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圈的制造方法和垫圈技术

技术编号:1817265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16:07
提供能够提高材料利用率的垫圈的制造方法。该垫圈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的工序:准备工序,准备长条部件(N1),该长条部件(N1)具有上侧峰部(20)和下侧峰部(40)以及与该上侧峰部(20)和下侧峰部(40)在左右方向上连续的上侧谷部(30)和下侧谷部(50),其中,该上侧峰部(20)和下侧峰部(40)形成在上侧面或下侧面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在该上侧谷部(30)和下侧谷部(50)形成有凸部(33、53);以及变形工序,使长条部件(N1)以从前方向观察时上侧面和下侧面呈圆弧状的方式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垫圈的制造方法和垫圈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承受载荷的垫圈的制造方法和垫圈的技术。
技术介绍
以往,用于承受载荷的垫圈是通过利用成型用模具对形成为大致板状的成型材料进行冲裁而成型的。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将成型材料冲裁成圆环状,所以浪费了大部分成型材料。并且,即使在例如将成型材料冲裁成半圆状而使两个半圆状的部件彼此接合的情况下,仍然会浪费大部分成型材料,很难说能够充分提高材料利用率(参照图9所示的废料S901)。如以上那样,在以往技术中,材料利用率较差这点是不利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8245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那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提高材料利用率的垫圈的制造方法和垫圈。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如以上所述,接着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的工序:准备工序,准备长条部件,该长条部件具有峰部和与该峰部在长边方向上连续的谷部,其中,所述峰部形成在短边方向的一侧面或另一侧面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在该谷部形成有凸部;以及变形工序,使所述长条部件以如下方式变形:在从与所述短边方向和所述长边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观察时,所述一侧面和所述另一侧面呈圆弧状。在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准备工序中准备的所述长条部件的所述凸部形成在所述谷部的底部。在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中,在从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在所述准备工序中准备的所述长条部件的所述谷部的与所述凸部在所述长边方向上相邻的部分形成为弧状。在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中,在从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在所述准备工序中准备的所述长条部件的所述凸部的末端部形成为弧状。在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准备工序中准备的所述长条部件的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在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中,在从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在所述准备工序中准备的所述长条部件的所述凹部的末端部形成为弧状。在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准备工序中准备的所述长条部件的所述一侧面或所述另一侧面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从所述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一直到另一端部交替地连续形成有多个所述峰部和多个所述谷部。在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变形工序中,使所述长条部件以所述峰部和所述谷部至少配置于外周侧的方式变形。在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中,关于在所述准备工序中准备的所述长条部件的所述一侧面和所述另一侧面形成为,从所述一侧面到所述另一侧面的沿所述短边方向的距离从所述长边方向的一端部一直到另一端部是恒定的。在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准备工序中准备的所述长条部件由双金属件构成,该双金属件由不同的多种金属材料构成。本专利技术的垫圈具有:峰部,其形成在外周面或内周面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面上;以及谷部,其与该峰部在周向上连续,并且在该谷部形成有凸部。专利技术效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效果,起到如下所示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能够提高材料利用率。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散应力。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能够使应力均衡地分散到与凸部在所述长边方向上相邻的部分。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能够使应力均衡地分散到凸部的末端部。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能够使应力分散到峰部的凹部。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能够使应力均衡地分散到凹部的末端部。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滑动面积的减少,并能够使应力分散到多个谷部。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能够提高润滑性。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能够以较窄的上下方向幅度覆盖更宽的幅度。本专利技术的垫圈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金属材料剥离。