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焦作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电缆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3869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26 01:47
本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电缆成型模具,包括模套及模芯,其中所述的模套与模芯同轴分布,且模芯前端面嵌于模套后端面内,模套内设成型孔、混合孔,成型孔对应模套侧壁内设电加热装置及冷却换热管,模芯前端面设横截面呈等腰梯形结构的导流面,混合孔孔壁和模芯导流面上均布若干凸块。本新型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电缆模具结构的灵活性,在满足对不同型号电缆生产加工作业通用性的同时,另有效的提高了模具使用、更换及故障排除作业的效率,可有效达到降低电缆生产模具使用成本的目的,另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电缆成型作业加工时绝缘材料的热塑加工能力和绝缘材料对电缆导体包覆作业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达到提高电缆产品生产及使用质量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电缆成型模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缆模具,确切地说是一种新型电缆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目前在进行电力电缆生产中,往往需要通过成型模具将绝缘材料与电缆导体一同挤出成型,完成绝缘防护层对电缆导体进行包覆作业的需要,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当前所使用的这类模具均采用的传统结构,虽然可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但在运行过程中,一方面绝缘材料主要通过模具挤压时产生的热量进行热塑加工,实现对绝缘材料成型处理并对电缆导体进行包覆作业,但由于模具结构缺乏有效的挤压结构和调温能力,因此导致绝缘材料挤出作业时的热加工性能相对较差,因此到绝缘材料热塑成型能力相对较差并以导致加热不均现象,从而导致绝缘层挤出作业工作效率低下,且对电缆导体包覆能力较差,从而严重影响了电缆设备的加工效率、生产及使用质量,另一方面当前的电缆诚信模具在使用中,结构相对固定,调节能力不足,从而导致电缆成型模具对不同型号规格的电缆生产适用性相对较差,通用型严重不足,同时也造成电缆成型模具使用中发生故障时不能对电缆模具故障部位进行灵活更换,从而导致电缆模具使用及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新型的电缆成型模具装置,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电缆成型模具,该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操作简便且调节能力强,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电缆模具结构的灵活性,在满足对不同型号电缆生产加工作业通用性的同时,另有效的提高了模具使用、更换及故障排除作业的效率,可有效达到降低电缆生产模具使用成本的目的,另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电缆成型作业加工时绝缘材料的热塑加工能力和绝缘材料对电缆导体包覆作业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达到提高电缆产品生产及使用质量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电缆成型模具,包括模套及模芯,其中所述的模套与模芯同轴分布,且模芯前端面嵌于模套后端面内,模套内设成型孔、混合孔,其中成型孔、混合孔均嵌于模套内,并与模套同轴分布,混合孔为横截面呈等腰梯形结构,混合孔前端面与成型孔末端面相互连通且孔径相同,混合孔末端面与模套后端面平齐并为混合孔前端面孔径的3—10倍,成型孔对应模套侧壁内设电加热装置及冷却换热管,电加热装置和冷却换热管均环绕模套轴线呈螺旋状分布,且冷却换热管位于靠近模套前端面一侧位置,电加热装置位于靠近模套后端面一侧位置,模芯前端面设横截面呈等腰梯形结构的导流面,嵌于模套的混合孔内,模芯前端面处导流面与混合孔孔壁间距不小于1毫米,模芯后端面处导流面与混合孔孔壁间距为模芯前端面处导流面与混合孔孔壁间距的1.5—5倍,混合孔孔壁和模芯导流面上均布若干凸块,各凸块均环绕混合孔轴线呈螺旋状分布,且孔壁上的凸块与导流面上凸块间相互间隔分布,模芯设一条导体孔和至少一条强化筋孔,其中导体孔与模芯同轴分布,强化筋孔环绕导体孔均布,且导体孔前端面嵌于成型孔后端面内0—50毫米,强化筋孔前端面与成型孔后端面间距为1.5—30毫米。进一步的,所述的模套及模芯外表面均设定位环,所述的定位环与模套及模芯同轴分布,且模套及模芯上的定位环间通过至少三条螺杆相互连接,且所述螺杆外均设预紧弹簧,所述的预紧弹簧与螺杆同轴分布并分别与模套及模芯外表面均设定位环侧表面相抵。进一步的,所述的模套外表面另设至少一个驱动轮,所述的驱动轮套在模套外表面并与模套同轴分布,所述的驱动轮与模套间通过花键相互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成型孔内设衬套,且衬套与模套成型孔内表面相互连接并同轴分布。进一步的,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及冷却换热管对应的模套外表面设检修口。进一步的,所述的凸块为球冠状结构、棱台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本新型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通用性好,操作简便且调节能力强,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电缆模具结构的灵活性,在满足对不同型号电缆生产加工作业通用性的同时,另有效的提高了模具使用、更换及故障排除作业的效率,可有效达到降低电缆生产模具使用成本的目的,另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电缆成型作业加工时绝缘材料的热塑加工能力和绝缘材料对电缆导体包覆作业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达到提高电缆产品生产及使用质量的目的。