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层绕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7457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5 2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缆层绕治具,包含基座及旋转部,旋转部包含第一理线部及第二理线部,第一理线部包含第一外凸部及第一内凸部,第二理线部包含第二外凸部及第二内凸部,第一外凸部与第一内凸部之间形成第一理线槽,第二外凸部与第二内凸部之间形成第二理线槽,其中,线缆的第一接头及第二接头容置于第一内凸部及第二内凸部间形成的容置空间,第一外凸部的外周面及第二外凸部的外周面用于使线体绕设而形成外层绕线部,第一理线槽及第二理线槽用于使线体绕设而形成内层绕线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线缆层绕治具外观轮廓及尺寸一致,可进行多层线体的绕线作业,且作业时间较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缆层绕治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线缆层绕治具,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线缆的层绕包装作业的线缆层绕治具。
技术介绍
随着可携式通讯装置及穿戴装置的普及,不只装置功能需不断提升外,对于相关配件以及产品包装的美观要求也越来越高。以通用序列汇流排线缆(USBcable)的绕线与包装为例,传统缠绕通用序列汇流排线缆的方式仅是厂线作业人员直接利用手工方式对其进行简单绕线,之后再将缠绕后的通用序列汇流排线缆以包装纸包捆,即完成出厂前的绕线与包装作业。然而,传统通用序列汇流排线缆的绕线与包装方式是由作业人员直接以手工施作,因此缠绕后的通用序列汇流排线缆常有外观轮廓以及尺寸不一致的情况发生,无法达到具有相同或相似外观轮廓与尺寸的要求。此外,传统手工直接缠绕通用序列汇流排线缆的方式不易进行多层线体的绕线作业,因此无法进一步减缩绕线成品的尺寸至所需规格,并且需要较长的绕线作业时间,无法满足消费者以及生产作业的需求。因此,实有必要发展一种线缆层绕治具以辅助厂线作业人员对线缆进行绕线与包装作业,以解决现有技术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层绕治具,以解决传统缠绕线缆的方式导致外观轮廓及尺寸不一致,无法进行多层线体的绕线作业,以及作业时间较长的问题。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层绕治具,具有外观轮廓及尺寸一致,可进行多层线体的绕线作业,以及作业时间较短的优势。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较广义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线缆层绕治具,用于线缆的层绕包装作业,其中线缆包含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及线体,线体连接且设置于第一接头及第二接头之间,且线缆层绕治具包含基座及旋转部。旋转部包含旋转本体、第一理线部、第二理线部及活动部件。旋转本体设置于基座上方,且相对于基座旋转。第一理线部设置于旋转本体上,且包含多个第一外凸部及多个第一内凸部,其中多个第一外凸部之间形成至少一第一间隙以及多个第一内凸部之间形成至少一第二间隙,第一间隙与第二间隙用于容置线体的一端,且多个第一外凸部与多个第一内凸部之间形成第一理线槽。第二理线部设置于旋转本体上,且与第一理线部相对设置,并且包含多个第二外凸部及多个第二内凸部,其中多个第二外凸部之间形成至少一第三间隙以及多个第二内凸部之间形成至少一第四间隙,第三间隙与第四间隙用于容置线体的另一端,且多个第二外凸部与多个第二内凸部之间形成第二理线槽。活动部件可拆卸地设置于旋转本体上,且套设于第一理线部及第二理线部,以用于乘载线缆。