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均热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08498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8 1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导均热板,包括底板和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内侧表面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毛细结构;所述盖板的内侧表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毛细结构;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形成注有工作介质的真空容腔;所述真空容腔内还设有热源毛细结构,所述热源毛细结构设置在第一毛细结构和第二毛细结构之间,且所述热源毛细结构对应热源的位置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超导均热板,均热板内对应热源的位置增加热源毛细结构,热源毛细结构的设计能够降低热源到散热面的接触热阻,相较于传统的均热板散热效果能够提升15%左右,且均热板的厚度可以做到2mm以下,不会因毛细力不够而出现烧干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导均热板
本技术属于散热器件
,具体涉及一种超导均热板。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今电子设备朝向多功能、高速率、小尺寸的方向发展,IC芯片在单位面积上产生的工作热量大幅增加,如何改善散热方法,一直是业界面临的一大挑战。以计算机服务器的CPU为例,其发热量已超过180W/cm2,如何将小面积CPU上产生的工作热量有效传导出去,散热技术必须不断进步,以提高散热效能。热管具有极高的热导率且无需额外能源,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散热技术;均热板相比一般热管具有更突出的优点,其形状非常有利于对集中热源进行散热。目前,由于毛细结构布置困难,毛细力下降等缺陷,使得均热板的厚度最小只能做到2mm~3mm。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超导均热板,均热板的厚度可以做到2mm以下,散热性能相较于传统的均热板能够提高15%左右。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超导均热板,包括底板和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内侧表面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毛细结构;所述盖板的内侧表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毛细结构;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形成注有工作介质的真空容腔;所述真空容腔内还设有热源毛细结构,所述热源毛细结构设置在第一毛细结构和第二毛细结构之间,且所述热源毛细结构对应热源的位置设置。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第二毛细结构、热源毛细结构连为一体、并向底板方向延伸。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支撑柱上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多个回流槽,所述多个回流槽沿支撑柱的径向排列。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设有多个支撑柱,所有的支撑柱均与第二毛细结构连为一体,部分的支撑柱与第二毛细结构、热源毛细结构连为一体。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上设有安装孔,对应每个支撑柱均设有一个所述安装孔,所述支撑柱穿过安装孔后向底板方向延伸。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凹槽为内部匹配于第一毛细结构外形结构的仿形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为内部匹配于第二毛细结构外形结构的仿形凹槽。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热源毛细结构为编织类铜网、或者铜粉、泡沫铜其中之一烧结而成的毛细结构。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一毛细结构为编织类铜网、或者铜粉、泡沫铜其中之一烧结而成的毛细结构。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二毛细结构为编织类铜网、或者铜粉、泡沫铜其中之一烧结而成的毛细结构。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所述均热板的厚度小于等于2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一种超导均热板,均热板内对应热源的位置增加热源毛细结构,热源毛细结构的设计能够降低热源到散热面的接触热阻,相较于传统的均热板散热效果能够提升15%左右,且均热板的厚度可以做到2mm以下,最小可以做到0.8mm,不会因毛细力不够而出现烧干现象。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支撑柱的结构示意图。