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棚及其充电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7773643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2 0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车棚及其充电管理系统,涉及充电设备领域,其中所述电动车棚包括:顶棚,暴露在阳光可照射处;第一光伏发电装置,铺设在所述顶棚表面;至少一个充电桩,每个充电桩设置有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的电力来源包括所述第一光伏发电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在顶棚表面铺设第一光伏发电装置,不会额外占用空间;通过顶棚表面的第一光伏发电装置为充电桩供电以便通过充电接口为电动车充电,可以减少市电的使用,缓解众多电动车充电给电网带来的压力,节约电网电能。此外,光伏发电装置设置在电动车棚处,产生的电能无需长距离传输,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车棚及其充电管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车棚及其充电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相对于燃油车,电动车由于对环境污染小、消费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数量越来越多的电动车的充电问题成为了电动车普及的瓶颈。现有电动车往往采用市电供电。然而,当众多的电动车同时接入市电充电时,会给电网带来较大供电压力;此外,发电厂产生的电能在长距离传输过程中还会有损耗,降低了能源利用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棚及其充电管理系统,以解决缓解众多电动车充电给电网带来的压力。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车棚,包括:顶棚,暴露在阳光可照射处;第一光伏发电装置,铺设在所述顶棚表面;至少一个充电桩,每个充电桩设置有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的电力来源包括所述第一光伏发电装置。可选地,所述电动车棚还包括:第二光伏发电装置,铺设在所述电动车棚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地面。可选地,所述电动车棚还包括:第三光伏发电装置,设置于所述电动车棚的至少一个柱体上,所述柱体用于支撑起所述顶棚。可选地,所述柱体包括透明圆柱体;所述透明圆柱体的中心轴设置有光伏发电组件。可选地,所述充电桩的充电接口设置于可移动的充电枪上,所述充电枪通过电源引线与固定设置的充电桩连接;所述充电枪上设置有重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充电枪是否被移动。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应用于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所述电动车棚的充电管理系统,包括:蓄电池,至少一个光伏发电装置的输出端通过对应的第一可控开关连接至所述蓄电池的第一输入端;市电电源经AD/DC模块转换后通过第二可控开关连接至所述蓄电池的第二输入端;电源总线,所述光伏发电装置的输出端、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和所述市电电源还分别通过第三可控开关、第四可控开关、第五可控开关连接至所述电源总线;控制器,其多个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可控开关、所述第二可控开关、所述第三可控开关、所述第四可控开关、所述第五可控开关的控制端连接,用于控制对应的可控开关闭合或断开。可选地,所述充电桩对应的电源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电源总线;另一端为充电接口,用于连接待充电电动车;所述充电管理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电流检测模块,用于分别检测每个充电桩对应的电源线回路中流过的电流,所述电流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和/或,至少一个第一电压检测模块,用于分别检测每个充电接口两端的电压值,所述电压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可选,所述充电管理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光耦,其输入端串联在充电桩对应的电源回路中,其输出端连接至控制器。可选地,所述充电管理系统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电压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光伏发电装置、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和所述市电电源中至少一者的输出电压,所述第二电压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可选地,所述充电管理系统还包括:输入装置,用于用户设置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者:充电桩所对应电动车的预约开始充电时间、充电优先级。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动车棚,在顶棚表面铺设第一光伏发电装置,不会额外占用空间;通过顶棚表面的第一光伏发电装置为充电桩供电以便通过充电接口为电动车充电,可以减少市电的使用,缓解众多电动车充电给电网带来的压力,节约电网电能。此外,光伏发电装置设置在电动车棚处,产生的电能无需长距离传输,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管理系统中,当光伏发电装置的发电量充足时,控制器可以控制光伏发电装置单独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或者同时还可以控制光伏发电装置为蓄电池充电;当光伏发电装置的发电量不足时,控制器可以控制光伏发电装置和蓄电池一起为待充电设备充电;当光伏发电装置和蓄电池的电量之和不足以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时,控制器可以控制市电与光伏发电装置、蓄电池一起为待充电设备充电。此外,控制器还可以在夜间这样的用电低谷期控制市电为蓄电池供电,在白天这样的用电高峰期控制蓄电池为待充电设备充电,从而达到“错峰填谷”的作用。