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拉伸加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777517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2 05: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向拉伸加载装置,包括:固定底座;加载杆,其垂直穿过所述固定底座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底座垂直移动,所述加载杆的上端连接力学试验机,下端设有用于枢轴连接试验件的耳片;以及连杆机构,其将力学试验机通过所述加载杆对试验件施加的载荷转化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拉伸载荷;其中,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外杆组件和内杆组件。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向拉伸加载装置借助“打伞式”的连杆机构运动来分配载荷,再将分配后的正交双向载荷传递给试验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向拉伸加载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航空结构及材料加载测试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双向加载试验的双向拉伸加载装置,其适用于正方形、十字形或圆形试验件的加载试验。
技术介绍
飞机中大多数的结构件都是双向受力的,正交双向加载试验最能够模拟飞机零件的真实受力状态。但由于双向加载试验设计的复杂性,目前航空业内开展的绝大多数材料级别、零件级别甚至部段级别的强度试验依然设计成单向拉伸的形式,国内外行业标准及规范也缺少对双向加载试验的指导文件。现有的双向加载方法最普遍的是使用两套液压加载作动筒,这种方法需要克服两套加载系统之间的踏步,而且试验成本高。例如,中国专利CN200810017989.1中公开了一种可以在单向拉伸试验机平台完成双向加载的装置,但是该装置多处利用焊接来固定螺纹杆,使结构安装相对较复杂,可进行的试验件尺寸偏小。中国专利CN201310652430.7中公开了一种圆环形载荷分解器,实施方法比较简单,但圆环形装置的制造及其在试验台上的固支设计会比较困难。中国专利CN201010240086.7中公开了一种机械式双向拉伸试验仪,可以将面外的单向拉伸载荷转换成多种比例的面内双向拉伸载荷,不过它的零部件更多,结构更复杂,而且只能应用于尺寸较小的十字形试验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在万能力学试验机上实现特定比例双向拉伸加载的双向拉伸加载装置,用于模拟正交双向载荷的应力状态。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双向拉伸加载装置包括:固定底座;加载杆,其垂直穿过所述固定底座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底座垂直移动,所述加载杆的上端连接力学试验机,下端设有用于枢轴连接试验件的耳片;以及连杆机构,其将力学试验机通过所述加载杆对试验件施加的载荷转化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拉伸载荷;其中,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外杆组件和内杆组件;其中,所述外杆组件包括第一外杆、第二外杆、第三外杆和第四外杆,第一外杆的一端和第二外杆的一端分别枢轴连接到所述固定底座,第一外杆的另一端和第四外杆的一端枢轴连接,第二外杆的另一端和第三外杆的一端枢轴连接,第三外杆的另一端和第四外杆的另一端枢轴连接,以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其中,所述内杆组件包括第一内杆、第二内杆和第三内杆,第一内杆的一端与第一外杆和第四外杆枢轴连接,另一端与试验件枢轴连接;第二内杆的一端与第二外杆和第三外杆枢轴连接,另一端与试验件枢轴连接;第三内杆的一端与第三外杆和第四外杆枢轴连接,另一端与试验件枢轴连接。其中,第一外杆和第二外杆的延长线的交点与所述加载杆和试验件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三外杆和第四外杆的连接点与第三内杆和试验件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第一外杆和第四外杆的连接点与第一内杆和试验件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外杆和第三外杆的连接点与第二内杆和试验件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一外杆、第二外杆、第三外杆和第四外杆分别由两根杆相互堆叠构成,第一内杆布置在第一外杆的两根杆之间,第一外杆布置在第四外杆的两根杆之间;第二内杆布置在第三外杆的两根杆之间,第三内杆布置在第三外杆的两根杆之间,第三外杆的一端布置在第二外杆的两根杆之间,另一端布置在第四外杆的两根杆之间。其中,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对接组件,所述对接组件包括第一对接板、第二对接板和第三对接板,第一对接板、第二对接板和第三对接板分别由两块板相互堆叠构成,其中,第一对接板的一端与布置在第一对接板的两块板之间的第一内杆枢轴连接,另一端与布置在第一对接板的两块板之间的试验件枢轴连接;第二对接板的一端与布置在第二对接板的两块板之间的第二内杆枢轴连接,另一端与布置在第二对接板的两块板之间的试验件枢轴连接;第三对接板的一端与布置在第三对接板的两块板之间的第三内杆枢轴连接,另一端与布置在第三对接板的两块板之间的试验件枢轴连接。其中,所述固定底座设有固定套筒,所述加载杆通过键安装到所述固定底座的固定套筒内。其中,所述外杆组件、所述内杆组件和所述对接组件的材料的拉伸杨氏模量不低于试验件材料的拉伸杨氏模量的2.5倍。本专利技术的双向拉伸加载装置借助“打伞式”的连杆机构运动来分配载荷,再将分配后的正交双向载荷传递给试验件,可以满足各种固定比例的正交双向拉伸加载要求,不存在双向载荷的同步性问题,试验成本低。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以及优点将通过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的优选实施方式更好地理解,其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双向拉伸加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加载杆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双向拉伸加载装置实现不同比例加载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双向拉伸加载装置在力学试验机上的安装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以下优选的实施例的具体描述中,将参考构成本专利技术一部分的所附的附图。所附的附图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了能够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特定的实施例。示例的实施例并不旨在穷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所有实施例。