管(4)的端部连接的集流装置(3),所述换热管(4)包括一个第一换热管(6)和两个第二换热管(5),沿所述换热管(4)厚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5)对称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管(6)两侧,以使得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6)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5)之间;沿所述换热管(4)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换热管(6)具有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第一换热通道(61),所述第二换热管(5)具有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第二换热通道(51);所述集流装置(3)包括与所述第一换热管(6)连通的第一集流管(33),及与所述第二换热管(5)连通的第二集流管(34);所述第二集流管(34)与所述换热管(4)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3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34)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管(4)及与所述换热管(4)的端部连接的集流装置(3),所述换热管(4)包括一个第一换热管(6)和两个第二换热管(5),沿所述换热管(4)厚度方向,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5)对称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管(6)两侧,以使得一个所述第一换热管(6)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5)之间;沿所述换热管(4)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换热管(6)具有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第一换热通道(61),所述第二换热管(5)具有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第二换热通道(51);所述集流装置(3)包括与所述第一换热管(6)连通的第一集流管(33),及与所述第二换热管(5)连通的第二集流管(34);所述第二集流管(34)与所述换热管(4)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一集流管(3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34)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61)的断面和/或第二换热通道(51)的断面为近似圆形、三角形、菱形或正方形,所述第二换热通道(51)的断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61)的断面面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6)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换热管(5)的长度,使得所述第一换热管(6)的两端凸出于所述第二换热管(5)的两端。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管(5)与所述第一换热管(6)焊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换热管(4)的同一端方向上,所述第一换热管(6)的端部比所述第二换热管(5)的端部长出部分的长度范围为10mm-15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34)包括用于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通道(51)的腔体(341),所述腔体(341)包括开口部(342),所述开口部(342)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34)靠近所述换热管(4)一侧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集流管(34)通过所述开口部(342)与所述换热管(4)的端部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流管(34)包括沿轴向设置用于密封所述腔体(341)的端盖(343),其中一个端盖(343)上设有与所述腔体(341)连通的导管(344)。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33)的管壁上开设有连通部(331),所述连通部(331)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34)的腔体(341)内,且所述连通部(331)与所述第一换热管(6)的端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集流管(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