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漏电的碳合金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4798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4 00: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漏电的碳合金电池,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正极,所述正极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右侧贯穿壳体并延伸至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右侧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壳体、正极和负极,达到连通电池的效果,通过第一连接杆、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达到使正极与负极连通的效果,通过第一支撑杆,达到带动第二连接杆移动的效果,通过第二连接杆,达到使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分离的效果,通过第二通孔,达到使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接触的效果,可有效的防止碳合金电池漏电,减少了使用者的经济消耗。

A carbon alloy battery for preventing leakag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arbon alloy battery for preventing electricity leakage, including a shell. The left side of the shell is fixed and connected with a positive pole. The right side of the positive pol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a first connecting rod. The right of the first connecting rod runs through the housing and extends to the interior of the shell. The right side of the first connecting rod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concave. The inner part of the first groov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a first spring. The utility model achieves the effect of connecting the battery by setting the shell, the positive pole and the negative pole. Through the first connecting rod, the first contact and the second contact, the effect of connecting the positive pole to the negative pole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first pole, the effect of moving the second connecting rod is achieved, and the first contact is achieved through the second connecting rod. The effect of second contact separation, through the second through hole, can reach the effect of contact between the first contact and the second contact,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leakage of carbon alloy battery and reduce the consumption of the us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漏电的碳合金电池
本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为一种防止漏电的碳合金电池。
技术介绍
电池是一种能量转化与储存的装置,它通过反应将化学能或物理能转化为电能,电池即一种化学电源,它由两种不同成分的电化学活性电极分别组成正负极,两电极浸泡在能提供媒体传导作用的电解质中,当连接在某一外部载体上时,通过转换其内部的化学能来提供能,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池的种类越来越多,碳合金电池就是其中的一种,碳合金电池在使用时输出端会产生微弱的漏电现象,而现有的碳合金电池无法有效的防止漏电的现象,从而增大了使用者的经济消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漏电的碳合金电池,具备可有效防止碳合金电池漏电的优点,解决了无法有效防止碳合金电池漏电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止漏电的碳合金电池,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正极,所述正极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右侧贯穿壳体并延伸至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右侧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远离第一凹槽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触点,所述壳体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负极,所述负极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远离负极的一端贯穿壳体并延伸至壳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与第一触点配合使用的第二触点,所述壳体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粘接层,所述粘接层远离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塑料层,所述塑料层远离粘接层的一侧设置有板体,所述板体顶部的右侧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底部依次贯穿第一通孔、塑料层、粘接层和壳体并延伸至壳体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表面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孔。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远离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贯穿第一通孔并延伸至板体的外部,所述第一支撑杆位于板体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优选的,所述固定板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优选的,所述滑块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底部依次贯穿滑槽和固定板并延伸至第一通孔的内部,所述第二支撑杆位于第一通孔内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块,所述第一通孔的两侧均开设有与卡块配合使用的卡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设置壳体、正极和负极,达到连通电池的效果,通过第一连接杆、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达到使正极与负极连通的效果,通过第一支撑杆,达到带动第二连接杆移动的效果,通过第二连接杆,达到使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分离的效果,通过第二通孔,达到使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接触的效果,可有效的防止碳合金电池漏电,减少了使用者的经济消耗。