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电子装置及其天线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052939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6 09: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穿戴式电子装置及其天线系统。穿戴式电子装置包含中框、金属侧壁、介电件以及天线布线电路。金属侧壁设置于中框一侧,并具有沟槽。介电件设置于沟槽中,并将金属侧壁与中框电性隔离。天线布线电路设置于介电件上,并包含天线图形。天线图形包含第一金属部及第二金属部。第一金属部包含按序串接相连的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及第三区段,其中第一区段的一端具有信号馈入端,而第三区段的一端具有接地点,且三区段环绕形成一槽缝。第二金属部设置在槽缝中并与第三区段电性连接。金属侧壁与天线图形耦合共振产生一共振频带。本公开提供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及其天线系统增加了穿戴式电子装置在内部空间运用上的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穿戴式电子装置及其天线系统
本公开涉及通信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通信功能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及其天线系统。
技术介绍
智能手表、手环等小型穿戴式电子装置越来越普及,而为了使产品更具吸引力,许多制造商倾向于使用全金属机身的外观设计。然而,智能型设备通常设置天线以提供无线通信功能,而全金属机身的设计将使天线的设置困难度增加许多。此外,小型穿戴式电子装置因为空间限制,使得接地面较小,若欲于装置中设置多支天线,则各天线间将彼此互相干扰,具有隔离度(Isolation)不佳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使全金属机身的小型化穿戴式电子装置可以设置多支天线及收发多种天线频段,并且为了有效降低各天线彼此之间因产品内部空间过小而产生的隔离度不佳等问题,在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实施方式中提出一种穿戴式电子装置。穿戴式电子装置包含中框、第一金属侧壁、第一介电件以及第一天线布线电路。第一金属侧壁设置于中框的第一侧,并具有第一沟槽。第一介电件设置于第一沟槽中,并将第一金属侧壁与中框电性隔离。第一天线布线电路设置于第一介电件上,并包含第一天线图形。第一天线图形包含第一金属部及第二金属部。第一金属部包含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及第三区段,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及第三区段环绕地连接形成第一槽缝,其中第一区段具有第一信号馈入端,而第三区段具有第一接地点。第二金属部连接第三区段并位于第一槽缝中。第一金属侧壁与第一金属部及第二金属部耦合共振产生第一共振频带。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实施方式中提出一种天线系统。天线系统适用于穿戴式电子装置。穿戴式电子装置包含第一金属侧壁。天线系统包含第一天线布线电路,而第一天线布线电路包含第一天线图形。第一天线图形包含第一金属部和第二金属部。第一金属部包含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及第三区段,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及第三区段环绕地连接形成第一槽缝,其中第一区段具有第一信号馈入端,第三区段具有第一接地点。第二金属部连接第三区段并位于第一槽缝中。第一金属部及第二金属部与穿戴式电子装置的第一金属侧壁耦合共振产生共振频带。本专利技术通过介电件的特殊设计,使天线可以设置于介电件上以与穿戴式电子装置的底面呈垂直,大大增加了穿戴式电子装置在内部空间运用上的弹性。此外,本专利技术还将金属侧壁作为天线共振的一部分,故即使使用金属机身,穿戴式电子装置的天线仍可具有良好的收发效能及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穿戴式电子装置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穿戴式电子装置的主体结构示意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穿戴式电子装置的天线图形示意图;图3B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穿戴式电子装置的天线图形示意图;图3C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穿戴式电子装置的天线图形示意图;图3D为图3C的第二天线布线电路的第二天线图形的平面示意图;图3E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穿戴式电子装置的天线图形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穿戴式电子装置的天线电压驻波比对频率的关系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穿戴式电子装置的天线效率对频率的关系图。具体实施方式下文举实施例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但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来限定本专利技术,而结构操作的描述非用以限制其执行的顺序,任何由元件重新组合的结构,所产生具有均等技术效果的装置,皆为本专利技术公开内容所涵盖的范围。此外,附图仅仅用以示意性地加以说明,并未依照其真实尺寸进行绘制。在全篇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书所使用的用词(terms),除有特别注明外,通常具有每个用词使用在此领域中、在此公开的内容中与特殊内容中的平常意义。某些用以描述本公开的用词将于下或在此说明书的别处讨论,以提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有关本公开的描述上额外的引导。请参阅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穿戴式电子装置100示意图。穿戴式电子装置100为例如手表形式,其具有中框110、介电支撑件120、前盖130(Bezel)、显示面板140以及穿戴件150。其中介电支撑件120可为塑料或任何不导电的绝缘材料。介电支撑件120设置于中框110的一侧,即为中框110的上方,用以承接中框110与前盖130。而前盖130设置于介电支撑件120相反于中框110的一侧,即为介电支撑件120的上方,用以承载显示面板140。前盖130若为金属材料制成,则须与中框110相距例如1mm以上的间距,即介电支撑件120需要有例如1mm以上的厚度,以避免对穿戴式电子装置100的天线产生不期望的干扰或影响。应了解的是,若前盖130不以金属制成,而以塑料或玻璃等非导电材料设计,则金属侧壁与前盖130之间亦可不需要设置介电支撑件120。下文将会以前盖130为金属及非金属材料两种情况分别作说明。显示面板140为例如智能手表的显示屏幕。而穿戴件150则为例如表带等穿戴部件,在本公开文件中,穿戴件150可为例如金属、皮革、塑料等任何材料制成。