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92540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5 16: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能盒,包括横截面为矩形的空心盒体所述空心盒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包括顶面和两个第一侧壁,所述下壳体包括底面和两个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对接,所述上壳体的断面反力小于所述下壳体的断面反力。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吸能盒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并且使得上壳体断面反力小于所述下壳体的断面反力。当偏置碰壁障的突起部与吸能盒碰撞试验时,避免偏置碰中吸能盒下弯,进而避免影响前纵梁等后续结构的变形模式。

Energy absorption box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energy absorption box, including a hollow box body of a hollow box body with a rectangular cross section, including an upper shell and a lower shell. The upper shell comprises a top surface and two first side walls, the lower case includes a bottom surface and two second side walls, the first side is butted with the second side walls, and the section of the upper shell. The counterforce is less than the reverse force of the section of the lower shell. The energy absorbing box is divided into an upper shell and a lower shell, and the reaction force of the upper shell section is smaller than the sectional reaction force of the lower shell. When the collision test between the bump barrier and the energy absorption box is biased, the bending of the energy absorption box in the bias collision is avoided, and the deformation mode of the following structure, such as the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is avoid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能盒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能盒。
技术介绍
随着紧凑型三厢车轮胎越来越大,紧凑型SUV大量涌现,那么高车姿紧凑型车型进行C-NCAP的64KM/H可溃缩壁障40%偏置碰撞(以下简称“偏置碰”)时,势必面临吸能盒(BMPRSTAY)与壁障的突起部仅仅有一半(或者不足一半)重叠量的情况,因在碰撞早期,副车架根本无法在下方提供有力支撑,所以吸能盒下弯几乎是必然,这会影响吸能盒本身的能量吸收,并直接影响后续前纵梁以及副车架的变形模式,有可能会导致原来一直满足要求的结构,在提高车姿之后就变为不符合要求,考虑到C-NCAP实验公差在高度方向上有±10mm的公差,这一影响更加不能忽视。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吸能盒,能够在吸能盒与壁障的突起部重叠量小的情况下,避免偏置碰中吸能盒下弯和影响前纵梁等后续结构的变形模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吸能盒,能够在吸能盒与壁障的突起部重叠量小的情况下,避免偏置碰中吸能盒下弯和影响前纵梁等后续结构的变形模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吸能盒,包括横截面为矩形的空心盒体,所述空心盒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包括顶面和两个第一侧壁,所述下壳体包括底面和两个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对接,所述上壳体的断面反力小于所述下壳体的断面反力。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使用相同的材料制成时,所述上壳体的壁厚小于所述下壳体的壁厚。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的材料抗拉强度小于所述下壳体的材料抗拉强度。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的材料抗拉强度为270Mpa~590Mpa,壁厚为1.0mm~2.3mm;所述下壳体的材料抗拉强度为370Mpa~780Mpa,壁厚为1.0mm~2.3mm。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的高度大于所述下壳体的高度。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高度比例为1.2:1~4:1。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的所述顶面上设有溃缩筋,所述下壳体的所述底面上没有所述溃缩筋。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的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所述溃缩筋,所述下壳体的所述第二侧壁上也设有所述溃缩筋。进一步地,同一表面上的相邻所述溃缩筋间隔为凸筋和凹筋。进一步地,相邻两个表面上的相连的所述溃缩筋分别为凸筋和凹筋。进一步地,多条所述溃缩筋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分布在所述吸能盒的变形正弦波的波峰或波谷位置上,所述吸能盒包括1-5个变形正弦半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将吸能盒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并且使得上壳体断面反力小于所述下壳体的断面反力。当偏置碰壁障的突起部与吸能盒碰撞试验时,避免偏置碰中吸能盒下弯,进而避免影响前纵梁等后续结构的变形模式。