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互感器接线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39612 阅读:2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3 20: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互感器接线盒,它包括互感器二次接线盒和状态转换模块;互感器二次接线盒的后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圆形连接孔,互感器二次接线盒通过第一圆形连接孔与互感器本体二次出线连接;互感器二次接线盒的前端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圆形连接孔,互感器二次接线盒通过第二圆形连接孔与外部工作设备连接;互感器二次接线盒的上端还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凹槽,互感器二次接线盒通过第一凹槽与状态转换模块下端的第一金属连接件连接;状态转换模块可在第一凹槽中进行滑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是:具备互感器至二次电力设备的接线功能,同时提供互感器检测调试接线功能,方便试验接线,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互感器接线盒
本专利技术涉及互感器
,特别是一种互感器接线盒。
技术介绍
互感器是连接一次输电设备与二次电力装置的重要设备,互感器安装后的调试与检测时在二次端子盒接线存在着以下问题:1、互感器二次端子接线时需要把原二次接线打开,再使用试验线将互感器二次端子接至试验设备,效率低下;2、试验完毕后,需要恢复二次端子接线,易出错,存在事故危险;3、对互感器不同二次绕组进行试验时,需要多次对二次接线进行更改,工作效率低下,存在安全隐患;4、在对互感器进行试验时,二次绕组短接或开路要求接线错误时,会造成危险,损坏试验设备和被试设备,严重时造成人员伤害。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设计一种可以替代互感器二次端子盒的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互感器接线盒,具备互感器至二次电力设备的接线功能,同时提供互感器检测调试接线功能,方便试验接线,提高生产效率。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互感器接线盒,它包括有:互感器二次接线盒和状态转换模块;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的后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圆形连接孔,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通过所述第一圆形连接孔与互感器本体二次出线连接;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的前端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圆形连接孔,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通过所述第二圆形连接孔与外部工作设备连接;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的上端还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凹槽,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通过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状态转换模块下端的第一金属连接件连接;所述状态转换模块可在第一凹槽中进行滑动。进一步,所述互感器接线盒还包括有试验接线模块;所述状态转换模块上端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圆形连接孔,所述状态转换模块通过所述第三圆形连接孔与所述试验接线模块下端的第二金属连接件连接。进一步,所述试验接线模块上端还开设有至少一个第四圆形连接孔,所述试验接线模块通过所述第四圆形连接孔与外部测试设备连接。进一步,所述第四圆形连接孔内部还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金属锁孔,外部测试设备导线的金属端通过所述第一金属锁孔固定在所述试验接线模块中,并与所述第二金属连接件连接。进一步,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的上端还设置有至少2个分别用于固定互感器本体二次接线和外部二次设备及装置的第五圆形连接孔。进一步,所述状态转换模块通过在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中滑动改变互感器接线盒的工作状态,互感器接线盒的工作状态包括有:试验检修状态和运行状态。进一步,所述外部工作设备包括有:端子箱、汇控柜、二次设备及装置;所述外部测试设备包括有:互感器校验仪和负荷箱。进一步,所述第一圆形连接孔、第二圆形连接孔、第三圆形连接孔和第四圆形连接孔的数量均为10个。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1)采用互感器二次接线盒,进行互感器二次端子接线时不需要将原二次接线打开,提高了工作效率;(2)检修试验完毕后,不需要恢复二次端子接线,不易出错,减少安全事故;(3)对互感器不同的二次绕组进行试验时,不需要对二次接线进行更改,提高了工作效率;(4)减少了二次接线的错误,减少了对试验设备和被试设备的损害。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附图说明如下:图1为互感器接线盒的运行状态示意图。图2为互感器二次接线盒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状态转换模块结构示意图。图5为试验接线模块结构示意图。图6为试验接线模块与状态转换模块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互感器接线盒的试验检修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互感器接线盒,它包括有:互感器二次接线盒1和状态转换模块;如图2所示,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1的后端(即A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圆形连接孔,本实施例中第一圆形连接孔的数量为10个。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1通过所述第一圆形连接孔与互感器本体二次出线连接;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1的前端(即B端)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圆形连接孔3,本实施例中,第二圆形连接孔3的数量设置有10个。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通过所述第二圆形连接孔3与外部二次设备及装置连接;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1的上端还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凹槽2,本实施中第一凹槽2的数量设置有10个。