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控地漏内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7306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2 0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控地漏内芯,引入智能电控伸缩浸没结构,基于内外管结构,通过电控伸缩杆(8)的引入,实现内部导流筒(5)在竖直方向上的上下移动,实现导流筒(5)与其所在蓄水筒体(4)中蓄水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以软管(3)结构实现集水槽(1)上主下水管(2)与导流筒(5)内部之间的引流,结合由水流流速传感器(7)对下水状态的判断,智能切换导流筒(5)底端敞口相对蓄水筒体(4)中蓄水区浸没与非浸没,在实现有效防臭的同时,有效提高下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控地漏内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控地漏内芯,属于智能家居

技术介绍
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作为住宅中排水系统的重要部件,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对卫浴间的异味控制非常重要。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各式地漏不断推向市场,现有技术地漏的发展多从材料、结构方面进行改进,从最早的铸铁到后来的铜制地漏,使得地漏在实际应用中,有效避免了锈蚀问题,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后来在进一步改进中,地漏的结构又从单一的金属结构,升级为金属与塑料相结合的结构,采用更好的工程塑料替换部分金属结构,在制造成本与使用寿命有了更好的提升。但是现有的地漏在防臭问题上,是将S弯水管的原理引入到地漏漏心当中,即在地漏漏心设计内外套筒,内筒用于下水,外筒侧面设置出水口,且内筒底端出水口低于外筒侧面出水口,如此设计,为了保证内筒底端出水口始终浸没于外筒的蓄水区中,即利用S弯水管相同的原理实现防尘问题;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由于内管底端的出水口始终浸没于蓄水区,这样当下水,水由内筒底端涌出时,就会受到来自蓄水区的阻力,如此,即在实现防臭的效果下,却忽略了下水的流畅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引入智能电控伸缩浸没结构,在实现防臭效果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排水效率的电控地漏内芯。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电控地漏内芯,包括集水槽、主下水管、软管、蓄水筒体、导流筒和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水流流速传感器、电控伸缩杆;控制模块连接外部供电网络进行取电,并由控制模块分别为水流流速传感器、电控伸缩杆进行供电;集水槽顶部敞开,集水槽的底部设置贯穿其上下表面的下水口,下水口的口径与主下水管的口径相适应,主下水管竖直位于集水槽的下方,且主下水管的顶端为敞开端,主下水管的底端为封闭端,主下水管的顶部敞开端与集水槽上的下水口相对接;控制模块设置于集水槽的下表面,水流流速传感器设置于主下水管中,用于检测主下水管中的水流流速;主下水管的底部封闭端上设置贯穿主下水管内外空间的通孔,通孔的口径与软管的口径相适应,软管位于主下水管的外部,软管的其中一端对接主下水管底部封闭端上的通孔;蓄水筒体竖直位于集水槽的下方,蓄水筒体的顶端与集水槽的下表面相固定连接,蓄水筒体的底端封闭,且在蓄水筒体上距离其底端预设高度的侧面一周,设置贯穿蓄水筒体内外空间的镂空结构;电控伸缩杆位于蓄水筒体内,电控伸缩杆的电机通过支架与蓄水筒体内部的顶端相固定连接,且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顶端竖直向下;导流筒竖直位于蓄水筒体内,导流筒的顶端封闭,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顶端与导流筒顶部封闭端的外表面相固定连接,且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所在直线与导流筒中心线相共线,导流筒的底端敞开,导流筒随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伸缩动作而上下移动,且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处于最小长度时,导流筒的底部敞开端位置高于蓄水筒体侧面一周镂空结构的位置;以及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处于最大长度时,导流筒的底部敞开端位置低于蓄水筒体侧面一周镂空结构的位置;蓄水筒体的外径小于下水管的内径,蓄水筒体由下水管的顶部敞开端伸入下水管中,实现蓄水筒体与下水管的对接,且蓄水筒体的外壁与下水管内壁之间保持预设间隙;软管的另一端依次穿过下水管侧壁、对应位置蓄水筒体侧壁,以及导流筒侧壁,实现与导流筒内部空间相连通,且软管另一端所穿过下水管侧壁的位置高于导流筒在蓄水筒体中的最