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293202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8 07: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采用全新电控结构,设计漂浮式甲板(2)结构,搭建无线电控架构,并配合所设计各台电控螺旋桨(8)所组成的动力推进组,布设于漂浮式甲板(2)上,提供水域中的无线遥控推进工作模式;同时基于漂浮式甲板(2)构建两套电控下潜装置,搭载渔网本体(1),实现电控撒网、捕捞、收网操作,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捕捞效率。

A remotely propelled fishing net fishing devic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remote control propulsion fishing net fishing device, with a new electronic control structure, a floating deck (2) structure, a wireless electronic control structure, and a power propulsion unit composed of the electric control propeller (8) designed for each platform, arranged on a floating deck (2), providing wireless remote control in the water area.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floating deck (2), two sets of electrically controlled submergence devices are built, and fishing net body (1) is carried on the net, fishing and net operation,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fishing efficiency while controlling the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属于水产养殖捕捞

技术介绍
水产养殖是养殖行业一个重要的领域,人们依赖于水产的饮食,如日常粮食一样重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完全依赖于大自然供给的方式,正逐渐向人工水产养殖产业转变,各式水产养殖正逐步在各地展开,而作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捕捞工作来说,是水产养殖最后的重要环节,并且捕捞也是水产脱离江河湖泊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现有的捕捞,要么是在岸边某一个点进行撒网捕捞,效率不高,要么采用船舶拖网捕捞,但是能源耗费巨大,成本过高,因此没有一个经济的捕捞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全新电控结构,通过无线控制,自动撒网、捕捞、收网操作,能够有效提高捕捞效率的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包括渔网本体、漂浮式甲板、控制模块、动力推进组、无线通信模块、电源、第一同步驱动电路、第二同步驱动电路和两套电控下潜装置;其中,电源、控制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分别固定设置于漂浮式甲板上表面,并分别包裹防水材料,电源、无线通信模块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经控制模块为无线通信模块供电,动力推进组包括至少两台电控螺旋桨,各台电控螺旋桨分别悬挂于漂浮式甲板的下表面,用于为漂浮式甲板提供动力,各台电控螺旋桨的电机分别经第一同步驱动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依次经控制模块、第一同步驱动电路后分别为各台电控螺旋桨的电机进行供电;两套电控下潜装置结构彼此相同,各电控下潜装置分别均包括套管、螺杆、转动驱动电机、驱动齿轮;各电控下潜装置中,套管的内径与螺杆的外径相适应,套管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套管的侧面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窗口,通孔窗口上沿平行于套管中心线方向的长与驱动齿轮两端之间的间距相适应;转动驱动电机的驱动杆端部与驱动齿轮相固定连接,驱动齿轮在转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螺杆上的齿纹与驱动齿轮上的齿纹相对应;螺杆活动穿过套管的两端,转动驱动电机固定设置于套管的侧面,转动驱动电机上驱动杆所在直线与套管中心线相平行,且驱动齿轮位于套管侧面的通孔窗口中,以及驱动齿轮的齿纹与螺杆上的齿纹相接触咬合,螺杆随转动驱动电机对驱动齿轮的驱动、在套管中沿套管中心线所在直线来回移动;漂浮式甲板上分别设置两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通孔,两通孔之间的间距与渔网本体开口边缘的其中一边的宽度相适应,且该两通孔的内径与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套管的外径相适应,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套管分别竖直固定设置于漂浮式甲板上表面,并分别对接于漂浮式甲板上两通孔的位置,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竖直穿过漂浮式甲板上对应通孔;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在对应转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同步工作,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高度彼此相同;渔网本体的开口连接于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上,且渔网本体位于漂浮式甲板下方;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转动驱动电机相互并联,构成下潜电机组,下潜电机组经第二同步驱动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依次经控制模块、第二同步驱动电路为下潜电机组进行供电;第一同步驱动电路的结构与第二同步驱动电路的结构彼此相同,第一同步驱动电路和第二同步驱动电路分别均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各同步驱动电路中,控制模块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各台电控螺旋桨电机的正极或下潜电机组的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各台电控螺旋桨电机的负极或下潜电机组的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各台电控螺旋桨的电机均为无刷电机,所述各台转动驱动电机均为无刷转动驱动电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微处理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设计的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采用全新电控结构,设计漂浮式甲板结构,搭建无线电控架构,并配合所设计各台电控螺旋桨所组成的动力推进组,布设于漂浮式甲板上,提供水域中的无线遥控推进工作模式;同时基于漂浮式甲板构建两套电控下潜装置,搭载渔网本体,实现电控撒网、捕捞、收网操作,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捕捞效率;(2)本专利技术设计的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中,针对各台电控螺旋桨的电机,均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并且针对所述各台转动驱动电机,均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转动驱动电机,使得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体现了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的人性化设计;(3)本专利技术设计的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中,针对控制模块,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并具体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设计的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渔网本体,2.