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管管串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95134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5 18: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尾管管串,其包括:分流器,所述分流器构造有筒状的主体,所述主体的上游端构造有第一流体出口,以及位于所述分流器下游的引鞋,在所述引鞋上构造有将所述尾管管串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流体入口,其中,所述尾管管串构造成在所述尾管管串下入井内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流体出口是打开的,并且在所述第一流体出口与所述流体入口之间的尾管管串的内部形成贯通的内部通道,流体能经所述内部通道从流体入口向第一流体出口流动。这种尾管管串能够快速下入到井中。

Tail pipe string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tail pipe string, which comprises a shunt, which is constructed with a tubular body, and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main body are constructed with a first fluid outlet, and a shoe in the downstream of the shunt, in which the inlet of the inner part of the tail pipe string is connected with the outside of the fluid, and the inlet of the inner part of the tail pipe string is constructed. The outlet of the first fluid is open, and the inner channel is formed inside the tail pipe string between the first fluid outlet and the fluid inlet, and the fluid can be exported from the fluid entrance to the first fluid through the inner channel. Flow. The tail pipe string can be quickly down into the we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尾管管串
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固井
,特别是涉及一种尾管管串。
技术介绍
在尾管固井过程中,需要将尾管管串下入到裸井内。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需要在下入尾管管串的同时在从上游到下游的方向上向尾管管串内灌浆,以使该管串能顺利下入到井中。然而,这会导致尾管管串下入的过程非常缓慢,大大延长了作业时间,降低了作业效率。另外,从井口向管串内灌浆(灌注钻井液)还容易造成尾管粘卡现象,从而导致尾管难以下入、甚至无法下入到设计深度。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快速下入井内的尾管管串。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尾管管串,其能够快速下入到井中。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尾管管串,其包括:分流器,所述分流器构造有筒状的主体,所述主体的上游端构造有第一流体出口,以及位于所述分流器下游的引鞋,在所述引鞋上构造有将所述尾管管串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流体入口,其中,所述尾管管串构造成在所述尾管管串下入井内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流体出口是打开的,并且在所述第一流体出口与所述流体入口之间的尾管管串的内部形成贯通的内部通道,流体能经所述内部通道从流体入口向第一流体出口流动。通过这种尾管管串,,在其下入井内的过程中,使井内的流体能够自发地由下游向上游通过尾管管串,以此来降低尾管管串下入的阻力。这样一来,不需在将尾管管串下入井内的同时人为地向尾管管串内灌浆,由此减少了将尾管管串下入到井内所需的时间,由此减少了下入尾管的作业时间,并提高了尾管管串下入的作业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主体的侧壁上构造有在径向方向上贯穿所述侧壁的第二流体出口,在所述尾管管串下入井内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流体出口是打开的,并与所述内部通道相连通,流体能经所述内部通道从流体入口向第二流体出口流动。流体既能经第一流体出口离开分流器进而离开尾管管串,也能经第二流体出口离开尾管管串进入到环空中去,从而增大了尾管管串在此处的过流面积。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流体出口为沿周向均匀间隔开地分布在所述主体的侧壁上的多个孔。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液体由第二流体出口处均匀地离开管串,从而防止了管串下入的局部阻力较大。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流体出口为常开的,第二流体出口的初始状态是关闭的并能在所述尾管管串下入井内的过程中打开。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主体内套设有阀块,所述阀块构造成能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相重叠以关闭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并能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错开以打开所述第二流体出口。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方便而有效地控制第二流体出口的打开和关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块构造有位于所述内部通道内朝向下游的驱动表面,推动所述驱动表面能使所述阀块与第二流体出口错开。在流体向上流至驱动表面处时,在流体的压力作用下,驱动表面会被推动,从而带动整个阀块的移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发开与第二流体出口的重叠或者错开。在一个实施例中,阀块构造有在径向方向上向内延伸的阀板,所述阀板的下表面形成所述驱动表面,其中,在所述阀板的中间构造有所述第一流体出口。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确保第一流体出口打开的同时,提高驱动表面对流体压力的敏感程度。在一个实施例中,主体在径向向内的方向上延伸有第一抵接表面,所述阀块在径向向内的方向上延伸有第二抵接表面,所述第一抵接表面和所述第二抵接表面相互朝向并且所述第一抵接表面位于所述第二抵接表面的上游,在所述第一抵接表面与第二抵接表面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在所述弹性件的初始状态下,所述弹性件推动所述第二抵接表面以使所述阀块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相重叠;在所述弹性件的压缩状态下,所述阀块推动所述弹性件压缩至所述阀块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错开。