多个第一内凸部及多个第二内凸部之间形成容置空间,以容置第一接头及第二接头,其中多个第一外凸部的外周面及多个第二外凸部的外周面用于使线体绕设而形成外层绕线部,第一理线槽及第二理线槽用于使线体绕设而形成内层绕线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线缆层绕治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线缆层绕治具的结构爆炸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线缆层绕治具2:线缆21:第一接头22:第二接头23:线体231:外层绕线部232:内层绕线部3:基座4:旋转部41:旋转本体411:容置空间412:第一凹部413:第二凹部414:第一穿孔42:第一理线部421:第一外凸部422:第一内凸部423:第一间隙424:第二间隙425:第一理线槽426:第一载板427:第一卡槽43:第二理线部431:第二外凸部432:第二内凸部433:第三间隙434:第四间隙435:第二理线槽436:第二载板437:第二卡槽44:活动部件441:第一通孔442:第二通孔443:第二穿孔45:手柄451:第一卡栓定位部452:第二卡栓定位部46:真空产生装置461:导管462:开关47:限位部5:包装元件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请参阅图1及图2,其中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线缆层绕治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线缆层绕治具的结构爆炸图。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的线缆层绕治具1用于线缆2的层绕包装作业,其中线缆2包含第一接头21、第二接头22及线体23,线体23连接且设置于第一接头21及第二接头22之间。线缆23可为例如但不限于通用序列汇流排线缆。本技术的线缆层绕治具1包含基座3以及旋转部4。旋转部4包含旋转本体41、第一理线部42、第二理线部43以及活动部件44。旋转本体41设置于基座3上方,且旋转本体41接收外力以相对于基座3旋转。第一理线部42设置于旋转本体41上,且第一理线部42包含多个第一外凸部421及多个第一内凸部422,其中多个第一外凸部421之间形成至少一第一间隙423,以及多个第一内凸部422之间形成至少一第二间隙424,第一间隙423与第二间隙424相对应设置,第一间隙423与第二间隙424用于容置线体23的一端,且多个第一外凸部421与多个第一内凸部422之间形成第一理线槽425,其中第一理线槽425用于容置部分线体23。第二理线部43设置于旋转本体41上,且与第一理线部42相对设置,第二理线部43包含多个第二外凸部431及多个第二内凸部432,其中多个第二外凸部431之间形成至少一第三间隙433,以及多个第二内凸部432之间形成至少一第四间隙434,第三间隙433与第四间隙434相对应设置,第三间隙433与第四间隙434系用于容置线体23的另一端,且多个第二外凸部431与多个第二内凸部432之间形成第二理线槽435,其中第二理线槽435用于容置部分线体23。活动部件44可拆卸地设置于旋转本体41上,且套设于第一理线部42及第二理线部43,活动部件44用于乘载线缆2,而活动部件44于拆卸时可脱离线缆层绕治具1的旋转本体41,以带动线缆2脱离线缆层绕治具1。多个第一内凸部422及多个第二内凸部432之间形成容置空间411,容置空间411位于第一理线槽425与第二理线槽435之间,且容置空间411容置第一接头21及第二接头22,其中于第一接头21设置于容置空间411时,与第一接头21相连接的线体23穿设第一间隙423及第二间隙424而接触第一理线部42的多个第一外凸部421的外周面,当旋转本体41相对于基座3旋转时,第一理线部42的多个第一外凸部421的外周面及第二理线部43的多个第二外凸部431的外周面用于使线体23绕设而形成外层绕线部231,而第一理线部42的第一理线槽425及第二理线部43的第二理线槽435用于使线体23绕设而形成内层绕线部232,而线体23穿设第一间隙423及第二间隙424或第三间隙433及第四间隙434,使得与线体23相连接的第二接头22容置于容置空间411内,其中第二接头22设置于第一接头21上方。根据本技术的构想,本技术的线缆层绕治具1经由第一理线部42及第二理线部43进行线体23的绕线作业,故线缆层绕治具1的外观轮廓及尺寸可经由第一理线部42的第一外凸部421与第一内凸部422以及第二理线部43的第二外凸部431与第二内凸部432,进行规格上的设定,而使得每一利用线缆层绕治具1进行绕线作业的线体23具有相同的外观轮廓及相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线缆层绕治具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缆层绕治具,用于一线缆的一层绕包装作业,其中该线缆包含一第一接头、一第二接头及一线体,该线体连接且设置于该第一接头及该第二接头之间,其特征在于,该线缆层绕治具包含:一基座;以及一旋转部,包含:一旋转本体,设置于该基座上方,且相对于该基座旋转;一第一理线部,设置于该旋转本体上,且包含多个第一外凸部及多个第一内凸部,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