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和显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7580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15: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和显示设备。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学膜片、以及光源模块。光学膜片设置于导光板上,并具有容置空间。光源模块具有至少一个发光面,且前述发光面可界定出发光区及外框区,其中发光区朝向导光板,外框区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容置空间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块和显示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更具体地来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光学膜片的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背光模块(BacklightModule,BLM)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的重要零组件之一,背光模块可提供均匀、高亮度光源使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达到显示影像的效果。一般背光模块中包括光学膜片(例如扩散片),且为了固定前述光学膜片,通常会以黏胶将其黏贴于外框的上方。如此一来,将导致背光模块的整体厚度增加,不利于产品的轻薄化。因此,如何解决前述问题始成重要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已知的问题点,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学膜片、以及光源模块。光学膜片设置于导光板上,并具有容置空间。光源模块具有至少一个发光面,且前述发光面可界定出发光区及外框区,其中,发光区朝向导光板,外框区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容置空间中。本技术实施例中,前述容置空间从光学膜片的顶面贯穿到光学膜片的底面。本技术实施例中,前述光源模块具有复数个发光二极管,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皆具有所述发光面,且所述发光面的外框区的顶面对齐光学膜片的顶面。本技术实施例中,前述容置空间从光学膜片的底面凹陷而未穿透至光学膜片的顶面。本技术实施例中,前述光源模块具有复数个发光二极管,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皆具有所述发光面,且所述发光面的外框区的顶面接触容置空间的底面。本技术实施例中,前述光源模块具有复数个发光二极管,光学膜片的容置空间具有互相间隔的复数个容置空间,对应于前述发光二极管。本技术实施例中,前述光学膜片的容置空间具有长槽,且光源模块容置于长槽之中。本技术实施例中,前述发光区位于导光板于发光面上的投影内。本技术实施例中,前述光源模块包括电路板和复数个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设置于电路板上,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皆具有所述发光面。本技术实施例中,前述光源模块还包括电路板、复数个发光芯片、封装结构、以及外壳,发光芯片被封装结构覆盖封装于电路板上,其中,封装结构包括所述发光面的发光区以及连接发光区的顶部长侧面与底部长侧面,外壳包括所述发光面的外框区,且外框区覆盖顶部长侧面。本技术实施例中,前述背光模块还包括反射片,导光板与光源模块设置于反射片上。本技术实施例中,前述背光模块还包括框体,围绕反射片并承载光学膜片。本技术实施例中,前述框体的顶面对齐导光板的顶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前述背光模块、黏性组件和显示面板。黏性组件设置于光源模块上。显示面板设置于黏性组件上,且光学膜片设置于显示面板和导光板之间。本技术实施例中,光学膜片是扩散片。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示意图。图2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光源模块示意图。图3是表示本技术实施例中,光源模块的发光二极管容置于光学膜片的容置空间中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光源模块示意图。图5是表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光源模块容置于光学膜片的容置空间中的示意图。图6是表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以及具有前述背光模块的显示设备。然而,可轻易了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许多合适的技术概念而可实施于广泛的各种特定背景。所揭示的特定实施例仅仅用于说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技术,并非用以局限本技术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揭露所属一般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与相关技术及本揭露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特别定义。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的显示设备包括背光模块10、显示面板20、以及黏性组件30,其中背光模块10和显示面板20设置于黏性组件30的相反面,使显示面板20可藉由黏性组件30固定于背光模块10上。应注意的是,黏性组件30仅设置于邻近显示设备的侧边处,因此背光模块10提供的光线可通过未被黏性组件30覆盖的部分抵达显示面板20。前述显示设备例如可为电视、计算机屏幕、家电屏幕、穿戴式电子装置、车载显示设备、移动电话或平板计算机(Tablet)。前述背光模块10主要包括框体100、反射片200、导光板300、光源模块400、以及光学膜片500,其中反射片200、导光板300和光源模块400被框体100所围绕。导光板300和光源模块400设置于反射片200上,导光板300位于光学膜片500和反射片200之间,且光学膜片500位于显示面板20和导光板300之间。前述光学膜片500例如为扩散片。光学膜片500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容置空间510,由光学膜片500的顶面501贯穿至其底面502,且光源模块400进入前述容置空间510中。由于容置空间510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长度与光源模块400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因此在光源模块400进入前述容置空间510后,光学膜片500可被定位而不会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滑动。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光源模块400包括电路板410和复数个发光二极管420,且光学膜片500具有互相间隔的复数个容置空间510。前述发光二极管420等间距地设置于电路板410上,并可分别进入光学膜片500的容置空间510中。此外,每个发光二极管420具有朝向导光板300的发光面421。特别的是,每个发光面421可界定出发光区D1和外框区D2,发光二极管420的光线仅会由发光区D1射出,且外框区D2围绕前述发光区D1。当发光二极管420进入光学膜片500的容置空间510中时,外框区D2的至少一部分会进入容置空间510中,而发光区D1则不会进入前述容置空间510(亦即,发光区D1位于导光板300于发光面421上的投影内)。如此一来,可有效地减少光线的损耗。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框体100的顶面101大致对齐导光板300的顶面301,且发光二极管420的前述外框区D2的顶面422大致对齐光学膜片500的顶面501。因此,光学膜片500可平整地设置于导光板300和框体100上,且黏性组件30可平整地铺设于光学膜片500和发光二极管420上,进而使显示面板20大致平行于导光板300。显示面板20可均匀地接收背光模块10提供的光线。由于光学膜片500可藉由光源模块400定位,不需要额外的固定结构来固定光学膜片500,因此背光模块10于Z轴方向上的厚度可减少,有利于显示设备的薄型化。参阅图4、5,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光学膜片500的容置空间510为长槽,且光源模块400包括电路板410、复数个发光芯片430、封装结构440、以及外壳450。封装结构440包围并覆盖前述发光芯片430,以将发光芯片430封装于电路板410上。封装结构440具有发光区D1以及连接发光区D1的顶部长侧面441与底部长侧面442,其中底部长侧面442接触电路板410并相反于顶部长侧面441。外壳450覆盖封装结构440的顶部长侧面441,并构成外框区D2。前述长槽的长轴方向以及光源模块400的长轴方向皆平行于X轴方向。同样的,由于长槽的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长度与光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背光模块和显示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学膜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并具有容置空间;以及光源模块,具有至少一个发光面,所述发光面能界定出发光区及外框区,其中,所述发光区朝向所述导光板,且所述外框区的至少一部分进入所述容置空间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光学膜片,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并具有容置空间;以及光源模块,具有至少一个发光面,所述发光面能界定出发光区及外框区,其中,所述发光区朝向所述导光板,且所述外框区的至少一部分进入所述容置空间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容置空间从所述光学膜片的顶面贯穿到所述光学膜片的底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光源模块具有复数个发光二极管,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皆具有所述发光面,且所述发光面的所述外框区的顶面对齐所述光学膜片的顶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容置空间从所述光学膜片的底面凹陷而未穿透至所述光学膜片的顶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光源模块具有复数个发光二极管,每一个发光二极管皆具有所述发光面,且所述发光面的所述外框区的顶面接触所述容置空间的底面。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光源模块具有复数个发光二极管,所述光学膜片的所述容置空间具有互相间隔的复数个容置空间,对应于所述发光二极管。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光学膜片的所述容置空间具有长槽,所述光源模块容置于所述长槽之中。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韦中陈丽慧陈冠端伊伟
申请(专利权)人: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