中框110的详细结构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穿戴式电子装置100的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中,中框110具有金属底面112、第一介电件160、第一金属侧壁170、第二介电件162、第二金属侧壁172、第三介电件164、两第三金属侧壁174和系统接地面P1。简单言之,本实施例的中框110由第一金属侧壁170、第二金属侧壁172及两第三金属侧壁174所围起。第一金属侧壁170与第二金属侧壁172相对,而两第三金属侧壁174相对。其中,第三介电件164为选择性构件,将于后文作说明。此外,中框110亦具有用以附接穿戴件150的四个附接结构114,四个附接结构114设置于两第三金属侧壁174的外侧,或者于一实施例中,四个附接结构114亦可分别设置于第一金属侧壁170与第二金属侧壁172的外侧。第一金属侧壁170和第一介电件160设置于中框110的第一侧(右侧),而第二金属侧壁172和第二介电件162设置于中框110的第二侧(左侧)。第一金属侧壁170包含第一沟槽170a,第二金属侧壁172包含第二沟槽172a。第一介电件160设置在第一沟槽170a中且形状与第一沟槽170a的形状一致,第二介电件162设置在第二沟槽172a中且形状与第二沟槽172a的形状一致。第一沟槽170a和第二沟槽172a的形状较佳为U型槽,因此第一介电件160及第二介电件162的形状较佳为U字形。第一金属侧壁170通过第一介电件160与中框110的金属底面112及两第三金属侧壁174电性隔离,而第二金属侧壁172通过第二介电件162与中框110的金属底面112及两第三金属侧壁174电性隔离。第一介电件160及第二介电件162厚度例如为1~2mm,而第一金属侧壁170及第二金属侧壁172的尺寸例如为38mm×10mm×1mm。系统接地面P1设置于中框110内部,并与中框110具有例如至少六个分散的接地点,使中框110接地更完整。其中,系统接地面P1与中框110的接地点可依实际应用作设计,本公开文件并不加以限制。第一介电件160面向中框110内部的一面上设有第一天线布线电路180。第一天线布线电路180为例如42mm×10mm×0.2mm的可挠印刷电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FPC)。第一天线布线电路180具有天线图形,而于一实施例中,当前盖130为非金属材料时,天线图形将如图3A所示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穿戴式电子装置及其天线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穿戴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中框;第一金属侧壁,设置于所述中框的第一侧,并具有第一沟槽;第一介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沟槽中,并将所述第一金属侧壁与所述中框电性隔离;以及第一天线布线电路,设置于所述第一介电件,并包含第一天线图形,所述第一天线图形包含:第一金属部,包含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及第三区段,所述第一区段、所述第二区段及所述第三区段环绕地连接形成第一槽缝,其中所述第一区段具有第一信号馈入端,而所述第三区段具有第一接地点;以及第二金属部,连接所述第三区段并位于所述第一槽缝中,所述第一金属侧壁与所述第一金属部及所述第二金属部耦合共振产生第一共振频带。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1.10 TW 1051366811.一种穿戴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中框;第一金属侧壁,设置于所述中框的第一侧,并具有第一沟槽;第一介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沟槽中,并将所述第一金属侧壁与所述中框电性隔离;以及第一天线布线电路,设置于所述第一介电件,并包含第一天线图形,所述第一天线图形包含:第一金属部,包含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及第三区段,所述第一区段、所述第二区段及所述第三区段环绕地连接形成第一槽缝,其中所述第一区段具有第一信号馈入端,而所述第三区段具有第一接地点;以及第二金属部,连接所述第三区段并位于所述第一槽缝中,所述第一金属侧壁与所述第一金属部及所述第二金属部耦合共振产生第一共振频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段的路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区段及所述第三区段的路径宽度,而所述第二金属部的路径宽度相同于所述第一区段及所述第三区段的路径宽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图形还包含接地路径,所述接地路径的一端具有第二接地点,所述第一金属侧壁电性耦接所述接地路径以通过所述第二接地点接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第二金属侧壁,设置于所述中框相对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并具有第二沟槽;第二介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沟槽中,并将所述第二金属侧壁与所述中框电性隔离;以及第二天线布线电路,设置于所述第二介电件,并包含第二天线图形,所述第二天线图形包含:第三金属部,具有第二信号馈入端;以及第四金属部,以一间隔距离相邻于所述第三金属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金属部包含第四区段、第五区段及第六区段,所述第四区段、所述第五区段及所述第六区段连接围绕出第二槽缝,所述第四区段具有第三接地点,所述第二信号馈入端位于所述第六区段,所述第五区段的路径宽度大于所述第四区段及所述第六区段的路径宽度。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金属部具有第四接地点且所述第二金属侧壁接地,所述第二金属侧壁与所述第三金属部共振产生第二共振频带及第三共振频带,所述第二金属侧壁与所述第四金属部共振产生第四共振频带。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金属部具有相连的第七区段及第八区段,所述第七区段具有第四接地点,所述第八区段的路径宽度大于所述第七区段的路径宽度。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金属部呈直条状。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系统接地面,与所述第三金属部及所述第四金属部呈垂直设置,其中所述第三金属部及所述第四金属部位于所述系统接地面的水平面的相对两侧。10.根据权利要求4、8和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穿戴式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介电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逸柯庆祥吴朝旭朱祐颐张家齐
申请(专利权)人: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