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赖月漂专利>正文

公路隧道前的缓冲吸能墙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9409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8 17: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公路隧道前的缓冲吸能墙面结构,包括混凝土层,簧和下垫圈,所述圆柱连体表面以及缝隙间填充有混凝土层,且圆柱连体横排在墙体表面;所述圆柱连体下方的混凝土层底部固定设置在梯形块的顶部;所述梯形块间隔排列并且每两个梯形块之间均设置有减震组;所述减震组和梯形块底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部铺设有压力错位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圆柱连体的设置,圆柱连体通过中部宽度为3MM的连接体相互连接,使得墙体表面的结构在具有更强的韧性的同时,也具有强硬的刚性,当受到外部冲击时,冲击能量能够使墙面上的圆柱连体发生大幅度的变形和位移,但是因此也使得墙体的反弹作用降低了,减少了对撞击车辆的损伤和隧道整体结构的破坏。

Buffer energy absorbing wall structure before highway tunnel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ushioning and energy absorbing wall structure before a highway tunnel, including a concrete layer, a spring and a lower washer. The cylindrical joint surface and the cracks are filled with concrete layers, and the cylindrical joint is arranged across the wall surface; the bottom of the concrete layer below the cylinder is fixed on the top of the trapezoidal block; the ladder is a ladder. A shock absorption group is arranged between two trapezoid blocks, and a support plate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shock absorption group and the bottom of the trapezoidal block, and the bottom of the support plate is laid with a pressure dislocation body. The cylindrical connecting body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connected by the connecting body of the middle width of 3MM, which makes the structure of the wall surface with stronger toughness and strong rigidity. When the external shock is impacted, the impact energy can cause large deformation and displacement of the circular column in the wall. However, it also reduces the rebound effect of the wall, reduces the damage to the impact vehicle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t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公路隧道前的缓冲吸能墙面结构
本技术属于建筑施工、建筑结构
,尤其涉及公路隧道前的缓冲吸能墙面结构。
技术介绍
碰撞安全性是各类车辆安全性的重要指标,而公路隧道前的墙面由于光线明暗的变化以及路况的改变,使得公路隧道前为事故多发阶段,然后公路隧道工事较为复杂,又因公路隧道是易被破坏的结构。例如申请号CN201310045478.1的公路安全防撞墙体及其骨架,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公路安全防撞墙体及其骨架,其骨架的每个基本单元包括一组相互平行设置的横板以及一组相互平行设置的竖板,各横板垂直于竖板,任一横板与各竖板相交的位置具有由上至下的U形切口,任一竖板与各横板相交的位置具有由下至上的倒U形切口,各个横板与各个竖板通过U形切口与倒U形切口卡装成一个基本单元,相邻的两个基本单元的各个横板一一对应相连,各个横板与各个竖板形成的各个空腔中填设有沙土层或砂石层。由于横板和竖板都为板状,承受撞击力的能力较强,车辆很难穿过去,避免车辆穿过隔离带与对面的车辆相撞;同时,即便是车辆将横板和竖板撞坏也不是产生较长的尖锐物,不会出现割裂和穿入车辆的现象。基于上述,本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公路隧道外部墙壁多为普通的水泥混凝土墙,缺乏柔韧性,使得墙体结构在受到外界冲击时,易发生坍塌事故,而隧道为交通便利的必经之路,一旦发生此类事故将直接影响隧道整体的使用,此外,对发生冲击的开车人员,也是一个巨大灾难,易发生直接反弹造成二次伤害,即使应用上述专利技术,也很难解决此类问题。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公路隧道前的缓冲吸能墙面结构,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公路隧道前的缓冲吸能墙面结构,以解决现有公路隧道外部墙壁缺乏柔韧性,受到外部强烈冲击后易发生坍塌,过于刚硬的墙面也会使发生冲击的车辆发生二次伤害的问题。本技术公路隧道前的缓冲吸能墙面结构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公路隧道前的缓冲吸能墙面结构,包括混凝土层,圆柱连体,梯形块,减震组,压力错位体,支撑板,上垫圈,弹簧和下垫圈,所述圆柱连体表面以及缝隙间填充有混凝土层,且圆柱连体横排在墙体表面;所述圆柱连体下方的混凝土层底部固定设置在梯形块的顶部;所述梯形块间隔排列并且每两个梯形块之间均设置有减震组;所述减震组和梯形块底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部铺设有压力错位体,所述压力错位体为两组相互咬合的三角形柱状结构构成。进一步的,所述圆柱连体中部通过宽度3MM连接体相互连接,且圆柱连体纵向上每间隔20CM设置有一个深度为4MM的沟槽,并且上方的支撑板的顶部上设置有与沟槽相对应的横向连杆。进一步的,所述梯形块短边向上并且与顶部的混凝土层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减震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上垫圈和下垫圈。