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架过渡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06868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4: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管架过渡段,包括:底板、主筒体、外环板以及多个传力件;主筒体的第一端与底板连接;外环板套设于主筒体的第二端外壁;多个传力件与主筒体以及外环板连接且沿主筒体的外周间隔设置,且传力件的数量和位置与导管架柱匹配;所述传力件包括面板和腹板,面板的第一端与外环板连接,面板的第二端与导管架柱的顶面配合;腹板固定连接于面板与主筒体的外壁之间,且腹板的一端与导管架柱的侧面配合。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降低传力构件所需的布置高度,结构布置更为紧凑,适用于不同容量的风机,不受风机塔筒尺寸的影响;并且面板和腹板的均与导管架柱配合,共同将风机载荷向导管架柱传递,保证了导管架过渡段的刚度和强度,传力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管架过渡段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导管架过渡段。
技术介绍
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绿色能源,开发效率高,经济性好,具有大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前景,世界各国正在大力建设风电场,风力发电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海上风机基础不仅承受上部高耸的风机带来的荷载,并且将抵抗波浪荷载、风荷载、水流荷载、船舶撞击荷载等多个荷载的共同作用,其所受水平力和倾覆力矩较大,且风机正常运行对基础不均匀沉降和法兰面倾角都有比较高的控制要求。海上风机基础选型应综合考虑水深、海床地质条件、离岸距离、海洋环境条件和施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对于海上风电场中的桩基础,主要包括单桩基础和多桩基础,单桩一般造价相对较低,是目前主要的应用型式,而多桩基础具有更好的刚度和安全性,对地质和水深的适应性较广。导管架多桩基础采用三根或三根以上的钢管桩打入海底,导管架与钢管桩之间通过灌浆连接形成整体。导管架上部为过渡段,顶部通过法兰与塔筒连接。导管架基础具有很好的刚度和承载能力,利于采用大容量风电机组。导管架过渡段是连接导管架腿柱和风机塔筒的重要传力结构,对极限强度和疲劳性能要求都较高。现有工程中应用的斜撑管式过渡段在节点冲切强度和疲劳加强设计中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且斜撑布置所需的高度和平面位置较大,在平台高程较高、风机叶尖较低时难以满足布置要求。斜撑管式过渡段在海上风机单机容量不断增大、塔筒底端直径和盘面直径增加的条件下,局限性尤为凸显,难以满足大容量风机过渡段的高度和平面布置要求,且加工制造难度较高,有必要提出一种结构紧凑、强度刚度较大的导管架过渡段以满足大水深、大风机的布置和传力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专利技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导管架过渡段节点冲切强度和疲劳设计具有较大局限性,从而使得导管架过渡段的强度和刚度不足,传力不均匀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强度刚度较大、传力均匀的导管架过渡段。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导管架过渡段,用于与导管架柱配合,包括:底板、主筒体、外环板以及多个传力件;所述主筒体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外环板套设于所述主筒体的第二端外壁,所述主筒体的第二端为与所述主筒体的第一端相对的一端;多个所述传力件与主筒体以及外环板连接且多个传力件沿主筒体的外周间隔设置,且所述传力件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导管架柱匹配;所述传力件包括面板和腹板,所述面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外环板连接,且所述面板与外环板呈夹角设置,所述面板的第二端与导管架柱的顶面配合,所述面板的第一端与面板的第二端为相对的两端;所述腹板固定连接于所述面板与所述主筒体的外壁之间,且所述腹板的一端与导管架柱的侧面配合;所述主筒体、外环板、传力件均位于所述底板的第一侧。多个导管架柱位于所述底板的第二侧并穿过所述底板延伸至底板的第一侧与相应的传力件对接,所述底板的第二侧为与所述底板的第一侧相对的一侧,且所述主筒体位于各导管架柱的对称中心,从而使得沿主筒体外周间隔设置的传力件能够与所述导管架柱对接。本技术方案的主筒体的第二端设有用于连接风机塔筒的塔筒法兰,导管架过渡段依靠传力件的面板和腹板,将风机塔筒传递来的巨大弯矩转换为轴力,施加到导管架柱。面板和腹板的受力模式主要为平面受力,传力路径与水平面的夹角相对于传统的斜撑管更小,可有效降低传力构件即导管架过渡段所需的布置高度,结构布置更为紧凑,适用于不同容量的风机,不受风机塔筒尺寸的影响;并且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面板和所述腹板的均与导管架柱配合,共同将风机载荷向导管架柱传递,保证了导管架过渡段的刚度和强度,传力均匀。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板的宽度呈梯度增长,且宽度增长方向为由面板的第二端向面板的第一端逐渐增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面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外环板呈倒角平滑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腹板的顶端与所述外环板的第一侧连接;与所述外环板的第一侧相对的外环板的第二侧设有外加强板,所述外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外环板连接,且所述外加强板在所述外环板上的投影与所述腹板在所述外环板上的投影重合,所述外加强板的另一端与所述主筒体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传力件中的腹板的数量为两块,且两块腹板间隔设置,两块腹板的间隔距离小于导管架柱的直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腹板上与所述主筒体的连接处设有镂空通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筒体的内壁上沿所述主筒体的周向设有一圈内环板,