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方便而有效地打开或关闭第二流体出口。在一个实施例中,尾管管串还包括自动灌浆浮箍,所述自动灌浆浮箍位于所述分流器与所述引鞋之间,所述自动灌浆浮箍构造有在所述尾管管串下入井内的过程中打开的内腔,所述内腔构成所述内部通道的一部分。通过使用这种自动灌浆浮箍,能够有效地在尾管管串内形成内部通道。在一个实施例中,尾管管串还包括悬挂器以及套设在所述悬挂器内的憋压球座,所述悬挂器和憋压球座位于所述分流器与所述引鞋之间,其中,所述悬挂器包括传压腔以及位于所述传压腔下游的稳压腔,所述悬挂器还包括悬挂组件,所述悬挂组件延伸到所述传压腔与稳压腔之间并将所述传压腔与稳压腔分隔开,所述悬挂组件构造成能在所述传压腔与稳压腔之间朝向所述传压腔或背离所述传压腔滑动,所述憋压球座构造有筒状的壳体,在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内腔,所述内腔构成所述内部通道的一部分,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在径向方向上贯穿所述侧壁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传压腔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稳压腔相连通。通过这种结构,能够在尾管管串下入井内的过程中,确保传压腔与稳压腔内的压力相等,从而,悬挂组件不会因井内的激荡压力而提前坐挂。尤其是,在尾管管串快速下入的过程中,也能够避免其提前坐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这种尾管管串,能够在其下入井内的过程中,使井内的流体能够自发地由下游向上游通过尾管管串,以此来降低尾管管串下入的阻力。这样一来,不需在将尾管管串下入井内的同时人为地向尾管管串内灌浆,由此减少了将尾管管串下入到井内所需的时间,由此减少了作业时间,并提高了尾管管串下入的作业效率。附图说明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尾管管串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尾管管串的一部分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尾管管串的另一部分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尾管管串100的整体结构。尾管管串100包括分流器1和引鞋12。在引鞋12上构造有流体入口121(见图2)。分流器1包括筒状的主体111,在所述筒状的主体111的上端部处构造有第一流体出口112。主体111的构成第一流体出口112的上端部以及与下游的其他部件相连的下端部均是打开的,能够与其他部件流体连通。在流体入口121以及第一流体出口112之间的尾管管串100的内部形成贯通的内部通道20。如图2所示,井内的流体能够经流体入口121进入到内部通道20中,并最终通过第一流体出口112离开内部通道20。在尾管管串100下入井内的过程中,上述过程使得井内的流体能够经尾管管串100的内部通道20而向井口流去,由此能够在不需人为灌浆的情况下降低尾管管串下入的阻力,从而减少尾管管串100下入井内所需的时间,提高了作业效率。另外,这种尾管管串100及其下入方式还能避免粘卡现象的发生。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主体111的侧壁上构造有在径向方向上管串侧壁的第二流体出口113。在尾管管串100下入井内的过程中,第二流体出口113打开,从而流体不仅能从第一流体出口112流出内部通道20,还能从第二流体出口113流出内部通道20。由此,增大了尾管管串的过流面积,进而降低了尾管管串下入的阻力,允许尾管管串更加快速地下入到井内。通过这一设置,更加提高了尾管管串下入到井中的效率,缩短了尾管管串下入到井中所需的作业时间。这里应注意的是,该尾管管串100包括自动灌浆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尾管管串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尾管管串,其包括:分流器,所述分流器构造有筒状的主体,所述主体的上游端构造有第一流体出口,以及位于所述分流器下游的引鞋,在所述引鞋上构造有将所述尾管管串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流体入口,其中,所述尾管管串构造成在所述尾管管串下入井内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流体出口是打开的,并且在所述第一流体出口与所述流体入口之间的尾管管串的内部形成贯通的内部通道,流体能经所述内部通道从流体入口向第一流体出口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管管串,其包括:分流器,所述分流器构造有筒状的主体,所述主体的上游端构造有第一流体出口,以及位于所述分流器下游的引鞋,在所述引鞋上构造有将所述尾管管串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流体入口,其中,所述尾管管串构造成在所述尾管管串下入井内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流体出口是打开的,并且在所述第一流体出口与所述流体入口之间的尾管管串的内部形成贯通的内部通道,流体能经所述内部通道从流体入口向第一流体出口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管管串,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的侧壁上构造有在径向方向上贯穿所述侧壁的第二流体出口,在所述尾管管串下入井内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流体出口是打开的,并与所述内部通道相连通,流体能经所述内部通道从流体入口向第二流体出口流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尾管管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为沿周向均匀间隔开地分布在所述主体的侧壁上的多个孔。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尾管管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出口为常开的,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在初始状态下是关闭的并能在所述尾管管串下入井内的过程中打开。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管管串,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内套设有阀块,所述阀块构造成能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相重叠以关闭所述第二流体出口,并能与所述第二流体出口错开以打开所述第二流体出口。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尾管管串,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块构造有位于所述内部通道内朝向下游的驱动表面,推动所述驱动表面能使所述阀块与第二流体出口错开。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尾管管串,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块构造有在径向方向上向内延伸的阀板,所述阀板的下表面形成所述驱动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开华张瑞马兰荣李夯阮臣良冯丽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