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线圈骨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82061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2 12: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线圈骨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接线端子和线圈骨架;所述接线端子采用平卧式侧向插入线圈骨架中;所述线圈骨架设有侧向开口的插槽;所述接线端子的下端面向下设置第一凸苞,所述线圈骨架的插槽的下槽壁处设置盲孔结构形式的第一凹槽,在接线端子插入线圈骨架的插槽使第一凸苞卡置在第一凹槽时,能够使得接线端子的第一凸苞与线圈骨架过盈配合所产生的塑料毛屑落入所述第一凹槽中并被接线端子的下端面所封闭。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使产生的毛屑能够被封闭在特定的空间内而不会进入接触器的内部,从而保证了接触器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线圈骨架之间的连接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接触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线圈骨架之间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接触器是一种利用线圈流过电流产生磁场,使触头闭合,以达到控制负载的电器。当接触器线圈通电后,线圈电流会产生磁场,产生的磁场使静铁芯产生电磁吸力吸引动铁芯,并带动交流接触器触点动作,常闭触点断开,常开触点闭合,两者是联动的。当线圈断电时,电磁吸力消失,衔铁在释放弹簧的作用下释放,使触点复原,常开触点断开,常闭触点闭合。现有技术的一种接触器通常包括接线端子和线圈骨架,图1是现有技术的接触器的线圈骨架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接触器的线圈骨架中的插槽位置的剖视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接触器的接线端子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图4是现有技术的接触器的接线端子的主视图,图5是现有技术的接触器的线圈骨架与接线端子相配合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图6是现有技术的接触器的线圈骨架与接线端子相配合的剖视图,如图1至图6所示,线圈骨架100设有能够侧向插入接线端子的插槽101,插槽101的顶部设有卡孔102,该卡孔102为通孔,接线端子200的上端设有凸苞201,当接线端子200和线圈骨架100相配合时,是将接线端子200从侧面压入线圈骨架100的插槽101中,使接线端子200上端的凸苞201卡入插槽101的顶部的卡孔102中,这种接触器的线圈骨架100与接线端子200的固紧方式为接线端子200的凸苞201与线圈骨架100过盈限位配合,金属材料制成的接线端子200上的凸苞201在装配过程中因与塑料材料制成的线圈骨架100为过盈配合,卡装时线圈骨架100易被接线端子200的凸苞201挤出可见塑料屑,因线圈骨架100与接线端子200凸苞201配合的卡孔102(即让开孔)为通孔结构,挤出的线圈骨架塑料屑裸露于线圈骨架100边缘,接触器产品经运输振动等易将线圈骨架100被挤出的塑料屑振落入接触器产品内部的铁芯极面上,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线圈骨架被挤出的塑料屑掉入产品内部铁芯极面上产生噪音等异常,所采用的方式是用手工将挤出的可见塑料屑去除干净,从而造成了装配过程的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线圈骨架之间的连接结构,通过对线圈骨架的插槽结构以及接线端子结构的改进,使产生的毛屑能够被封闭在特定的空间内而不会进入接触器的内部,从而保证了接触器的正常使用。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线圈骨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接线端子和线圈骨架;所述接线端子采用平卧式侧向插入线圈骨架中;所述线圈骨架设有侧向开口的插槽;所述接线端子去除原有技术中的上端面向上凸伸的凸苞,改为在接线端子对应位置的下端面向下设置第一凸苞,所述线圈骨架的插槽中,在对应于原有技术中的卡孔位置的下槽壁处设置盲孔结构形式的第一凹槽,在接线端子插入线圈骨架的插槽使第一凸苞卡置在第一凹槽时,能够使得接线端子的第一凸苞与线圈骨架过盈配合所产生的塑料毛屑落入所述第一凹槽中并被接线端子的下端面所封闭。所述线圈骨架的插槽中,保留原有技术中的卡孔结构,以利用该卡孔结构实现第一凹槽的抽芯制作。在线圈骨架的插槽的下槽壁还设有侧向开口的第三凹槽,以增加插槽的下槽壁的柔性而便于接线端子插入,且第三凹槽处于第一凹槽的下方。在线圈骨架的插槽的上槽壁还设有侧向开口的第四凹槽,以增加插槽的上槽壁的柔性而便于接线端子插入,且第四凹槽与所述卡孔结构相连通。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尺寸大于第一凸苞的凸起高度尺寸。所述第一凹槽的周边尺寸大于第一凸苞的周边尺寸。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一凸苞是由接线端子的上端面击打成向下凹陷后形成,且第一凸苞中,在朝向插入方向的前端设为斜面结构。进一步的,所述接线端子中,在对应于插入方向的前端部的下端面还向下设置有第二凸苞,且第二凸苞的凸起高度和周边尺寸均小于第一凸苞的凸起高度和周边尺寸,所述线圈骨架的插槽中,在对应于匹配第二凸苞的位置处还设有第二凹槽,在接线端子插入线圈骨架的插槽使第二凸苞卡置在第二凹槽时,能够使得接线端子的第二凸苞与线圈骨架过盈配合所产生的塑料毛屑落入所述第二凹槽中并被接线端子的下端面所封闭。所述线圈骨架的插槽中,插槽的上槽壁在对应于第二凹槽的位置设成让位空间,以便于利用该让位空间实现第二凹槽的抽芯制作。在线圈骨架的插槽的下槽壁还设有侧向以及向上开口的导引槽,该导引槽设在匹配所述第二凹槽的位置处,以便在接线端子插入插槽时,导引接线端子的第二凸苞与所述第二凹槽配合。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尺寸大于第二凸苞的凸起高度尺寸。所述第二凹槽的周边尺寸大于第二凸苞的周边尺寸。所述接线端子的第二凸苞是由接线端子的上端面击打成向下凹陷后形成,且第二凸苞中,在朝向插入方向的前端设为斜面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接线端子去除原有技术中的上端面向上凸伸的凸苞,改为在接线端子对应位置的下端面向下设置第一凸苞,所述线圈骨架的插槽中,在对应于原有技术中的卡孔位置的下槽壁处设置盲孔结构形式的第一凹槽,在接线端子插入线圈骨架的插槽使第一凸苞卡置在第一凹槽时,能够使得接线端子的第一凸苞与线圈骨架过盈配合所产生的塑料毛屑落入所述第一凹槽中并被接线端子的下端面所封闭。