漂浮式甲板,3.控制模块,4.无线通信模块,5.电源,6.第一同步驱动电路,7.第二同步驱动电路,8.电控螺旋桨,9.套管,10.螺杆,11.转动驱动电机,12.驱动齿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实际应用中,具体包括渔网本体1、漂浮式甲板2、ARM处理器、动力推进组、无线通信模块4、电源5、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和两套电控下潜装置;其中,电源5、ARM处理器、无线通信模块4分别固定设置于漂浮式甲板2上表面,并分别包裹防水材料,电源5、无线通信模块4分别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电源5经ARM处理器为无线通信模块4供电,动力推进组包括至少两台电控螺旋桨8,各台电控螺旋桨8分别悬挂于漂浮式甲板2的下表面,用于为漂浮式甲板2提供动力,各台电控螺旋桨8的电机分别经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电源5依次经ARM处理器、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后分别为各台电控螺旋桨8的电机进行供电;各台电控螺旋桨8的电机均为无刷电机;两套电控下潜装置结构彼此相同,各电控下潜装置分别均包括套管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渔网本体(1)、漂浮式甲板(2)、控制模块(3)、动力推进组、无线通信模块(4)、电源(5)、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和两套电控下潜装置;其中,电源(5)、控制模块(3)、无线通信模块(4)分别固定设置于漂浮式甲板(2)上表面,并分别包裹防水材料,电源(5)、无线通信模块(4)分别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电源(5)经控制模块(3)为无线通信模块(4)供电,动力推进组包括至少两台电控螺旋桨(8),各台电控螺旋桨(8)分别悬挂于漂浮式甲板(2)的下表面,用于为漂浮式甲板(2)提供动力,各台电控螺旋桨(8)的电机分别经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电源(5)依次经控制模块(3)、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后分别为各台电控螺旋桨(8)的电机进行供电;两套电控下潜装置结构彼此相同,各电控下潜装置分别均包括套管(9)、螺杆(10)、转动驱动电机(11)、驱动齿轮(12);各电控下潜装置中,套管(9)的内径与螺杆(10)的外径相适应,套管(9)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套管(9)的侧面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窗口,通孔窗口上沿平行于套管(9)中心线方向的长与驱动齿轮(12)两端之间的间距相适应;转动驱动电机(11)的驱动杆端部与驱动齿轮(12)相固定连接,驱动齿轮(12)在转动驱动电机(11)的驱动下转动;螺杆(10)上的齿纹与驱动齿轮(12)上的齿纹相对应;螺杆(10)活动穿过套管(9)的两端,转动驱动电机(11)固定设置于套管(9)的侧面,转动驱动电机(11)上驱动杆所在直线与套管(9)中心线相平行,且驱动齿轮(12)位于套管(9)侧面的通孔窗口中,以及驱动齿轮(12)的齿纹与螺杆(10)上的齿纹相接触咬合,螺杆(10)随转动驱动电机(11)对驱动齿轮(12)的驱动、在套管(9)中沿套管(9)中心线所在直线来回移动;漂浮式甲板(2)上分别设置两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通孔,两通孔之间的间距与渔网本体(1)开口边缘的其中一边的宽度相适应,且该两通孔的内径与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套管(9)的外径相适应,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套管(9)分别竖直固定设置于漂浮式甲板(2)上表面,并分别对接于漂浮式甲板(2)上两通孔的位置,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10)竖直穿过漂浮式甲板(2)上对应通孔;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10)在对应转动驱动电机(11)的驱动下同步工作,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10)高度彼此相同;渔网本体(1)的开口连接于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10)上,且渔网本体(1)位于漂浮式甲板(2)下方;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转动驱动电机(11)相互并联,构成下潜电机组,下潜电机组经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电源(5)依次经控制模块(3)、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为下潜电机组进行供电;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的结构与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的结构彼此相同,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和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分别均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各同步驱动电路中,控制模块(3)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各台电控螺旋桨(8)电机的正极或下潜电机组的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各台电控螺旋桨(8)电机的负极或下潜电机组的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遥控推进式渔网捕捞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渔网本体(1)、漂浮式甲板(2)、控制模块(3)、动力推进组、无线通信模块(4)、电源(5)、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第二同步驱动电路(7)和两套电控下潜装置;其中,电源(5)、控制模块(3)、无线通信模块(4)分别固定设置于漂浮式甲板(2)上表面,并分别包裹防水材料,电源(5)、无线通信模块(4)分别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电源(5)经控制模块(3)为无线通信模块(4)供电,动力推进组包括至少两台电控螺旋桨(8),各台电控螺旋桨(8)分别悬挂于漂浮式甲板(2)的下表面,用于为漂浮式甲板(2)提供动力,各台电控螺旋桨(8)的电机分别经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与控制模块(3)相连接,电源(5)依次经控制模块(3)、第一同步驱动电路(6)后分别为各台电控螺旋桨(8)的电机进行供电;两套电控下潜装置结构彼此相同,各电控下潜装置分别均包括套管(9)、螺杆(10)、转动驱动电机(11)、驱动齿轮(12);各电控下潜装置中,套管(9)的内径与螺杆(10)的外径相适应,套管(9)两端敞开、且相互贯通,套管(9)的侧面设置贯穿其内外空间的通孔窗口,通孔窗口上沿平行于套管(9)中心线方向的长与驱动齿轮(12)两端之间的间距相适应;转动驱动电机(11)的驱动杆端部与驱动齿轮(12)相固定连接,驱动齿轮(12)在转动驱动电机(11)的驱动下转动;螺杆(10)上的齿纹与驱动齿轮(12)上的齿纹相对应;螺杆(10)活动穿过套管(9)的两端,转动驱动电机(11)固定设置于套管(9)的侧面,转动驱动电机(11)上驱动杆所在直线与套管(9)中心线相平行,且驱动齿轮(12)位于套管(9)侧面的通孔窗口中,以及驱动齿轮(12)的齿纹与螺杆(10)上的齿纹相接触咬合,螺杆(10)随转动驱动电机(11)对驱动齿轮(12)的驱动、在套管(9)中沿套管(9)中心线所在直线来回移动;漂浮式甲板(2)上分别设置两个贯穿其上下表面的通孔,两通孔之间的间距与渔网本体(1)开口边缘的其中一边的宽度相适应,且该两通孔的内径与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套管(9)的外径相适应,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套管(9)分别竖直固定设置于漂浮式甲板(2)上表面,并分别对接于漂浮式甲板(2)上两通孔的位置,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10)竖直穿过漂浮式甲板(2)上对应通孔;两套电控下潜装置中的螺杆(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紅霞徐跑强俊何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