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1通过所述第一凹槽2与所述状态转换模块5下端的第一金属连接件7连接;所述状态转换模块5可在第一凹槽2中进行滑动。如图4所示,状态转换模块5主要用于互感器日常工作与检修时完成功能切换的开关,状态转换模块与互感器二次接线盒共同构成互感器接线盒。所述互感器接线盒还包括有试验接线模块10;试验接线模块主要用于互感器检修时完成与实验设备的快速接线。如图5所示,所述状态转换模块5上端(即C端)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圆形连接孔6,本实施例中,第三圆形连接孔6的数量设置有10个。所述状态转换模块5通过所述第三圆形连接孔6与所述试验接线模块10下端(即D端)的第二金属连接件9连接。所述试验接线模块10上端还开设有至少一个第四圆形连接孔8,本实施例中,第一圆形连接孔8的数量设置有10个。所述试验接线模块10通过所述第四圆形连接孔8与外部测试设备连接,所述第四圆形连接孔内部还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金属锁孔11,外部测试设备导线的金属端通过所述第一金属锁孔11固定在所述试验接线模块10中,并与所述第二金属连接件9连接。所述外部测试设备包括有互感器校验仪和负荷箱。其中,C端接入互感器校验仪、负荷箱等测试设备,D端接至互感器接线盒。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1的上端还设置有至少2个分别用于固定互感器本体二次接线和外部二次设备及装置的第五圆形连接孔4。本实施例中,第五圆形连接孔4的数量设置有40个,靠近A端与B端分别为20个,分别通过螺钉固定互感器二次接线盒和外部工作设备,所述外部工作设备包括有:端子箱、汇控柜、二次设备及装置。多余的4个是用来固定互感器接线盒。所述状态转换模块5的滑动分别是互感器接线盒的试验检修状态和运行状态。当状态转换模块5靠近出线侧(即B侧)时为运行状态,靠近进线侧(即A侧)时为检修状态。互感器接线盒试验检修状态下,使用试验接线模块10与互感器接线盒1进行如图7的组合,构成互感器的检修状态。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状态转换模块5工作在运行状态下时,即状态转换模块5向互感器二次接线盒1的B侧方向拨动时,互感器二次接线盒1通过第一凹槽2与状态转换模块5下端的第一金属连接件进行连接,形成导电通路,此时互感器本体二次出线与外部端子箱、汇控柜、二次设备及装置形成通路。状态转换模块5工作在检修状态下时,即状态转换模块5向互感器二次接线盒1的A侧方向拨动时,互感器二次接线盒1上端的第一凹槽2与状态转换模块5下端的第一金属连接件7未进行连接,从而形成开路,即互感器本体二次出线与外部端子箱、汇控柜、二次设备及装置形成开路。此时状态转换模块5下端的第一金属连接件7与互感器二次接线盒1导通,当插入试验接线模块10时,试验接线模块10下端的第二金属连接件9与互感器二次接线盒1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互感器接线盒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互感器接线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互感器二次接线盒和状态转换模块;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的后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圆形连接孔,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通过所述第一圆形连接孔与互感器本体二次出线连接;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的前端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圆形连接孔,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通过所述第二圆形连接孔与外部工作设备连接;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的上端还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凹槽,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通过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状态转换模块下端的第一金属连接件连接;所述状态转换模块可在第一凹槽中进行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互感器接线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互感器二次接线盒和状态转换模块;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的后端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圆形连接孔,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通过所述第一圆形连接孔与互感器本体二次出线连接;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的前端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圆形连接孔,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通过所述第二圆形连接孔与外部工作设备连接;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的上端还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凹槽,所述互感器二次接线盒通过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状态转换模块下端的第一金属连接件连接;所述状态转换模块可在第一凹槽中进行滑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互感器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互感器接线盒还包括有试验接线模块;所述状态转换模块上端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圆形连接孔,所述状态转换模块通过所述第三圆形连接孔与所述试验接线模块下端的第二金属连接件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互感器接线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接线模块上端还开设有至少一个第四圆形连接孔,所述试验接线模块通过所述第四圆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凌周峰侯兴哲何国军程瑛颖周华勇肖冀胡晓锐宫林杜杰张家铭欧习洋张进杨芾藜吴华魏东常仕亮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