本专利技术的这种结构,是利用具有限位功能的凸苞与第一凹槽(相当于沉孔)形成封闭空间,让接线端子与线圈骨架过盈配合所产生的塑料毛屑进入该空间内出不了,从而防止塑料毛屑掉出而进入接触器的内部,保证了接触器的正常使用。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线圈骨架之间的连接结构不局限于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的接触器的线圈骨架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接触器的线圈骨架中的插槽位置的剖视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接触器的接线端子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图4是现有技术的接触器的接线端子的主视图;图5是现有技术的接触器的线圈骨架与接线端子相配合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图6a是现有技术的接触器的线圈骨架与接线端子相配合的剖视图(沿着接线端子的长度方向剖);图6b是现有技术的接触器的线圈骨架与接线端子相配合的剖视图(沿着接线端子的宽度方向剖);图7是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线圈骨架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图8是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线圈骨架中的插槽位置的剖视图;图9是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接线端子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图10是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接线端子的立体构造(翻转一个角度)示意图;图11是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接线端子的主视图;图12是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线圈骨架与接线端子相配合的立体构造示意图;图13是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线圈骨架与接线端子相配合的俯视图;图14是沿图13中A-A线的剖视图;图15是沿图13中B-B线的剖视图;图16是沿图13中C-C线的剖视图;图17是沿图13中D-D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参见图7至图17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线圈骨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接线端子2和线圈骨架1;所述接线端子2采用平卧式侧向插入线圈骨架1中;接线端子2为片式结构,接线端子2的一端设有外接线连接部21,外接线连接部21利用锁接螺丝来连接外部输入,接线端子2的另一端设有漆包线连接部22,漆包线连接部22用来连接线圈的漆包线;所述线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线圈骨架之间的连接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线圈骨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接线端子和线圈骨架;所述接线端子采用平卧式侧向插入线圈骨架中;所述线圈骨架设有侧向开口的插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去除原有技术中的上端面向上凸伸的凸苞,改为在接线端子对应位置的下端面向下设置第一凸苞,所述线圈骨架的插槽中,在对应于原有技术中的卡孔位置的下槽壁处设置盲孔结构形式的第一凹槽,在接线端子插入线圈骨架的插槽使第一凸苞卡置在第一凹槽时,能够使得接线端子的第一凸苞与线圈骨架过盈配合所产生的塑料毛屑落入所述第一凹槽中并被接线端子的下端面所封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线圈骨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包括接线端子和线圈骨架;所述接线端子采用平卧式侧向插入线圈骨架中;所述线圈骨架设有侧向开口的插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去除原有技术中的上端面向上凸伸的凸苞,改为在接线端子对应位置的下端面向下设置第一凸苞,所述线圈骨架的插槽中,在对应于原有技术中的卡孔位置的下槽壁处设置盲孔结构形式的第一凹槽,在接线端子插入线圈骨架的插槽使第一凸苞卡置在第一凹槽时,能够使得接线端子的第一凸苞与线圈骨架过盈配合所产生的塑料毛屑落入所述第一凹槽中并被接线端子的下端面所封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线圈骨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骨架的插槽中,保留原有技术中的卡孔结构,以利用该卡孔结构实现第一凹槽的抽芯制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线圈骨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线圈骨架的插槽的下槽壁还设有侧向开口的第三凹槽,以增加插槽的下槽壁的柔性而便于接线端子插入,且第三凹槽处于第一凹槽的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线圈骨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在线圈骨架的插槽的上槽壁还设有侧向开口的第四凹槽,以增加插槽的上槽壁的柔性而便于接线端子插入,且第四凹槽与所述卡孔结构相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线圈骨架之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尺寸大于第一凸苞的凸起高度尺寸;所述第一凹槽的周边尺寸大于第一凸苞的周边尺寸。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秀燕张协利黄仁灿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开关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