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限流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2138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1 13: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限流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形成闭环的电压基准源U1、二极管D1、电阻R1、三极管Q1和电阻R2;所述三极管Q1的射极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极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至二极管D1的正极端和电阻R1之间;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端连接至电压基准源U1;电压基准源U1与电阻R2连接并引出连接至VCC端和电容器C1的正极端;电容器C1的负极端接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避免了变送器电路(或负载)直接从4‑20mA环路取电引起环路电流输出毛刺。

A current limiting control circui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urrent limiting control circuit, which consists of a closed loop voltage reference source U1, diode D1, resistance R1, triode Q1 and resistance R2 in turn; the ejection pole of the triode Q1 is connected with one end of the resistance R2, the collector of the triode Q1 is connected with one end of the resistance R1, and the base of the triode Q1 is connected to the D1 diode. Between the positive extremes and the resistance R1; the negative extremes of the diode D1 are connected to the voltage reference source U1; the voltage reference source U1 is connected to the resistance R2 and leads to the positive extremes connected to the VCC end and the capacitor C1; the negative end of the capacitor C1 is grounded. The utility model effectively prevents the transmitter circuit (or load) from directly taking the electricity from the 4 20mA loop to cause the output of the loop current to bur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限流控制电路
本技术属于电子电路
,涉及一种变送器电路,尤其是一种限流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广泛采用4~20mA电流来传输模拟量,两线制变送器的原理是利用了4~20mA信号为自身提供电能。如果变送器自身耗电大于4mA,那么将不可能输出下限4mA值,因此一般要求两线制变送器自身耗电(包括传感器在内的全部电路)不大于3.5mA,这是两线制变送器的设计根本原则之一,因此电路的低功耗成为主要的设计难点。然而,两线制4-20mA变送器电路的低功耗要求给设计带来了诸多限制,尤其当变送器采用数字接口传感器或功能模块,这些传感器或功能模块周期性工作时,导致变送器瞬间耗电超过输出下限值4mA,在变送器输出环路上形成电流毛刺,直接导致输出结果错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限流控制电路。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限流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形成闭环的电压基准源U1、二极管D1、电阻R1、三极管Q1和电阻R2;所述三极管Q1的射极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极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至二极管D1的正极端和电阻R1之间;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端连接至电压基准源U1;电压基准源U1与电阻R2连接并引出连接至VCC端和电容器C1的正极端;电容器C1的负极端接地。上述三极管Q1为NPN型三极管。上述电压基准源U1为两端型电压基准源。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限流控制电路是给两线制4-20mA变送器的负载供电前端增加限流储能电路,限流储能电路在允许的电流水平下从电流环路获取并储存电能,当需要时为变送器电路(或负载)提供瞬间大电流,有效避免了变送器电路(或负载)直接从4-20mA环路取电引起环路电流输出毛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连接图;图2为本技术电路的应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限流控制电路,包括依次连接形成闭环的电压基准源U1、二极管D1、电阻R1、三极管Q1和电阻R2;三极管Q1的射极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极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至二极管D1的正极端和电阻R1之间;二极管D1的负极端连接至电压基准源U1;电压基准源U1与电阻R2连接并引出连接至VCC端和电容器C1的正极端;电容器C1的负极端接地。本技术的三极管Q1为NPN型三极管。电压基准源U1为两端型电压基准源。本技术电路中,电容C1做储能元件使用:两端型电压基准源U1、二极管D1、电阻R1、电阻R2、三极管Q1构成限流电路,实现限流功能;V+为电流环供电正极,二极管D1用于补偿三极管Q1由于温度变化引起PN结温漂,电阻R1保护电压基准源U1,电阻R2与电压基准源U1决定电流的大小;本技术的限流控制电路应用如图2所示:限流控制电路的输入端接到两线制V/I变换电路的4-20mA环路正极;限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至处理及调理电路,处理及调理电路的供电端,限流控制电路的储能电容参考端接地。处理及调理电路连接有传感器和显示及按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限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形成闭环的电压基准源U1、二极管D1、电阻R1、三极管Q1和电阻R2;所述三极管Q1的射极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极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至二极管D1的正极端和电阻R1之间;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端连接至电压基准源U1;电压基准源U1与电阻R2连接并引出连接至VCC端和电容器C1的正极端;电容器C1的负极端接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限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形成闭环的电压基准源U1、二极管D1、电阻R1、三极管Q1和电阻R2;所述三极管Q1的射极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集极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至二极管D1的正极端和电阻R1之间;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端连接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士兴陈晓斌刘丽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安森智能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