附图说明通过参考附图会更加清楚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和优点,附图是示意性的而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任何限制,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电动车棚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作为第二光伏发电装置的支撑主体的总体结构图;图3示出了作为第二光伏发电装置的支撑主体的横截面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充电管理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充电管理方法的流程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再一种充电管理方法的流程图;图7示出了步骤S270的详细步骤流程图;图8示出了步骤S210的详细步骤流程图;图9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充电管理装置的原理框图;图10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再一种充电管理装置的原理框图;图11示出了充电单元30的详细原理框图;图12示出了就第一获取单元10的详细原理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专利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车棚,如图1所示,该电动车棚包括顶棚10和至少一个充电桩20。顶棚10暴露在阳光可照射处,在顶棚表面铺设有第一光伏发电装置,该第一光伏发电装置可以为光伏发电板。每个充电桩20设置有充电接口,充电接口的电力来源包括第一光伏发电装置。上述电动车棚,在顶棚表面铺设第一光伏发电装置,不会额外占用空间;通过顶棚表面的第一光伏发电装置为充电桩供电以便通过充电接口为电动车充电,可以减少市电的使用,缓解众多电动车充电给电网带来的压力,节约电网电能。此外,光伏发电装置设置在电动车棚处,产生的电能无需长距离传输,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该电动车棚还包括第二光伏发电装置,铺设在电动车棚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地面,不会额外占用空间。例如,在电动车棚的地面铺设光伏发电板,从而当太阳斜照时可以使得电动车棚空间区域内更多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该电动车棚还包括第三光伏发电装置,设置于电动车棚的至少一个柱体上,柱体用于支撑起顶棚,不会额外占用空间。如图1所示,可以在顶棚的支撑柱体30表面铺设光伏发电板,当太阳斜照时可以使得电动车棚空间区域内更多的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或者,如图2所示,支撑柱体30可以为透明圆柱体,透明圆柱体的中心轴A设置有光伏发电组件,柱体30四周的光穿过透明柱体30聚集在中心轴A上的光伏发电组件,如图3所示。经过透明柱体30的集聚后,中心轴A上光伏发电组件所接收的光能增强,从而提高光伏发电组件的发电效率。上述第一光伏发电装置、第二光伏发电装置和第三光伏发电装置的设置充分利用空间,能够将更多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充电桩20的充电接口21设置于可移动的充电枪21上,充电枪21通过电源引线与固定设置的充电桩连接,充电枪21上设置有重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充电枪21是否被移动。当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动车棚及其充电管理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车棚,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棚,暴露在阳光可照射处;第一光伏发电装置,铺设在所述顶棚表面;至少一个充电桩,每个充电桩设置有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的电力来源包括所述第一光伏发电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车棚,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棚,暴露在阳光可照射处;第一光伏发电装置,铺设在所述顶棚表面;至少一个充电桩,每个充电桩设置有充电接口;所述充电接口的电力来源包括所述第一光伏发电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光伏发电装置,铺设在所述电动车棚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地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棚,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光伏发电装置,设置于所述电动车棚的至少一个柱体上,所述柱体用于支撑起所述顶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棚,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包括透明圆柱体;所述透明圆柱体的中心轴设置有光伏发电组件。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车棚,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的充电接口设置于可移动的充电枪上,所述充电枪通过电源引线与固定设置的充电桩连接;所述充电枪上设置有重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充电枪是否被移动。6.一种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电动车棚的充电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电池,至少一个光伏发电装置的输出端通过对应的第一可控开关连接至所述蓄电池的第一输入端;市电电源经AD/DC模块转换后通过第二可控开关连接至所述蓄电池的第二输入端;电源总线,所述光伏发电装置的输出端、所述蓄电池的输出端和所述市电电源还分别通过第三可控开关、第四可控开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腾飞岳东朱江仲鹏达赵勃卜斌陈轶涵王成超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邮电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