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14227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7: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冷板,包括平板主体,以及遍布所述平板主体的液冷管道,所述液冷管道在所述平板主体内在横向上的一端沿纵向来回曲折延伸至横向上的另一端,所述平板主体在所述液冷管道的延伸路径之外的区域形成多个长条形的安全区,每个安全区中包括至少一个减重区,所述减重区的厚度小于所述平板主体的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板
本技术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液冷板。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重,纯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能源代步工具,完全满足了使用者对于出行便捷及无污染方面的要求。由于纯电动汽车采用动力电池作为动力来源,因此其动力电池的一些特性如:有效容量、充放电效率、重量等,对纯电动汽车的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中,动力电池的有效容量、充放电效率及寿命受温度影响较大,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在35℃以下,放电效率可以达到80%,在45℃以上,放电效率可以降到50%以下,因此在电池工作环境温度过高时进行冷却处理、在电池工作环境温度过低时进行加热处理,对纯电动汽车是至关重要的。另外,电池的重量也会对整车的启动、加速、爬坡、惯性、能耗等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常用的温控系统有风冷系统及液冷系统。由于风冷系统主要是强制冷风流经电池表面进行换热冷却。这种方案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特别是高温天气下,需要从乘员舱引入冷风,换热效率较低;因入口温度较难控制,故电池温度也比较难控制。而纯电动汽车的电池温度控制是极其重要的,因此,纯电动汽车主要采用液冷系统如液冷板对动力电池进行冷却处理,传统的液冷板进水口与出水口分别位于液冷板的两侧,导致冷液温度会随着管道不断增加,导致动力电池工作温度不均匀,使得不同的电池工作效率及寿命存在较大差异,对维持动力系统的寿命及能量均衡造成了阻碍。相比于风冷系统,液冷板由于液冷管道的存在,使得液冷板对于厚度有一定的要求,又由其导热作用导致其材料选材限制在金属材料,而常用的金属材料密度较大,导致其重量不可忽略,从而增加了电池包的整体重量,对于整车性能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技术内容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的液冷板。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冷板。所述液冷板包括平板主体,以及遍布所述平板主体的液冷管道,所述液冷管道在所述平板主体内在横向上的一端沿纵向来回曲折延伸至横向上的另一端,所述平板主体在所述液冷管道的延伸路径之外的区域形成多个长条形的安全区,每个安全区中包括至少一个减重区,所述减重区的厚度小于所述平板主体的厚度。更进一步地,所述减重区包括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深度小于所述平板主体的厚度。更进一步地,所述所述液冷管道在所述平板主体内毗邻所述平板主体的第一表面,所述凹陷部开设在所述平板主体的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上。更进一步地,所述安全区包括两个长圆形的减重区,以及介于所述两个长圆形的减重区之间的X形减重区,所述X形减重区的拐角处具有圆角设计。更进一步地,所述液冷管道在纵向上延伸进入所述平板主体的液冷进口段和在纵向上延伸流出所述平板主体的液冷出口段毗邻地排列于所述平板主体的横向上的一端。本技术通过对液冷管道的延伸路径的巧妙设计,使得温度高的液冷管道内的液体得以与温度低的液冷管道内的液体互相进行热交换,最终达到温度一致不再进行热交换,解决了液体沿着液冷管道温度不断递增的问题。本技术通过在安全区内设置减重区,达到了减轻液冷板平板主体的重量的目的。本技术通过对安全区内减重区的数量及形状上的设计,达到在保证液冷板平板主体的强度和刚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减轻液冷板平板主体的重量。附图说明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之后,更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平板主体其中一面的液冷管道排布;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平板主体其中一面的减重区形状及排布;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平板主体的等轴侧视图。