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17730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19:23
减震装置的中间元件具有至少在输入元件与输出元件之间不传递扭矩时支撑第三弹性体的两端部的弹性体支撑部,输入元件以及输出元件中的一个元件具有至少在输入元件与输出元件之间不传递扭矩时与第三弹性体的端部不抵接的弹性体抵接部,在输入元件与输出元件之间不传递扭矩时,随着输入元件以及输出元件中的一个元件与中间元件的相对扭转角增加,弹性体抵接部与第三弹性体的一侧端部抵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减震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包括输入元件、中间元件、输出元件、在输入元件与中间元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一弹性体以及在中间元件与输出元件之间传递扭矩的第二弹性体的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此种减震装置已知具有如下装置,该减震装置包括:具有从内周延伸的多个弹簧按压件的作为输入元件的中央盘、夹入该中央盘的作为输出元件的两个片、在中央盘的相邻的弹簧按压件之间各配置2个的多个减震弹簧(第一弹性体以及第二弹性体)、具有分别安装于成对的两个减震弹簧之间的多个隔板的环状的中间构件,使成对的两个减震弹簧串联作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减震装置还包括嵌入在中央盘的外周部所形成的长孔中的辅助减震弹簧,在两个片上分别形成有容纳辅助减震弹簧的侧部的圆弧状的容纳空间(窗)。片的容纳空间具有比辅助减震弹簧长的周长,在中央盘旋转而减震弹簧压缩变形时,辅助减震弹簧沿容纳空间移动。并且,在减震弹簧的压缩变形量超过恒定量时,辅助减震弹簧与形成于容纳空间的两侧的接受面中的一个抵接。由此,在辅助减震弹簧与形成于容纳空间的两侧的接受面中的一个抵接时,该辅助减震弹簧和减震弹簧并联作用来吸收传递至中央盘的大的冲击扭矩以及扭矩变动。另外,在因辅助减震弹簧的压缩变形也不能被吸收的大的冲击扭矩传递至中央盘时,被两个片支撑的限制件与形成于中央盘的限制件接受面抵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353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上述以往的减震装置中,片的容纳空间的周长根据串联作用的减震弹簧的压缩变形量达到上述恒定量为止的中央盘(输入元件)相对于两个片(输出元件)的扭转角来确定。因此,为了在传递至中央盘的扭矩变得更大的阶段使辅助减震弹簧和减震弹簧并联作用,需要使容纳空间的周长(开口长度)变大,以使辅助减震弹簧在此时与接受面不抵接。另一方面,形成于片的容纳空间的周长受到该片的尺寸、应确保的片的强度的限制。因此,在上述以往的减震装置中,若为了能够吸收更大的冲击扭矩以及扭矩变动而想使辅助减震弹簧和减震弹簧并联作用,则可能不得不使中央盘(输入元件)相对于两个片(输出元件)的最大扭转角变小。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既能够吸收更大的扭矩变动,又能够使输入元件相对于输出元件的最大扭转角变大,从而能够使减震装置低刚性化。本专利技术的减震装置包括:输入元件;中间元件;输出元件;第一弹性体,配置于所述输入元件与所述中间元件之间;第二弹性体,配置于所述中间元件与所述输出元件之间,与所述第一弹性体串联作用;以及第三弹性体,能够与所述第一弹性体以及所述第二弹性体中的至少任一个并联作用,所述减震装置具有:弹性体支撑部,设置于所述中间元件,至少在所述输入元件与所述输出元件之间不传递扭矩时,支撑所述第三弹性体的两端部;以及弹性体抵接部,设置于所述输入元件以及所述输出元件中的一个元件上,至少在所述输入元件与所述输出元件之间不传递扭矩时,该弹性体抵接部与所述第三弹性体的端部不抵接,在所述输入元件与所述输出元件之间传递扭矩时,随着所述输入元件以及所述输出元件中的所述一个元件与所述中间元件之间的相对扭转角增加,该弹性体抵接部与所述第三弹性体的一侧端部抵接。在该减震装置中,在输入元件以及输出元件中的一个元件的弹性体抵接部与第三弹性体的端部抵接时,该第三弹性体与第一弹性体以及第二弹性体中的至少任一个并联作用,因此,通过第一弹性体以及第二弹性体中的至少任一个和第三弹性体,能够吸收传递至输入元件的大的扭矩变动。另外,通过将上述弹性体支撑部设置于中间元件,至少在输入元件与输出元件之间不传递扭矩时的上述弹性体抵接部与第三弹性体的一侧端部之间的间隔,根据输入元件以及输出元件中的一个元件与中间元件的相对扭转角来确定。由此,在该减震装置中,与上述弹性体支撑部设置于输入元件以及输出元件中的一个元件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在输入元件与输出元件之间不传递扭矩时的弹性体抵接部与第三弹性体的一侧端部之间的间隔。因此,无需为了使第三弹性体与第一弹性体以及第二弹性体中的至少任一个并联作用,使输入元件与输出元件的相对扭转角变小,因此,能够使输入元件相对于输出元件的最大扭转角变大,从而能够使减震装置低刚性化。其结果,既能够吸收更大的扭矩变动,又能够使输入元件相对于输出元件的最大扭转角变大,从而能够使减震装置低刚性化。