可以理解,在不偏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其它实施例,也可以进行结构性或者逻辑性的修改。如图1到图2中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双向拉伸加载装置包括固定底座10、加载杆20以及连杆机构。加载杆20垂直穿过固定底座10并能够相对于固定底座10垂直移动,加载杆20的上端连接力学试验机,下端设有用于枢轴连接试验件30的耳片21。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固定底座10设有固定套筒11,加载杆20通过键22安装到固定底座10的固定套筒11内。键22与加载杆20一同在固定套筒11内滑动,同时限制加载杆20的转动。连杆机构将力学试验机通过加载杆20对试验件30施加的载荷转化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拉伸载荷。其中,连杆机构包括外杆组件40和内杆组件50。外杆组件包括第一外杆41、第二外杆42、第三外杆43和第四外杆44,第一外杆41的一端和第二外杆42的一端分别枢轴连接到固定底座10的固定套筒11的两侧,其间可以设置垫圈,来调整各根连杆在厚度方向的空间位置,以免造成附加的弯曲载荷。第一外杆41的另一端和第四外杆44的一端枢轴连接,第二外杆42的另一端和第三外杆43的一端枢轴连接,第三外杆43的另一端和第四外杆44的另一端枢轴连接,以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内杆组件50包括第一内杆51、第二内杆52和第三内杆53,第一内杆51的一端与第一外杆41和第四外杆44枢轴连接,另一端与试验件30枢轴连接;第二内杆52的一端与第二外杆42和第三外杆43枢轴连接,另一端与试验件30枢轴连接;第三内杆53的一端与第三外杆43和第四外杆44枢轴连接,另一端与试验件30枢轴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外杆41、第二外杆42、第三外杆43和第四外杆44分别由两根杆相互堆叠构成,第一内杆51布置在第一外杆41的两根杆之间,第一外杆41布置在第四外杆44的两根杆之间;第二内杆52布置在第三外杆43的两根杆之间,第三内杆53布置在第三外杆43的两根杆之间,第三外杆43的一端布置在第二外杆42的两根杆之间,另一端布置在第四外杆44的两根杆之间。连杆机构的外杆组件和内杆组件的相互叠放次序关于整个装置中面完全对称,以保证结构顺利运作,而且不会产生弯曲载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连杆机构还包括对接组件60,对接组件60包括第一对接板61、第二对接板62和第三对接板63,第一对接板61、第二对接板62和第三对接板63分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双向拉伸加载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向拉伸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底座(10);加载杆(20),其垂直穿过所述固定底座(10)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底座(10)垂直移动,所述加载杆(20)的上端连接力学试验机,下端设有用于枢轴连接试验件(30)的耳片(21);以及连杆机构,其将力学试验机通过所述加载杆(20)对试验件(30)施加的载荷转化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拉伸载荷;其中,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外杆组件(40)和内杆组件(50);其中,所述外杆组件(40)包括第一外杆(41)、第二外杆(42)、第三外杆(43)和第四外杆(44),第一外杆(41)的一端和第二外杆(42)的一端分别枢轴连接到所述固定底座(10),第一外杆(41)的另一端和第四外杆(44)的一端枢轴连接,第二外杆(42)的另一端和第三外杆(43)的一端枢轴连接,第三外杆(43)的另一端和第四外杆(44)的另一端枢轴连接,以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所述内杆组件(50)包括第一内杆(51)、第二内杆(52)和第三内杆(53),第一内杆(51)的一端与第一外杆(41)和第四外杆(44)枢轴连接,另一端与试验件(30)枢轴连接;第二内杆(52)的一端与第二外杆(42)和第三外杆(43)枢轴连接,另一端与试验件(30)枢轴连接;第三内杆(53)的一端与第三外杆(43)和第四外杆(44)枢轴连接,另一端与试验件(30)枢轴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拉伸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底座(10);加载杆(20),其垂直穿过所述固定底座(10)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底座(10)垂直移动,所述加载杆(20)的上端连接力学试验机,下端设有用于枢轴连接试验件(30)的耳片(21);以及连杆机构,其将力学试验机通过所述加载杆(20)对试验件(30)施加的载荷转化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拉伸载荷;其中,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外杆组件(40)和内杆组件(50);其中,所述外杆组件(40)包括第一外杆(41)、第二外杆(42)、第三外杆(43)和第四外杆(44),第一外杆(41)的一端和第二外杆(42)的一端分别枢轴连接到所述固定底座(10),第一外杆(41)的另一端和第四外杆(44)的一端枢轴连接,第二外杆(42)的另一端和第三外杆(43)的一端枢轴连接,第三外杆(43)的另一端和第四外杆(44)的另一端枢轴连接,以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所述内杆组件(50)包括第一内杆(51)、第二内杆(52)和第三内杆(53),第一内杆(51)的一端与第一外杆(41)和第四外杆(44)枢轴连接,另一端与试验件(30)枢轴连接;第二内杆(52)的一端与第二外杆(42)和第三外杆(43)枢轴连接,另一端与试验件(30)枢轴连接;第三内杆(53)的一端与第三外杆(43)和第四外杆(44)枢轴连接,另一端与试验件(30)枢轴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拉伸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外杆(41)和第二外杆(42)的延长线的交点与所述加载杆(20)和试验件(30)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三外杆(43)和第四外杆(44)的连接点与第三内杆(53)和试验件(30)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第一外杆(41)和第四外杆(44)的连接点与第一内杆(51)和试验件(30)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外杆(42)和第三外杆(43)的连接点与第二内杆(52)和试验件(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艾伦杨刚黄甫王长江张亦波茅佳兵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