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所述的一种新型电缆成型模具,包括模套1及模芯2,其中模套1与模芯2同轴分布,且模芯2前端面嵌于模套1后端面内。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模套1内设成型孔11、混合孔12,其中成型孔11、混合孔12均嵌于模套1内,并与模套1同轴分布,混合孔12为横截面呈等腰梯形结构,混合孔12前端面与成型孔11末端面相互连通且孔径相同,混合孔12末端面与模套1后端面平齐并为混合孔12前端面孔径的3—10倍,成型孔11对应模套1侧壁内设电加热装置13及冷却换热管14,电加热装置13和冷却换热管14均环绕模套1轴线呈螺旋状分布,且冷却换热管14位于靠近模套1前端面一侧位置,电加热装置13位于靠近模套1后端面一侧位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模芯2前端面设横截面呈等腰梯形结构的导流面21,嵌于模套1的混合孔12内,模芯2前端面处导流面21与混合孔12孔壁间距不小于1毫米,模芯2后端面处导流面21与混合孔12孔壁间距为模芯2前端面处导流面21与混合孔12孔壁间距的1.5—5倍,混合孔12孔壁和模芯2导流面21上均布若干凸块3,各凸块3均环绕混合孔12轴线呈螺旋状分布,且孔壁上的凸块3与导流面21上凸块3间相互间隔分布,模芯2设一条导体孔22和至少一条强化筋孔23,其中导体孔22与模芯2同轴分布,强化筋孔23环绕导体孔22均布,且导体孔22前端面嵌于成型孔11后端面内0—50毫米,强化筋孔23前端面与成型孔11后端面间距为1.5—30毫米,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模套1及模芯2外表面均设定位环4,所述的定位环4与模套1及模芯2同轴分布,且模套1及模芯2上的定位环间通过至少三条螺杆5相互连接,且所述螺杆5外均设预紧弹簧6,所述的预紧弹簧6与螺杆5同轴分布并分别与模套1及模芯2外表面均设定位环4侧表面相抵。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模套1外表面另设至少一个驱动轮7,所述的驱动轮7套在模套1外表面并与模套1同轴分布,所述的驱动轮7与模套1间通过花键相互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成型孔11内设衬套15,且衬套15与模套1成型孔11内表面相互连接并同轴分布。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加热装置13及冷却换热管14对应的模套1外表面设检修口8。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凸块3为球冠状结构、棱台结构中的任意一种。本新型子具体实施时,首先完成模套与模芯组装定位,然后再进行电缆挤出成型作业。在挤出成型作业时,电缆导体和强化筋同时从模芯的导体孔和强化筋孔末端进入到模芯内,然后沿着模套与模芯轴线方向从模套前端面输出,在电缆导体和强化筋从模套与模芯通过的同时,绝缘物料从模套混合孔与模芯导流面之间的间隙添加到模套内,然后使绝缘物料随着电缆导体和强化筋运动通过混合孔与导流板进行初步挤压热塑成型加工,然后在绝缘物料温度升高满足热塑加工后,从混合孔挤出并进入到成型孔内,使高温绝缘物料包覆在电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电缆成型模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电缆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型电缆成型模具包括模套及模芯,其中所述的模套与模芯同轴分布,且模芯前端面嵌于模套后端面内,所述的模套内设成型孔、混合孔,其中所述的成型孔、混合孔均嵌于模套内,并与模套同轴分布,所述的混合孔为横截面呈等腰梯形结构,混合孔前端面与成型孔末端面相互连通且孔径相同,混合孔末端面与模套后端面平齐并为混合孔前端面孔径的3—10倍,所述的成型孔对应模套侧壁内设电加热装置及冷却换热管,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和冷却换热管均环绕模套轴线呈螺旋状分布,且冷却换热管位于靠近模套前端面一侧位置,电加热装置位于靠近模套后端面一侧位置,所述的模芯前端面设横截面呈等腰梯形结构的导流面,嵌于模套的混合孔内,所述的模芯前端面处导流面与混合孔孔壁间距不小于1毫米,模芯后端面处导流面与混合孔孔壁间距为模芯前端面处导流面与混合孔孔壁间距的1.5—5倍,所述的混合孔孔壁和模芯导流面上均布若干凸块,各凸块均环绕混合孔轴线呈螺旋状分布,且孔壁上的凸块与导流面上凸块间相互间隔分布,所述的模芯设一条导体孔和至少一条强化筋孔,其中所述的导体孔与模芯同轴分布,所述的强化筋孔环绕导体孔均布,且所述的导体孔前端面嵌于成型孔后端面内0—50毫米,强化筋孔前端面与成型孔后端面间距为1.5—30毫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电缆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新型电缆成型模具包括模套及模芯,其中所述的模套与模芯同轴分布,且模芯前端面嵌于模套后端面内,所述的模套内设成型孔、混合孔,其中所述的成型孔、混合孔均嵌于模套内,并与模套同轴分布,所述的混合孔为横截面呈等腰梯形结构,混合孔前端面与成型孔末端面相互连通且孔径相同,混合孔末端面与模套后端面平齐并为混合孔前端面孔径的3—10倍,所述的成型孔对应模套侧壁内设电加热装置及冷却换热管,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和冷却换热管均环绕模套轴线呈螺旋状分布,且冷却换热管位于靠近模套前端面一侧位置,电加热装置位于靠近模套后端面一侧位置,所述的模芯前端面设横截面呈等腰梯形结构的导流面,嵌于模套的混合孔内,所述的模芯前端面处导流面与混合孔孔壁间距不小于1毫米,模芯后端面处导流面与混合孔孔壁间距为模芯前端面处导流面与混合孔孔壁间距的1.5—5倍,所述的混合孔孔壁和模芯导流面上均布若干凸块,各凸块均环绕混合孔轴线呈螺旋状分布,且孔壁上的凸块与导流面上凸块间相互间隔分布,所述的模芯设一条导体孔和至少一条强化筋孔,其中所述的导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杉孙备于亚征王琳霞张明亮李新
申请(专利权)人:焦作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