附图说明图1是包括本专利技术的减震装置的起步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表示图1的起步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减震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减震装置的动作的概略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接着,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图1是表示包括本专利技术的减震装置10的起步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表示起步装置1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这些附图所示的起步装置1是装载于具有作为驱动装置的发动机(内燃机)的车辆的装置,除了减震装置10以外,还包括:作为输入构件的前盖(省略图示),与发动机的曲轴连接而来自该发动机的扭矩传递至该前盖;泵轮(输入侧流体传动元件)4,固定于前盖3;涡轮(输出侧流体传动元件)5,能够与泵轮4同轴旋转;作为输出构件的减震器毂7,与减震装置10连接,并且固定于自动变速器(AT)或无级变速器(CVT)即变速器的输入轴IS;以及锁止离合器8等。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轴向”除有特别的明确记载,基本是表示起步装置1、减震装置10的中心轴(轴心)的延伸方向。另外,“径向”除有特别的明确记载,基本是表示起步装置1、减震装置10、该减震装置10等旋转元件的径向,即从起步装置1、减震装置10的中心轴向与该中心轴正交的方向(半径方向)延伸的直线的延伸方向。而且,“周向”除有特别明确的记载,基本是表示起步装置1、减震装置10、该减震装置10等旋转元件的周向,即沿该旋转元件的旋转方向的方向。泵轮4具有以密封状态固定于前盖3的未图示的泵壳和配设于泵壳的内表面的多个泵叶片(省略图示)。如图2所示,涡轮5具有涡轮壳50和配设于涡轮壳50的内表面的多个涡轮叶片51。涡轮壳50的内周部经由多个铆钉固定于减震器毂7。泵轮4和涡轮5彼此相对,在两者之间同轴地配置有对从涡轮5向泵轮4的工作油(工作流体)的液流进行整流的导轮6(参照图1)。导轮6具有多个导轮叶片,导轮6的旋转方向被单向离合器60设定为一个方向。这些泵轮4、涡轮5以及导轮6形成使工作油循环的环路(环状流路),作为具有扭矩放大功能的液力变矩器(流体传动装置)发挥作用。但是,在起步装置1中,可以省略导轮6、单向离合器60,使泵轮4以及涡轮5作为液力耦合器发挥作用。锁止离合器8构成为油压式多板离合器,执行经由减震装置10将前盖3和减震器毂7连结的锁止并且能够解除该锁止。锁止离合器8包括被固定于前盖3的中心件支撑为能够在轴向自由移动的锁止活塞80、离合器鼓81、以与锁止活塞80相对的方式固定于前盖3的侧壁部的内表面的环状的离合器毂82、与形成于离合器鼓81的内周的花键嵌合的多个第一摩擦接合片(两面具有摩擦材料的摩擦板)83以及与形成于离合器毂82的外周的花键嵌合的多个第二摩擦接合片(分离片)84。而且,锁止离合器8包括:环状的凸缘构件(油室划分形成构件),以将锁止活塞80作为基准位于前盖3的相反一侧的方式,即以与锁止活塞80相比位于减震装置10以及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减震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震装置,包括:输入元件;中间元件;输出元件;第一弹性体,配置于所述输入元件与所述中间元件之间;第二弹性体,配置于所述中间元件与所述输出元件之间,与所述第一弹性体串联作用;以及第三弹性体,能够与所述第一弹性体以及所述第二弹性体中的至少任一个并联作用,所述减震装置具有:弹性体支撑部,设置于所述中间元件,至少在所述输入元件与所述输出元件之间不传递扭矩时,支撑所述第三弹性体的两端部;以及弹性体抵接部,设置于所述输入元件以及所述输出元件中的一个元件上,至少在所述输入元件与所述输出元件之间不传递扭矩时,该弹性体抵接部与所述第三弹性体的端部不抵接,在所述输入元件与所述输出元件之间传递扭矩时,随着所述输入元件以及所述输出元件中的所述一个元件与所述中间元件之间的相对扭转角增加,该弹性体抵接部与所述第三弹性体的一侧端部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9.30 JP 2015-1928581.一种减震装置,包括:输入元件;中间元件;输出元件;第一弹性体,配置于所述输入元件与所述中间元件之间;第二弹性体,配置于所述中间元件与所述输出元件之间,与所述第一弹性体串联作用;以及第三弹性体,能够与所述第一弹性体以及所述第二弹性体中的至少任一个并联作用,所述减震装置具有:弹性体支撑部,设置于所述中间元件,至少在所述输入元件与所述输出元件之间不传递扭矩时,支撑所述第三弹性体的两端部;以及弹性体抵接部,设置于所述输入元件以及所述输出元件中的一个元件上,至少在所述输入元件与所述输出元件之间不传递扭矩时,该弹性体抵接部与所述第三弹性体的端部不抵接,在所述输入元件与所述输出元件之间传递扭矩时,随着所述输入元件以及所述输出元件中的所述一个元件与所述中间元件之间的相对扭转角增加,该弹性体抵接部与所述第三弹性体的一侧端部抵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装置,其中,该减震装置还具有:输入侧限制件,限制所述输入元件与所述中间元件的相对旋转;以及输出侧限制件,限制所述中间元件与所述输出元件的相对旋转,在向所述输入元件输入的输入扭矩变为第一值时,所述输出侧限制件限制所述中间元件与所述输出元件的相对旋转,在所述输入扭矩变为比所述第一值大的第二值时,所述输入侧限制件限制所述输入元件与所述中间元件的相对旋转,所述弹性体抵接部设置于所述输入元件,在所述输入扭矩变为所述第一值以上时,所述弹性体抵接部与所述第三弹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一能中寉诚藁科秀平田中克典平本知之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爱信艾达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