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照灯模块和前照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77621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2 03: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前照灯模块和前照灯装置,前照灯模块具有:会聚元件,会聚从光源射出的光;导光元件,具有反射光的第1反射面,会聚元件具有入射面、位于入射面的光行进方向侧的第1出射面、位于入射面的外周侧的第2反射面、位于第1出射面的外周侧且出射由第2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的第2出射面,当在第1反射面的法线方向上,设第1反射面的正面方向为第1方向,第1反射面的背面方向为第2方向,相对于会聚元件的光轴,设第2出射面的第1方向的区域为第1区域,第2出射面的第2方向的区域为第2区域时,第2区域位于第1反射面的第2方向侧,从第2区域出射的光的会聚位置到会聚元件的距离,比从第1区域出射的光的会聚位置到会聚元件的距离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照灯模块和前照灯装置本专利技术专利申请是专利技术名称为“前照灯模块和前照灯装置”、国际申请日为2014年11月14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4/080212”、国家申请号为“201480062747.8”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车辆等的前方进行照射的前照灯模块和前照灯装置。
技术介绍
车辆用的前照灯装置必须满足由道路交通规则等决定的规定配光图案。“配光”是指光源相对于空间的光度分布。即,从光源射出的光的空间分布。并且,“光度”表示发光体发出的光的强度的程度,是经过某个方向的微小立体角内的光束除以该微小立体角而得到的。作为道路交通规则之一,例如,与汽车用近光有关的规定配光图案呈上下方向较窄的横长形状。而且,为了不使对向车眩目,要求配光图案的上侧的光的边界线(截止线)清晰。即,要求截止线的上侧(配光图案的外侧)较暗,截止线的下侧(配光图案的内侧)较亮的清晰的截止线。这里,“截止线”是在将前照灯的光照射到墙壁或屏幕上的情况下出现的光的明暗的区分线,是配光图案的上侧的区分线。即,是配光图案的上侧的光的明暗的边界线。是配光图案的上侧的光的较亮区域(配光图案的内侧)与较暗区域(配光图案的外侧)的边界线。截止线是对交错用的前照灯的照射方向进行调节时使用的用语。交错用的前照灯也被称作近光。而且,要求截止线的下侧(配光图案的内侧)的区域成为最大照度。将该最大照度的区域称作“高照度区域”。这里,“截止线的下侧的区域”意味着配光图案的上部,在前照灯装置中相当于对远方进行照射的部分。为了实现这种清晰的截止线,截止线不能产生较大的色像差或模糊等。“截止线产生模糊”是指截止线不鲜明。并且,作为其它的道路交通规则的例子,为了进行步行者的识别和标识的识别,必须具有抬高步道侧的照射的“抬高线”。这是为了视觉辨认步道侧的人和标识等而不使对向车迷惑。这里,“抬高照射的抬高线”示出近光的对向车侧水平,步道侧相对于对向车侧倾斜抬高的配光图案的形状。另外,“近光”是向下的光束,在与对向车交错时等使用。通常,在近光中,照射前方40m左右。并且,“上下方向”是与地面(路面)垂直的方向。车辆用的前照灯装置需要实现这些复杂的配光图案。为了实现这种复杂的配光图案,一般采用使用遮光板等的结构。在该结构中,由于利用遮光板等对光进行遮光,因此导致光的利用效率降低。下面,将光的利用效率称作“光利用效率”。专利文献1公开了利用遮光板生成截止线的技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9993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由于利用遮光板生成截止线,因此,光利用效率降低。即,利用遮光板对从光源射出的光的一部分进行遮光,没有作为投射光进行利用。本专利技术正是鉴于现有技术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抑制了光利用效率降低的前照灯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前照灯模块具有:光源,其发出光;会聚元件,其会聚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以及导光元件,其具有反射所述光的第1反射面,所述会聚元件具有与所述会聚元件的光轴具有交点的入射面、位于所述入射面的光的行进方向侧的第1出射面、位于所述入射面的外周侧的第2反射面、以及位于所述第1出射面的外周侧且出射由所述第2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的第2出射面,当在所述第1反射面的法线方向上,设所述第1反射面的正面方向为第1方向,所述第1反射面的背面方向为第2方向,相对于所述会聚元件的光轴,设所述第2出射面的所述第1方向的区域为第1区域,所述第2出射面的所述第2方向的区域为第2区域时,所述第2区域位于所述第1反射面的第2方向侧,从所述第2区域出射的光的会聚位置到所述会聚元件的距离,比从所述第1区域出射的光的会聚位置到所述会聚元件的距离短。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抑制了光利用效率降低的前照灯模块或前照灯装置。附图说明图1的(A)和(B)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结构的结构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导光部件3的立体图。图3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会聚位置PH的说明图。图4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会聚位置PH的说明图。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结构的结构图。