2、本技术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方便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进行移动,避免第一触点和第二触点出现无法移动的状况,通过第三弹簧,达到对第二连接杆支撑的效果,避免第二连接杆在移动后出现无法复位的状况,通过粘接层、塑料层和板体,达到对壳体保护的效果,通过固定板,方便使用者按动第一支撑杆,避免第一支撑杆出现无法按动的状况,通过滑块和滑槽,达到带动第二支撑杆移动的效果,避免第二支撑杆出现无法移动的状况,通过卡块和卡槽,达到对第二连接杆固定的效果,方便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进行接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A-A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壳体、2正极、3第一连接杆、4第一凹槽、5第一弹簧、6第一触点、7负极、8第二弹簧、9第二触点、10粘接层、11塑料层、12板体、13第一通孔、14第一支撑杆、15第二连接杆、16第二通孔、17第三弹簧、18固定板、19滑槽、20滑块、21第二支撑杆、22卡块、23卡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2,一种防止漏电的碳合金电池,包括壳体1,壳体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正极2,正极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3,第一连接杆3的右侧贯穿壳体1并延伸至壳体1的内部,第一连接杆3的右侧开设有第一凹槽4,第一凹槽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5,第一弹簧5远离第一凹槽4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触点6,壳体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负极7,负极7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8,通过第一弹簧5和第二弹簧8,方便第一触点6和第二触点9进行移动,避免第一触点6和第二触点9出现无法移动的状况,第二弹簧8远离负极7的一端贯穿壳体1并延伸至壳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与第一触点6配合使用的第二触点9,第一连接杆3、第一弹簧5、第一触点6、第二弹簧8和第二触点9均设置为电性材料,方便使正极2与负极7连通,壳体1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粘接层10,粘接层10远离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塑料层11,塑料层11远离粘接层10的一侧设置有板体12,通过粘接层10、塑料层11和板体12,达到对壳体1保护的效果,板体12顶部的右侧开设有第一通孔13,第一通孔1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杆14,第一支撑杆14的顶部贯穿第一通孔13并延伸至板体12的外部,第一支撑杆14位于板体12外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8,通过固定板18,方便使用者按动第一支撑杆14,避免第一支撑杆14出现无法按动的状况,固定板18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19,滑槽19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20,通过滑块20和滑槽19,达到带动第二支撑杆21移动的效果,避免第二支撑杆21出现无法移动的状况,滑块20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21,第二支撑杆21的底部依次贯穿滑槽19和固定板18并延伸至第一通孔13的内部,第二支撑杆21位于第一通孔13内部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卡块22,第一通孔13的两侧均开设有与卡块22配合使用的卡槽23,通过卡块22和卡槽23,达到对第二连接杆15固定的效果,方便第一触点6与第二触点9进行接触,第一支撑杆14的底部依次贯穿第一通孔13、塑料层11、粘接层10和壳体1并延伸至壳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5,第二连接杆15设置为绝缘体,方便使正极2与负极7断开连接,第二连接杆1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弹簧17,第三弹簧17远离第二连接杆15的一端与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第三弹簧17,达到对第二连接杆15支撑的效果,避免第二连接杆15在移动后出现无法复位的状况,第二连接杆15表面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孔16,通过设置壳体1、正极2和负极7,达到连通电池的效果,通过第一连接杆3、第一触点6和第二触点9,达到使正极2与负极7连通的效果,通过第一支撑杆14,达到带动第二连接杆15移动的效果,通过第二连接杆15,达到使第一触点6与第二触点9分离的效果,通过第二通孔16,达到使第一触点6与第二触点9接触的效果,可有效的防止碳合金电池漏电,减少了使用者的经济消耗。使用时,按动固定板18,固定板18通过第一支撑杆14带动第二连接杆15移动,移动到合适位置后,第一触点6与第二触点9在第二通孔16内接触,滑动滑块20,滑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防止漏电的碳合金电池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止漏电的碳合金电池,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正极(2),所述正极(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3),所述第一连接杆(3)的右侧贯穿壳体(1)并延伸至壳体(1)的内部,所述第一连接杆(3)的右侧开设有第一凹槽(4),所述第一凹槽(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5),所述第一弹簧(5)远离第一凹槽(4)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触点(6),所述壳体(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负极(7),所述负极(7)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8),所述第二弹簧(8)远离负极(7)的一端贯穿壳体(1)并延伸至壳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与第一触点(6)配合使用的第二触点(9),所述壳体(1)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粘接层(10),所述粘接层(10)远离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塑料层(11),所述塑料层(11)远离粘接层(10)的一侧设置有板体(12),所述板体(12)顶部的右侧开设有第一通孔(13),所述第一通孔(1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杆(14),所述第一支撑杆(14)的底部依次贯穿第一通孔(13)、塑料层(11)、粘接层(10)和壳体(1)并延伸至壳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5),所述第二连接杆(15)表面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孔(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漏电的碳合金电池,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正极(2),所述正极(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3),所述第一连接杆(3)的右侧贯穿壳体(1)并延伸至壳体(1)的内部,所述第一连接杆(3)的右侧开设有第一凹槽(4),所述第一凹槽(4)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5),所述第一弹簧(5)远离第一凹槽(4)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触点(6),所述壳体(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负极(7),所述负极(7)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8),所述第二弹簧(8)远离负极(7)的一端贯穿壳体(1)并延伸至壳体(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与第一触点(6)配合使用的第二触点(9),所述壳体(1)的顶部和底部均设置有粘接层(10),所述粘接层(10)远离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塑料层(11),所述塑料层(11)远离粘接层(10)的一侧设置有板体(12),所述板体(12)顶部的右侧开设有第一通孔(13),所述第一通孔(1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支撑杆(14),所述第一支撑杆(14)的底部依次贯穿第一通孔(13)、塑料层(11)、粘接层(10)和壳体(1)并延伸至壳体(1)的内部固定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幸华黎少伟梁峰李政文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倬粤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