附图说明参见附图,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吸能盒安装到汽车车身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吸能盒的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壁障与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吸能盒的截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吸能盒的溃缩筋的分布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吸能盒的一个溃缩筋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又一实施例中吸能盒包括一个变形正弦半波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又一实施例中吸能盒包括两个变形正弦半波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又一实施例中吸能盒包括四个变形正弦半波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中又一实施例中吸能盒包括五个变形正弦半波的示意图。附图标记对照表:10-吸能盒20-壁障30-前保险杠40-前纵梁50-水箱上横梁60-机舱盖边梁1-上壳体2-下壳体11-顶面12-第一侧壁21-第二侧壁201-突起部111-溃缩筋112-溃缩筋113-溃缩筋121-溃缩筋122-溃缩筋123-溃缩筋211-溃缩筋212-溃缩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容易理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专利技术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专利技术的全部或视为对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本专利技术中的方位是以汽车整车的方位为基准的。图中包括了X、Y、Z三个方向。X方向是指汽车的前后方向,Y方向是指汽车的左右方向,Z方向是指汽车的上下方向。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汽车车身,包括前保险杠30、前纵梁40和吸能盒10,吸能盒10位于前保险杆30与前纵梁40之间。其中,吸能盒10与前纵梁40之间还设有水箱上横梁50,水箱上横梁50的后端还连接有机舱盖边梁60。在做碰撞试验时,需要用到壁障20,壁障20的下方为突起部201。碰撞时,突起部201最先与汽车车身进行碰撞。当车姿升高时,壁障20的试验位置不变,前保险杆30、吸能盒10和前纵梁40的高度提升了。因此,突起部201与前保险杆30和吸能盒10之间的重叠量减少了。传统的吸能盒的上下部分的断面反力是相同的,因此碰撞时,吸能盒的下半部最先溃缩,导致吸能盒下弯,影响到前纵梁等后续结构的变形模式。“断面反力”是指:在钣金结构件受到轴向或者偏心轴向受力时,其本身具有抵抗结构的力学特性,在具体到每个断面(截面)上时,称为断面反力。通常断面反力的获得方式有,通过CAE软件截取,通过断面分析软件计算,通过薄板溃缩理论计算,通过传统材料力学估算等。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吸能盒10,包括横截面为矩形的空心盒体,空心盒体由金属钣金制成,空心盒体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壳体1包括顶面11和两个第一侧壁12,下壳体2包括底面(图未示)和两个第二侧壁21,第一侧壁12与第二侧21壁对接,上壳体1的断面反力小于下壳体2的断面反力。本实施例中,由于将吸能盒10分为上下两部分,并且上壳体1的断面反力小于下壳体2的断面反力。当壁障20与吸能盒10碰撞时,由于下壳体2的断面反力较大,虽然突起部201最先碰撞到下壳体2上,但是下壳体2仍然可以保持与上壳体1同步溃缩。也就避免了吸能盒10出现下弯的情况,避免偏置碰和影响到前纵梁等后续结构的变形模式。较佳地,吸能盒10为左吸能盒。由于通常碰撞试验只针对左吸能盒,因此本实施例中对吸能盒10的改进是针对左吸能盒的。可选地,吸能盒10也可以为右吸能盒,或左吸能盒和右吸能盒均被改进。可选地,上壳体1和下壳体2使用相同的材料制成时,上壳体1的壁厚小于下壳体2的壁厚。由于上壳体1的壁厚比下壳体2的薄,使得上壳体1的断面反力小于下壳体2的断面反力。可选地,上壳体1的材料抗拉强度小于下壳体2的材料抗拉强度。当上壳体1和下壳体2的壁厚相同时,上壳体1的断面反力也可以小于下壳体2的断面反力。较佳地,上壳体1的材料抗拉强度为270Mpa~590Mpa,壁厚为1.0mm~2.3mm;下壳体2的材料抗拉强度为370Mpa~780Mpa,壁厚为1.0mm~2.3mm。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上壳体1的高度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吸能盒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能盒,包括横截面为矩形的空心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盒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包括顶面和两个第一侧壁,所述下壳体包括底面和两个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对接,所述上壳体的断面反力小于所述下壳体的断面反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能盒,包括横截面为矩形的空心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盒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包括顶面和两个第一侧壁,所述下壳体包括底面和两个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对接,所述上壳体的断面反力小于所述下壳体的断面反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使用相同的材料制成时,所述上壳体的壁厚小于所述下壳体的壁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材料抗拉强度小于所述下壳体的材料抗拉强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材料抗拉强度为270Mpa~590Mpa,壁厚为1.0mm~2.3mm;所述下壳体的材料抗拉强度为370Mpa~780Mpa,壁厚为1.0mm~2.3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昌生胡涛赵雪梅邓高福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