图6是利用等高线显示示出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照度分布的图。图7是利用等高线显示示出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照度分布的图。图8是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导光部件30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导光部件3的出射面32的形状的一例的示意图。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1的前照灯模块100的结构的结构图。图11的(A)和(B)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前照灯模块100的会聚透镜2的形状的图。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2的前照灯模块100的结构的结构图。图13的(A)和(B)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3的前照灯模块100的导光部件3、35的形状的图。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4的前照灯模块110的结构的结构图。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前照灯模块120的结构的结构图。图16的(A)和(B)是示出摩托车的配光图案103和104的示意图。图17是示出车体的倾斜角度d的说明图。图18的(A)和(B)是示出由实施方式2的前照灯模块120修正后的配光图案的示意图。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前照灯模块130的结构的结构图。图20的(A)和(B)是示出搭载了本实施方式3的前照灯模块130的车辆在拐弯处行驶时的照射区域的图。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前照灯模块140的结构的结构图。图22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前照灯模块150的结构的结构图。图23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的安装了前照灯模块的前照灯装置250的结构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近年来,从抑制二氧化碳(CO2)的排出和燃料的消耗这样的减轻针对环境的负荷的观点来看,例如期望车辆的节能化。与此相伴,在车辆用的前照灯装置中还要求小型化、轻量化和节电化。因此,作为车辆用的前照灯装置的光源,与现有的卤素灯(灯光源)相比,期望采用发光效率较高的半导体光源。“半导体光源”例如是发光二极管(LED(LightEmittingDiode))或激光二极管(LD(LaserDiode))等。“车辆用的前照灯装置”是搭载于输送机械等,用于提高操纵者的视觉辨认性和来自外部的被视觉辨认性的照明装置。车辆用的前照灯装置也被称作头灯(headlamp)或前大灯(headlight)。与半导体光源相比,现有的灯光源(灯管光源)是指向性较低的光源。因此,灯光源使使用反射镜(反射器)放射的光具有指向性。另一方面,半导体光源具有至少一个发光面,向发光面侧放射光。这样,由于半导体光源和灯光源的发光特性不同,因此,不需要使用反射镜的现有的光学系统而需要适用于半导体光源的光学系统。另外,根据上述半导体光源的特性,例如,作为一种固体光源的有机电致发光(有机EL)也可以包含在后述本专利技术的光源中。并且,例如,对涂布在平面上的荧光体照射激励光而使其发光的光源也可以包含在后述固体光源中。这样,将不包含灯管光源且具有指向性的光源称作“固体光源”。“指向性”是在光等输出到空间中时,其强度根据方向而不同的性质。这里,如上所述,“具有指向性”是指光向发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前照灯模块和前照灯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照灯模块,该前照灯模块具有:光源,其发出光;会聚元件,其会聚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以及导光元件,其具有反射所述光的第1反射面,所述会聚元件具有与所述会聚元件的光轴具有交点的入射面、位于所述入射面的光的行进方向侧的第1出射面、位于所述入射面的外周侧的第2反射面、以及位于所述第1出射面的外周侧且出射由所述第2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的第2出射面,当在所述第1反射面的法线方向上,设所述第1反射面的正面方向为第1方向,所述第1反射面的背面方向为第2方向,相对于所述会聚元件的光轴,设所述第2出射面的所述第1方向的区域为第1区域,所述第2出射面的所述第2方向的区域为第2区域时,所述第2区域位于所述第1反射面的第2方向侧,从所述第2区域出射的光的会聚位置到所述会聚元件的距离,比从所述第1区域出射的光的会聚位置到所述会聚元件的距离短。

【技术特征摘要】
2013.11.19 JP 2013-2388841.一种前照灯模块,该前照灯模块具有:光源,其发出光;会聚元件,其会聚从所述光源射出的光;以及导光元件,其具有反射所述光的第1反射面,所述会聚元件具有与所述会聚元件的光轴具有交点的入射面、位于所述入射面的光的行进方向侧的第1出射面、位于所述入射面的外周侧的第2反射面、以及位于所述第1出射面的外周侧且出射由所述第2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的第2出射面,当在所述第1反射面的法线方向上,设所述第1反射面的正面方向为第1方向,所述第1反射面的背面方向为第2方向,相对于所述会聚元件的光轴,设所述第2出射面的所述第1方向的区域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诹访胜重大岛律也小岛邦子桑田宗晴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