所述内环板在所述主筒体上的投影与所述外环板在所述主筒体上的投影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筒体的内壁设有沿主筒体的经向方向设置的多条内加强筋,多条经向设置的内加强筋沿所述主筒体的周向间隔设置,且所述内加强筋在所述主筒体上的投影与所述腹板在所述主筒体上的投影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于所述底板的第二侧且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底板的第二侧为与所述底板的第一侧相对的一侧,所述连接板上设有用于穿设并固定导管架柱的第一通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筒体的第一端以及所述腹板的底端均穿过所述底板并延伸至所述底板的第二侧;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腹板的底端固定连接,且所述连接板上设有用于穿设并固定所述主筒体的第二通孔。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导管架过渡段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导管架过渡段的侧视图一;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导管架过渡段的侧视图二;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导管架过渡段的俯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导管架过渡段的仰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导管架柱;20、底板;21、板体;22、边梁;23、中梁;24、加强筋;30、主筒体;31、内加强筋;40、外环板;41、外加强板;50、传力件;51、面板;52、腹板;521、镂空通道;522、腹板加强板;60、塔筒法兰;70、内环板;71、内加强板;80、连接板;81、第一通孔;82、第二通孔;90、肋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导管架过渡段,用于与导管架柱10配合,包括:底板20、主筒体30、外环板40以及多个传力件50;所述主筒体30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20连接;所述外环板40套设于所述主筒体30的第二端外壁,所述主筒体30的第二端为与所述主筒体30的第一端相对的一端;多个所述传力件50与主筒体30以及外环板40连接且多个传力件50沿主筒体30的外周间隔设置,且所述传力件50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导管架柱10匹配;所述传力件50包括面板51和腹板52,所述面板51的第一端与所述外环板40连接,且所述面板51与外环板40呈夹角设置,所述面板51的第二端与导管架柱10的顶面配合,所述面板51的第一端与面板51的第二端为相对的两端;所述腹板52固定连接于所述面板51与所述主筒体30的外壁之间,且所述腹板52的一端与导管架柱10的侧面配合;所述主筒体30、外环板40、传力件50均位于所述底板20的第一侧。多个所述导管架柱10位于所述底板20的第二侧并穿过所述底板20延伸至底板20的第一侧与相应的传力件50对接,所述底板20的第二侧为与所述底板20的第一侧相对的一侧,且所述主筒体30位于各导管架柱10的对称中心,从而使得沿主筒体30外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导管架过渡段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管架过渡段,用于与导管架柱配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主筒体、外环板以及多个传力件;所述主筒体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外环板套设于所述主筒体的第二端外壁,所述主筒体的第二端为与所述主筒体的第一端相对的一端;多个所述传力件与主筒体以及外环板连接且多个传力件沿主筒体的外周间隔设置,且所述传力件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导管架柱匹配;所述传力件包括面板和腹板,所述面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外环板连接,且所述面板与外环板呈夹角设置,所述面板的第二端与导管架柱的顶面配合,所述面板的第一端与面板的第二端为相对的两端;所述腹板固定连接于所述面板与所述主筒体的外壁之间,且所述腹板的一端与导管架柱的侧面配合;所述主筒体、外环板、传力件均位于所述底板的第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管架过渡段,用于与导管架柱配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主筒体、外环板以及多个传力件;所述主筒体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外环板套设于所述主筒体的第二端外壁,所述主筒体的第二端为与所述主筒体的第一端相对的一端;多个所述传力件与主筒体以及外环板连接且多个传力件沿主筒体的外周间隔设置,且所述传力件的数量和位置与所述导管架柱匹配;所述传力件包括面板和腹板,所述面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外环板连接,且所述面板与外环板呈夹角设置,所述面板的第二端与导管架柱的顶面配合,所述面板的第一端与面板的第二端为相对的两端;所述腹板固定连接于所述面板与所述主筒体的外壁之间,且所述腹板的一端与导管架柱的侧面配合;所述主筒体、外环板、传力件均位于所述底板的第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架过渡段,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的宽度呈梯度增长,且宽度增长方向为由面板的第二端向面板的第一端逐渐增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架过渡段,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的第一端与所述外环板呈倒角平滑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架过渡段,其特征在于,所述腹板的顶端与所述外环板的第一侧连接;与所述外环板的第一侧相对的外环板的第二侧设有外加强板,所述外加强板的一端与所述外环板连接,且所述外加强板在所述外环板上的投影与所述腹板在所述外环板上的投影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聪刘晋超马兆荣元国凯杨敏冬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