其中:2-底板,4-盖板,6-第一凹槽,8-第一毛细结构,10-第二凹槽,12-第二毛细结构,14-热源毛细结构,16-支撑柱,18-安装孔,20-回流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超导均热板,上述均热板的厚度小于等于2mm,其包括底板2和盖板4,上述底板2的内侧表面上开设有第一凹槽6,上述第一凹槽6内设有第一毛细结构8;上述盖板4的内侧表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10,上述第二凹槽10内设有第二毛细结构12;上述第一凹槽6和第二凹槽10之间形成注有工作介质的真空容腔;上述真空容腔内还设有热源毛细结构14,上述热源毛细结构14设置在第一毛细结构8和第二毛细结构12之间,且上述热源毛细结构14对应热源的位置设置。带有第一毛细结构8的底板2形成工作介质的蒸发区,带有第二毛细结构12的盖板4形成工作介质的冷凝区,热源安装在底板2上,热源产生的热量传导至蒸发区时,真空容腔内的工作介质在低真空度的环境中受热后开始气化,工作介质气化吸收热能,气相的工作介质迅速膨胀充满整个真空容腔,气相工作介质进入冷凝区时产生凝结,借由凝结释放蒸发段累积的热量,凝结后的工作介质在第一毛细结构8、热源毛细结构14和第二毛细结构12的抽吸力作用下再次回到蒸发区,如此循环,完成热量的传导,起到散热作用。通过在均热板内对应热源的位置增加热源毛细结构14,热源毛细结构14的设计能够降低热源到散热面的接触热阻,相较于传统的均热板散热效果能够提升15%左右,且均热板的厚度可以做到2mm以下,最小可以做到0.8mm,不会因毛细力不够而出现烧干的现象。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中,为了优化配置均热板的结构,上述第一凹槽6为内部匹配于第一毛细结构8外形结构的仿形凹槽,上述第二凹槽10为内部匹配于第二毛细结构12外形结构的仿形凹槽。第一毛细结构8和第二毛细结构12分别完全匹配的放置在各自的凹槽内,利于均热板整体厚度的缩小。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中,上述热源毛细结构14为编织类铜网、或者铜粉、泡沫铜其中之一烧结而成的毛细结构;上述第一毛细结构8为编织类铜网、或者铜粉、泡沫铜其中之一烧结而成的毛细结构;上述第二毛细结构12为编织类铜网、或者铜粉、泡沫铜其中之一烧结而成的毛细结构。根据实际需要,三个毛细结构可以采用相同的结构,比如,均采用编织类铜网,或者铜粉烧结而成的毛细结构,或者泡沫铜烧结而成的毛细结构。均热板通常设计为大面积板状结构,内部形成真空容腔后,大面积板状结构的均热板容易出现表面变形、甚至表面坍塌,进而影响毛细结构的毛细力,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中,在上述第二凹槽10的底面设有支撑柱16,上述支撑柱16与第二毛细结构12和热源毛细结构14连为一体、并向底板2方向延伸。上述支撑柱16的设计一方面起到支撑作用,避免均热板出现表面变形或者表面坍塌,确保毛细结构的正常毛细力;另一方面,支撑柱16和第二毛细结构12的连接处形成内弯液面,能够增加工作介质的回流效率,提高均热板的散热性能。进一步的,上述第二凹槽10的底面设有多个支撑柱16,所有的支撑柱16均与第二毛细结构12连为一体,部分的支撑柱16与第二毛细结构12和热源毛细结构14连为一体。具体的,在上述第二毛细结构12上设有安装孔18,对应每个支撑柱16均设有一个上述安装孔18,上述支撑柱16穿过安装孔18后向底板2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述支撑柱16上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超导均热板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导均热板,包括底板和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内侧表面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毛细结构;所述盖板的内侧表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毛细结构;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形成注有工作介质的真空容腔;所述真空容腔内还设有热源毛细结构,所述热源毛细结构设置在第一毛细结构和第二毛细结构之间,且所述热源毛细结构对应热源的位置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导均热板,包括底板和盖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内侧表面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毛细结构;所述盖板的内侧表面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毛细结构;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形成注有工作介质的真空容腔;所述真空容腔内还设有热源毛细结构,所述热源毛细结构设置在第一毛细结构和第二毛细结构之间,且所述热源毛细结构对应热源的位置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导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设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与第二毛细结构、热源毛细结构连为一体、并向底板方向延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导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上设有沿其轴向延伸的多个回流槽,所述多个回流槽沿支撑柱的径向排列。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导均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面设有多个支撑柱,所有的支撑柱均与第二毛细结构连为一体,部分的支撑柱与第二毛细结构、热源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幸强李凯凯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天脉导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