本专利技术的垫圈能够提高材料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垫圈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示出对板状部件进行冲裁的情形的图。图3是示出所准备的长条部件的立体图。图4的(a)是示出所准备的长条部件的主视图。(b)是所准备的长条部件的放大主视图。图5的(a)是示出长条部件变形的情形的图。(b)是示出变形后的长条部件的图。图6是示出制造出的垫圈的主视图。图7的(a)是示出第一变形例的长条部件变形的情形的图。(b)是示出变形后的长条部件的图。图8的(a)是示出第二变形例的长条部件的放大主视图。(b)是示出第三变形例的长条部件的放大主视图。(c)是示出第四变形例的长条部件的放大主视图。图9是示出作为冲裁后的成型材料的废料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图中的箭头U、箭头D、箭头F、箭头B、箭头L以及箭头R所示的方向分别定义为上方向、下方向、前方向、后方向、左方向和右方向来进行说明。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垫圈10的制造方法和垫圈10进行说明。图6所示的垫圈10是用于适当承受载荷的部件。垫圈10在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半圆状(圆弧状)。本实施方式的垫圈10由在前侧面和后侧面粘合不同的金属材料而成的双金属件(将两种金属材料粘合而成的双金属件)构成。垫圈10的制造方法是制造这样的垫圈10的制造方法。如图1所示,首先,在垫圈10的制造方法中,进行准备工序(步骤S10)。准备工序是对图2所示的板状部件N实施加工以准备长条部件N1的工序。如图2所示,板状部件N是将其板面朝向前后方向配置并且将其长边方向朝向左右方向配置的部件。板状部件N由所述双金属件构成。在准备工序中,对板状部件N实施落料加工,该落料加工是指借助规定的模具对板面进行冲裁的加工。由此,板状部件N被分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七个)长条部件N1和两个(上下)废料S1。如图3和图4所示,在准备工序中准备的长条部件N1将其长边方向朝向左右方向配置。并且,长条部件N1将其短边方向朝向上下方向配置。长条部件N1具有上侧峰部20、上侧谷部30、下侧峰部40以及下侧谷部50。上侧峰部20是在长条部件N1的上侧面上形成为向上方向(短边方向)突出的部分。上侧峰部20在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其左部和右部比左右中途部突出的大致M字状。上侧峰部20从长条部件N1的前端部一直形成到后端部(从前侧面一直形成到后侧面)。上侧峰部20隔着后述的上侧谷部30在左右方向上形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多个上侧峰部20分别具有第一峰部21、第二峰部22以及凹部23。另外,多个上侧峰部20全部构成为相同。因此,以下,以在图4的(b)中放大示出的第一峰部21、第二峰部22及凹部23为例来进行说明。第一峰部21形成在上侧峰部20的左部。第一峰部21在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向上凸起的大致弧状。第二峰部22形成在上侧峰部20的右部。第二峰部22形成为隔着后述的凹部23而与第一峰部21呈左右对称。凹部23是在上侧峰部20中形成为向下方向(短边方向)凹陷的部分。凹部23的末端部(下端部)在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大致弧状。凹部23形成为使图4的(b)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上侧峰部20的顶部T20凹陷而成的形状。另外,在图4的(b)中用双点划线示出的顶部T20假设表示未形成凹部23的情况下的上侧峰部20的顶部。凹部23形成在上侧峰部20的左右中央部,配置在第一峰部21与第二峰部22之间。凹部23的上下方向幅度(深度)被适当设定为其末端部配置在比后述的上侧谷部30高的位置(上方)。上侧谷部30是在长条部件N1的上侧面上形成为向下方向(短边方向)凹陷的部分。上侧谷部30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垫圈的制造方法和垫圈

【技术保护点】
一种垫圈的制造方法,该垫圈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的工序:准备工序,准备长条部件,该长条部件具有峰部和与该峰部在长边方向上连续的谷部,其中,所述峰部形成在短边方向的一侧面或另一侧面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在该谷部形成有凸部;以及变形工序,使所述长条部件以如下方式变形:在从与所述短边方向和所述长边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观察时,所述一侧面和所述另一侧面呈圆弧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0.22 JP 2015-2084011.一种垫圈的制造方法,该垫圈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的工序:准备工序,准备长条部件,该长条部件具有峰部和与该峰部在长边方向上连续的谷部,其中,所述峰部形成在短边方向的一侧面或另一侧面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在该谷部形成有凸部;以及变形工序,使所述长条部件以如下方式变形:在从与所述短边方向和所述长边方向垂直的一个方向观察时,所述一侧面和所述另一侧面呈圆弧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垫圈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准备工序中准备的所述长条部件的所述凸部形成在所述谷部的底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垫圈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从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在所述准备工序中准备的所述长条部件的所述谷部的与所述凸部在所述长边方向上相邻的部分形成为弧状。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垫圈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从所述一个方向观察时,在所述准备工序中准备的所述长条部件的所述凸部的末端部形成为弧状。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垫圈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准备工序中准备的所述长条部件的所述峰部形成有凹部。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落合洋一
申请(专利权)人:大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