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控制电路和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240229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7 04: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机控制电路和控制系统,涉及控制技术领域。其中,电机控制电路包括:输入端分别与交流电源连接的第一整流子单元和第二整流子单元;输出端分别与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绕组和励磁绕组连接的第一逆变子单元和第二逆变子单元;电源端分别与第二整流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驱动子单元和第二驱动子单元;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驱动子单元的输入端和第二驱动子单元的输入端连接,以控制第一逆变子单元和第二逆变子单元分别向控制绕组和励磁绕组输出两组幅值相同、频率相同、相位差为90°的交流正弦电压。通过上述设置,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对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效果差的问题。 1

Motor control circuit and control system

The motor control circuit and the control system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relate to the control technology field. Among them, the motor control circuit consists of the first commutator unit and second commutator unit connected to the AC power supply respectively, the output terminal is respectively the first reverse sub unit and the second inverse sub unit connected to the control winding and the excitation winding of the AC servo motor, respectively, and the output end of the power supply and the second commutator unit respectively. The first driver unit and the second driving unit are connected; the control unit is connected to the input end of the first driving subunit and the input of the second driving subunit respectively, to control the first reverse subunit and the second reverse subunit to output two sets of amplitude phase to the control windings and the excitation windings, respectively. AC sinusoidal voltage with the same frequency and the phase difference of 90 degrees. Through the above setting, the problem of poor control effect on the AC servo motor in the prior art can be improved. O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控制电路和控制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控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和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该技术的设备也越来越多。其中,交流伺服电机作为一种生活和工业生产等多领域常用的动力输出设备,其性能被广泛的关注。经专利技术人研究发现,现有的对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技术中存在着控制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和控制系统,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对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效果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包括:整流单元,包括输入端分别与交流电源连接的第一整流子单元和第二整流子单元;逆变单元,包括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整流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逆变子单元和第二逆变子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的输出端与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绕组连接,所述第二逆变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交流伺服电机的励磁绕组连接;驱动单元,包括电源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整流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驱动子单元和第二驱动子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逆变子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子单元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驱动子单元的输入端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和所述第二逆变子单元分别向所述控制绕组和所述励磁绕组输出两组幅值相同、频率相同、相位差为90°的交流正弦电压。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电机控制电路中,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包括:控制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场效应管;控制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二场效应管,该第二场效应管的高电位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低电位端连接后作为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绕组的第一端连接、低电位端与接地;控制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三场效应管,该第三场效应管的高电位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高电位端连接后作为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整流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控制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的第四场效应管,该第四场效应管的高电位端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低电位端连接后作为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绕组的第二端连接、低电位端接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电机控制电路中,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还包括:第一放电电阻,该第一放电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控制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低电位端连接;第二放电电阻,该第二放电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控制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低电位端连接;第三放电电阻,该第三放电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控制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低电位端连接;第四放电电阻,该第四放电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控制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低电位端连接。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电机控制电路中,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还包括:第一二极管,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高电位端连接;第二二极管,该第二二极管为稳压二极管,且阴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一三极管,该第一三极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高电位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控制端连接;第二三极管,该第二三极管的高电位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低电位端连接、低电位端接地;第一分压电阻,该第一分压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控制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控制端连接;第二分压电阻,该第二分压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控制端连接、另一端接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电机控制电路中,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还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三分压电阻、第四分压电阻、第五分压电阻、第六分压电阻、第三三极管和稳压电容,其中,所述第四二极管为稳压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高电位端连接、阴极与所述第三分压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分压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分压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分压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分压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分压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控制端连接于所述第三分压电阻和所述第四分压电阻之间、高电位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低电位端通过所述第六分压电阻接地,所述第四二极管的阴极连接于所述第四分压电阻和所述第五分压电阻之间、阳极接地,所述稳压电容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分压电阻和所述第五分压电阻之间、另一端接地。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电机控制电路中,所述第一驱动子单元包括四组驱动模块,且电源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整流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输入端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的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以及第四场效应管的控制端连接,以根据所述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分别控制对应的第一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以及第四场效应管。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电机控制电路中,任意一组驱动模块包括:第五场效应管,该第五场效应管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一个输出端连接、低电位端接地;第六场效应管,该第六场效应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高电位端连接、高电位端接地;第七场效应管,该第七场效应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高电位端连接、高电位端作为该驱动模块的电源端与所述第二整流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低电位端与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低电位端连接后作为该驱动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或第四场效应管的控制端连接;上拉电阻,该上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七场效应管的高电位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高电位端连接;其中,所述第六场效应管和所述第七场效应管的极性相。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电机控制电路中,所述逆变单元、驱动单元以及控制单元集成于同一电路板。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较佳的选择中,在上述电机控制电路中,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的多个输出端分别与各驱动模块的输入端连接,以向个驱动模块输出控制信号;电感,该电感的一端与所述处理器的接地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和第四场效应管的低电位端连接后接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控制系统,包括交流电源、交流伺服电机以及电机控制电路,其中,所述电机控制电路包括:整流单元,包括输入端分别与所述交流电源连接的第一整流子单元和第二整流子单元;逆变单元,包括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整流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逆变子单元和第二逆变子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绕组连接,所述第二逆变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交流伺服电机的励磁绕组连接;驱动单元,包括电源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整流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驱动子单元和第二驱动子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逆变子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子单元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驱动子单元的输入端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和所述第二逆变子单元分别向所述控制绕组和所述励磁绕组输出两组幅值相同、频率相同、相位差为90°的交流正弦电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机控制电路和控制系统,通过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机控制电路和控制系统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单元,包括输入端分别与交流电源连接的第一整流子单元和第二整流子单元;逆变单元,包括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整流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逆变子单元和第二逆变子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的输出端与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绕组连接,所述第二逆变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交流伺服电机的励磁绕组连接;驱动单元,包括电源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整流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驱动子单元和第二驱动子单元,其中,所述第一驱动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子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逆变子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子单元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驱动子单元的输入端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和所述第二逆变子单元分别向所述控制绕组和所述励磁绕组输出两组幅值相同、频率相同、相位差为90°的交流正弦电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包括:控制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场效应管;控制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二场效应管,该第二场效应管的高电位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低电位端连接后作为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绕组的第一端连接、低电位端与接地;控制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三场效应管,该第三场效应管的高电位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高电位端连接后作为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整流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控制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子单元的输出端连接的第四场效应管,该第四场效应管的高电位端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低电位端连接后作为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控制绕组的第二端连接、低电位端接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还包括:第一放电电阻,该第一放电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控制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低电位端连接;第二放电电阻,该第二放电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控制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低电位端连接;第三放电电阻,该第三放电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控制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低电位端连接;第四放电电阻,该第四放电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控制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低电位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还包括:第一二极管,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高电位端连接;第二二极管,该第二二极管为稳压二极管,且阴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第一三极管,该第一三极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高电位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控制端连接;第二三极管,该第二三极管的高电位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的低电位端连接、低电位端接地;第一分压电阻,该第一分压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控制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控制端连接;第二分压电阻,该第二分压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控制端连接、另一端接地。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逆变子单元还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三分压电阻、第四分压电阻、第五分压电阻、第六分压电阻、第三三极管和稳压电容,其中,所述第四二极管为稳压二极管;所述第三二极管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万忠周洪付立华吕玲玲周铜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