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复位电路及电子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17794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21: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复位电路及电子设备,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该充电复位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MCU、整流电路、延时电路以及复位电路,其中,所述复位电路与所述MCU连接;所述MCU输出方波至所述整流电路进行整流转为直流电压,通过直流电压依次控制所述延时电路以及复位电路截止使所述MCU正常工作;当所述MCU异常时,所述延时电路进行充电并导通所述复位电路使所述MCU复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应用在无复位按键的穿戴设备上时,不需要现有技术中的物理按键,通过其电路自动检测当前是否需要复位,MCU正常工作可以输出控制信号使复位电路不起作用,MCU异常时,复位电路自动复位所述MCU,结构简单,极大的降低了成本,同时为产品的小型化提供了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充电复位电路及电子设备
本技术涉及穿戴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充电复位电路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穿戴设备近年来发展迅速,用户的追捧使得智能硬件市场出现爆发性增长,以前产品通常用按键手动复位,这十几年,科技在不断发展,很多单元电路集成化、小型化,使得当前电子产品尺寸向小型化发展,没有空间增加按键的方式实现复位。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在小型化的穿戴设备上因为不能设置对应的按键,无法实现复位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相关产品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充电复位电路及电子设备,解决小尺寸电子产品因为不能设置对应的按键而无法实现复位功能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充电复位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MCU(MicrocontrollerUnit微控制单元)、整流电路、延时电路以及复位电路,其中,所述复位电路与所述MCU连接;所述MCU输出方波至所述整流电路进行整流转为直流电压,通过直流电压依次控制所述延时电路以及复位电路截止使所述MCU正常工作;当所述MCU异常时,所述延时电路进行充电并导通所述复位电路使所述MCU复位。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电容C3、C5,二极管D1、D2,电阻R2、R5以及三极管Q1;所述电容C5一端连接所述MCU,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2的负极的连接端;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2以及电容C3的连接端;所述电容C3的另一连接端端接地;所述电阻R2的另一连接端分别连接电阻R5以及三极管Q1的基极的连接端,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所述延时电路。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延时电路包括充电电源、电阻R1、R3,电容C1以及三极管Q2,所述充电电源分别连接电阻R1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的连接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连接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容C1和三极管Q2的基极的连接端;所述电阻R3的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以及所述复位电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复位电路包括电阻R4,电容C2、C4以及三极管Q3,所述电容C2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电阻R3的连接端,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4、电容C4的连接端以及MCU的复位端口;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R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外部电源以及MCU的电源端口。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复位电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以下优点: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充电复位电路应用在无复位按键的穿戴设备上时,不需要现有技术中的物理按键,通过其电路自动检测当前是否需要复位,MCU正常工作可以输出控制信号使复位电路不起作用,MCU异常时,复位电路自动复位所述MCU,结构简单,极大的降低了成本,同时为产品的小型化提供了便利。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所述充电复位电路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充电复位电路的参考电路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参阅图1所示,所述充电复位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MCU、整流电路、延时电路以及复位电路,其中,所述复位电路与所述MCU连接,参阅图2所示,为本技术所述充电复位电路的参考电路示意图;所述MCU输出方波至所述整流电路进行整流转为直流电压,通过直流电压依次控制所述延时电路以及复位电路截止使所述MCU正常工作;当所述MCU异常时,所述延时电路进行充电并导通所述复位电路使所述MCU复位。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电容C3、C5,二极管D1、D2,电阻R2、R5以及三极管Q1;所述电容C5一端连接所述MCU,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2的负极的连接端;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2以及电容C3的连接端;所述电容C3的另一连接端端接地;所述电阻R2的另一连接端分别连接电阻R5以及三极管Q1的基极的连接端,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所述延时电路。所述延时电路包括充电电源、电阻R1、R3,电容C1以及三极管Q2,所述充电电源分别连接电阻R1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的连接端,所述电阻R1的另一连接端分别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容C1和三极管Q2的基极的连接端;所述电阻R3的一端接地,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以及所述复位电路,所述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复位电路包括电阻R4,电容C2、C4以及三极管Q3,所述电容C2的一端分别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和电阻R3的连接端,所述电容C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基极;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连接电阻R4、电容C4的连接端以及MCU的复位端口;所述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R4的另一端分别连接外部电源以及MCU的电源端口。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当穿戴设备工作正常时,即所述MCU正常工作时,所述MCU输出方波至所述整流电路,依次经过二极管D1、D2以及电容C3后整流转为直流电压,在所述直流电压的作用下所述三极管Q1导通,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拉低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电压使其截止,由于所述三极管Q2截止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充电复位电路及电子设备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复位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MCU、整流电路、延时电路以及复位电路,其中,所述复位电路与所述MCU连接;所述MCU输出方波至所述整流电路进行整流转为直流电压,通过直流电压依次控制所述延时电路以及复位电路截止使所述MCU正常工作;当所述MCU异常时,所述延时电路进行充电并导通所述复位电路使所述MCU复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复位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MCU、整流电路、延时电路以及复位电路,其中,所述复位电路与所述MCU连接;所述MCU输出方波至所述整流电路进行整流转为直流电压,通过直流电压依次控制所述延时电路以及复位电路截止使所述MCU正常工作;当所述MCU异常时,所述延时电路进行充电并导通所述复位电路使所述MCU复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复位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电容C3、C5,二极管D1、D2,电阻R2、R5以及三极管Q1;所述电容C5一端连接所述MCU,所述电容C5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以及二极管D2的负极的连接端;所述二极管D2的正极接地;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2以及电容C3的连接端;所述电容C3的另一连接端接地;所述电阻R2的另一连接端分别连接电阻R5以及三极管Q1的基极的连接端,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所述延时电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复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志群刘志雄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三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