外凸部之间形成至少一第一间隙以及所述多个第一内凸部之间形成至少一第二间隙,该第一间隙与该第二间隙用于容置该线体的一端,且所述多个第一外凸部与所述多个第一内凸部之间形成一第一理线槽;一第二理线部,设置于该旋转本体上,且与该第一理线部相对设置,并且包含多个第二外凸部及多个第二内凸部,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外凸部之间形成至少一第三间隙以及所述多个第二内凸部之间形成至少一第四间隙,该第三间隙与该第四间隙用于容置该线体的另一端,且所述多个第二外凸部与所述多个第二内凸部之间形成一第二理线槽;以及一活动部件,可拆卸地设置于该旋转本体上,且套设于该第一理线部及该第二理线部,以用于乘载该线缆;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内凸部及所述多个第二内凸部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以容置该第一接头及该第二接头,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外凸部的外周面及所述多个第二外凸部的外周面用于使该线体绕设而形成一外层绕线部,该第一理线槽及该第二理线槽用于使该线体绕设而形成一内层绕线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层绕治具,用于一线缆的一层绕包装作业,其中该线缆包含一第一接头、一第二接头及一线体,该线体连接且设置于该第一接头及该第二接头之间,其特征在于,该线缆层绕治具包含:一基座;以及一旋转部,包含:一旋转本体,设置于该基座上方,且相对于该基座旋转;一第一理线部,设置于该旋转本体上,且包含多个第一外凸部及多个第一内凸部,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外凸部之间形成至少一第一间隙以及所述多个第一内凸部之间形成至少一第二间隙,该第一间隙与该第二间隙用于容置该线体的一端,且所述多个第一外凸部与所述多个第一内凸部之间形成一第一理线槽;一第二理线部,设置于该旋转本体上,且与该第一理线部相对设置,并且包含多个第二外凸部及多个第二内凸部,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外凸部之间形成至少一第三间隙以及所述多个第二内凸部之间形成至少一第四间隙,该第三间隙与该第四间隙用于容置该线体的另一端,且所述多个第二外凸部与所述多个第二内凸部之间形成一第二理线槽;以及一活动部件,可拆卸地设置于该旋转本体上,且套设于该第一理线部及该第二理线部,以用于乘载该线缆;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内凸部及所述多个第二内凸部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以容置该第一接头及该第二接头,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外凸部的外周面及所述多个第二外凸部的外周面用于使该线体绕设而形成一外层绕线部,该第一理线槽及该第二理线槽用于使该线体绕设而形成一内层绕线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层绕治具,其特征在于,该旋转部还包含至少一手柄,设置于该旋转本体的一侧壁,以因应一外力而带动该旋转本体相对于该基座旋转。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层绕治具,其特征在于,该旋转本体还包括一第一凹部及一第二凹部,该第一理线部还包括一第一载板,该第二理线部还包括一第二载板,其中该第一载板与该第二载板分别可移动地设置于该第一凹部及该第二凹部,所述多个第一外凸部与所述多个第一内凸部设置于该第一载板上,所述多个第二外凸部与所述多个第二内凸部设置于该第二载板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缆层绕治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载板包括一第一卡槽,该第二载板包括一第二卡槽,其中该旋转部还包含:一第一卡栓定位部,设置于该旋转本体上,邻近于该第一载板,以与该第一载板的该第一卡槽相卡栓,使该第一载板定位;以及一第二卡栓定位部,设置于该旋转本体上,邻近于该第二载板,以与该第二载板的该第二卡槽相卡栓,使该第二载板定位。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江宁
申请(专利权)人: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