为清楚起见,以下给出附图标记的简要说明:1液冷进口;2液冷出口;110平板主体;120液冷管道;A第一走向;B第二走向;C第三走向;D第四走向;S1、S2安全区;安全区2;J长圆形凹陷部;KX形凹陷部;M波浪形凹陷部;N安全区S2的长圆形凹陷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注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描述的诸方面仅是示例性的,而不应被理解为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进行任何限制。传统的液冷板由于液冷管道走向一侧进一侧出,因此在液体的流动方向上,温度会呈现递增的状态,如液冷管道的出口温度大大高于液冷管道的进口温度,从而造成不同位置的动力电池的冷却或加热效果差异较大。而通过将液冷管道进行巧妙的走向设计,让其不单与动力电池进行热能均衡,同时液冷管道内温度最高的位置尽可能的接近液冷管道内温度最低的位置,液冷管道内温度次高的位置尽可能的接近液冷管道内温度次低的位置,依此类推,液冷管道内温度最高的位置与温度最低的位置,液冷管道内温度次高的位置与温度次低的位置等由于位置接近,当其温度存在一定温差时,则会通过液冷板的平板主体及周边空气进行导热,相互进行温度均衡,经过一段时间的均衡后,趋于该临近的两个液冷管道内温度的均值,以达到液冷管道内部温度的均衡。因此,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调节液冷管道内部液体温度的液冷板,所述液冷板包括平板主体,以及遍布所述平板主体的液冷管道。所述平板主体可采用传热性能好的金属材质如铝、铁、铜等。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液冷板的平板主体110为铝板,规定由横向第一端沿纵向至横向第二端为第一走向A,由纵向第一端沿横向至纵向第二端为第二走向B,由横向第二端沿纵向至横向第一端为第三走向C,由纵向第二端沿横向至纵向第一端为第四走向D,所述第一至第四走向即为液冷管道120内部液体的流动方向,所述第一端、第二端表示其在某一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并不表示其绝对位置,并不表示该流向上的液冷管道的具体长度;横向布置的液冷管道及纵向布置的液冷管道的多少及长度与所需液冷管道120的总长度及液冷板的大小有关,图1仅为简单示意,并不限制实际横向液冷管道与纵向液冷管道的多少及长度。如图1所示的液冷管道120走向为:液冷进口1→第一走向A→第二走向B→第三走向C→第四走向D→第三走向C→第二走向B→第三走向C→第四走向D→第三走向C→第二走向B→第一走向A→第四走向D→液冷出口2。第一走向A与第三走向C的液冷管道在纵向上相互平行,位置相邻的第一走向A与第三走向C的液冷管道的横向间隔为第一距离;第二走向B与第四走向B的液冷管道在横向上相互平行,位置相邻的第二走向B与第四走向D的液冷管道的纵向间隔为第二距离(其中,第一次沿第二走向B布置的液冷管道与最后一次沿第四走向D布置的液冷管道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其中,在保证液冷管道强度的情况下,该第一距离尽可能小以达到最好的均温效果;该第二距离考量到动力系统所需的调温效果,由该液冷管道的总长度及液冷板的大小决定。由于上述冷液管道的巧妙设置,将液冷管道内温度较高的液体得以与其邻近管道内温度较低的液体通过传热互相均衡温度,使得动力系统不同位置的液体温度相近,冷却效果也相应的一致。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不同走向的液冷管道的转角处为弧形管道,所述弧形管道设计为1/4圆,所述弧形管道内任一位置的直径等于其他走向的液冷管道的直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四个不同走向的液冷管道可构成一安全区S1,该安全区S1的厚度即为所述平板主体110的厚度,相对地,布置了液冷管道120的位置厚度小于平板主体的厚度。在每一安全区内可设置至少一减重区,所述减重区的厚度小于所述平板主体的厚度,以减轻液冷板的重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液冷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包括平板主体,以及遍布所述平板主体的液冷管道,所述液冷管道在所述平板主体内在横向上的一端沿纵向来回曲折延伸至横向上的另一端,所述平板主体在所述液冷管道的延伸路径之外的区域形成多个长条形的安全区,每个安全区中包括至少一个减重区,所述减重区的厚度小于所述平板主体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包括平板主体,以及遍布所述平板主体的液冷管道,所述液冷管道在所述平板主体内在横向上的一端沿纵向来回曲折延伸至横向上的另一端,所述平板主体在所述液冷管道的延伸路径之外的区域形成多个长条形的安全区,每个安全区中包括至少一个减重区,所述减重区的厚度小于所述平板主体的厚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重区包括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深度小于所述平板主体的厚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宇黎林鲁连军于永涛黄慎沈希龙徐长重孔志杰韩利伟
申请(专利权)人:威马智慧出行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