进一步的,所述梯形块长边向下并与底部的支撑板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上垫圈和下垫圈之间的凹槽中内嵌有弹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圆柱连体的设置圆柱连体中部通过宽度3MM连接体相互连接,且圆柱连体纵向上每间隔20CM设置有一个深度为4MM的沟槽,并且上方的支撑板的顶部上设置有与沟槽相对应的横向连杆,使得墙体表面的结构在具有更强的韧性的同时,也具有强硬的刚性,当受到外部冲击时,冲击能量能够使墙面上的圆柱连体发生大幅度的变形和位移,但是因此也使得墙体的反弹作用降低了,减少了对撞击车辆的损伤和隧道整体结构的破坏,能够方便圆柱连体安装在支撑板上,在外部圆柱连体遭到破坏后能够很快进行更换。2.压力错位体的设置,通过两组相互咬合的三角形柱状结构构成,当墙体受到外部冲击时,两组相互咬合的三角形柱状结构可以形成短暂的错位来缓冲冲击能量,当冲击能量过后,能渐渐自由回复,增强了隧道前的墙体稳定性,使得墙体在受到冲击后不会影响到其他地方的结构安全。3.减震组和梯形块的设置,通过梯形块和减震组相间设置的方式,使得墙体中部空间有足够的吸能结构,当墙体外部受到冲击后,墙体内部的弹簧能够及时的分散冲击过冲中的振动能量,并且梯形的结构能够受力面渐渐扩大,分散直接作用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轴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图2中放大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减震组和梯形块部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图4中放大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圆柱连体部分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上支撑板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1-混凝土层,2-圆柱连体,3-梯形块,4-减震组,5-压力错位体,6-支撑板,401-上垫圈,402-弹簧,403-下垫圈。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实施例:如附图1至附图7所示:本技术提供公路隧道前的缓冲吸能墙面结构,包括混凝土层1,圆柱连体2,梯形块3,减震组4,压力错位体5,支撑板6,上垫圈401,弹簧402和下垫圈403,所述圆柱连体2表面以及缝隙间填充有混凝土层1,且圆柱连体2横排在墙体表面;所述圆柱连体2下方的混凝土层1底部固定设置在梯形块3的顶部;所述梯形块3间隔排列并且每两个梯形块3之间均设置有减震组4;所述减震组4和梯形块3底部设置有支撑板6;所述支撑板6底部铺设有压力错位体5,其中,所述压力错位体5为两组相互咬合的三角形柱状结构构成,两组相互咬合的三角形柱状结构可以形成短暂的错位来缓冲冲击能量,当冲击能量过后,能渐渐自由回复,增强了隧道前的墙体稳定性,使得墙体在受到冲击后不会影响到其他地方的结构安全。其中,所述圆柱连体2中部通过宽度3MM连接体相互连接,且圆柱连体2纵向上每间隔20CM设置有一个深度为4MM的沟槽,并且上方的支撑板6的顶部上设置有与沟槽4相对应的横向连杆,能够使墙体在具有较强韧性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刚性特质,并且能够方便圆柱连体2安装在支撑板6上,在外部圆柱连体2遭到破坏后能够很快进行更换。其中,所述梯形块3短边向上并且与顶部的混凝土层1相连接,且梯形块3长边向下并与底部的支撑板6相连接,能够使由上而来的作用力受力面积越来越大,降低对底部结构的影响,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其中,所述减震组4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有上垫圈401和下垫圈403,并且上垫圈401和下垫圈403之间的凹槽中内嵌有弹簧402,能够使减震组4与混凝土层1和支撑板6之间的结构更加稳定,并且使能量传递更加直接。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本技术中,圆柱连体2表面以及缝隙间填充有混凝土层1,并且圆柱连体2横排在墙体表面,而且圆柱连体2通过中部宽度为3MM的连接体相互连接,使得墙体表面的结构在具有更强的韧性的同时,也具有强硬的刚性,当受到外部冲击时,冲击能量能够使墙面上的圆柱连体2发生大幅度的变形和位移,但是因此也使得墙体的反弹作用降低了,减少了对撞击车辆的损伤和隧道整体结构的破坏,圆柱连体2下方的混凝土层1底部固定设置在梯形块3的顶部,且梯形块3间隔排列并且每两个梯形块3之间均设置有减震组4,通过梯形块3和减震组4相间设置的方式,使得墙体中部空间有足够的吸能结构,当墙体外部受到冲击后,墙体内部的弹簧402能够及时的分散冲击过冲中的振动能量,并且梯形的结构能够受力面渐渐扩大,分散直接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公路隧道前的缓冲吸能墙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公路隧道前的缓冲吸能墙面结构包括公路隧道前的缓冲吸能墙面结构,包括混凝土层,圆柱连体,梯形块,减震组,压力错位体,支撑板,上垫圈,弹簧和下垫圈,所述圆柱连体表面以及缝隙间填充有混凝土层,且圆柱连体横排在墙体表面;所述圆柱连体下方的混凝土层底部固定设置在梯形块的顶部;所述梯形块间隔排列并且每两个梯形块之间均设置有减震组;所述减震组和梯形块底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部铺设有压力错位体,所述压力错位体为两组相互咬合的三角形柱状结构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公路隧道前的缓冲吸能墙面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公路隧道前的缓冲吸能墙面结构包括公路隧道前的缓冲吸能墙面结构,包括混凝土层,圆柱连体,梯形块,减震组,压力错位体,支撑板,上垫圈,弹簧和下垫圈,所述圆柱连体表面以及缝隙间填充有混凝土层,且圆柱连体横排在墙体表面;所述圆柱连体下方的混凝土层底部固定设置在梯形块的顶部;所述梯形块间隔排列并且每两个梯形块之间均设置有减震组;所述减震组和梯形块底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部铺设有压力错位体,所述压力错位体为两组相互咬合的三角形柱状结构构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公路隧道前的缓冲吸能墙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连体中部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月漂陆冠臻
申请(专利权)人:赖月漂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