高位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电控伸缩杆为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微处理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电控地漏内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设计的电控地漏内芯,采用全新结构设计,引入智能电控伸缩浸没结构,基于内外管结构,通过电控伸缩杆的引入,控制内部导流筒在竖直方向上的上下移动,实现导流筒与其所在蓄水筒体中蓄水区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进而实现导流筒底端敞开口相对蓄水筒体中蓄水区浸没于非浸没的切换;基于此,以软管结构实现集水槽上主下水管与导流筒内部之间的引流,由此基于水流流速传感器针对主下水管中水流流速的检测,判断是否为下水状态,以此为依据,在下水状态时,控制导流筒底端敞开口高于蓄水筒体中蓄水区,有效提高下水速率;在非下水状态时,控制导流筒底端敞开口浸没于蓄水筒体中蓄水区,实现防臭效果;(2)本专利技术设计的电控地漏内芯中,针对电控伸缩杆,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使得本专利技术设计电控地漏内芯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电控地漏内芯具有优秀的下水、防臭效果,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3)本专利技术设计的电控地漏内芯中,针对控制模块,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以及具体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电控地漏内芯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电控地漏内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集水槽,2.主下水管,3.软管,4.蓄水筒体,5.导流筒,6.控制模块,7.水流流速传感器,8.电控伸缩杆,9.镂空结构,10.支架,11.下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电控地漏内芯,包括集水槽1、主下水管2、软管3、蓄水筒体4、导流筒5和控制模块6,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的水流流速传感器7、电控伸缩杆8;控制模块6连接外部供电网络进行取电,并由控制模块6分别为水流流速传感器7、电控伸缩杆8进行供电;集水槽1顶部敞开,集水槽1的底部设置贯穿其上下表面的下水口,下水口的口径与主下水管2的口径相适应,主下水管2竖直位于集水槽1的下方,且主下水管2的顶端为敞开端,主下水管2的底端为封闭端,主下水管2的顶部敞开端与集水槽1上的下水口相对接;控制模块6设置于集水槽1的下表面,水流流速传感器7设置于主下水管2中,用于检测主下水管2中的水流流速;主下水管2的底部封闭端上设置贯穿主下水管2内外空间的通孔,通孔的口径与软管3的口径相适应,软管3位于主下水管2的外部,软管3的其中一端对接主下水管2底部封闭端上的通孔;蓄水筒体4竖直位于集水槽1的下方,蓄水筒体4的顶端与集水槽1的下表面相固定连接,蓄水筒体4的底端封闭,且在蓄水筒体4上距离其底端预设高度的侧面一周,设置贯穿蓄水筒体4内外空间的镂空结构9;电控伸缩杆8位于蓄水筒体4内,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通过支架10与蓄水筒体4内部的顶端相固定连接,且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顶端竖直向下;导流筒5竖直位于蓄水筒体4内,导流筒5的顶端封闭,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顶端与导流筒5顶部封闭端的外表面相固定连接,且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所在直线与导流筒5中心线相共线,导流筒5的底端敞开,导流筒5随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的伸缩动作而上下移动,且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处于最小长度时,导流筒5的底部敞开端位置高于蓄水筒体4侧面一周镂空结构9的位置;以及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处于最大长度时,导流筒5的底部敞开端位置低于蓄水筒体4侧面一周镂空结构9的位置;蓄水筒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控地漏内芯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控地漏内芯,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槽(1)、主下水管(2)、软管(3)、蓄水筒体(4)、导流筒(5)和控制模块(6),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的水流流速传感器(7)、电控伸缩杆(8);控制模块(6)连接外部供电网络进行取电,并由控制模块(6)分别为水流流速传感器(7)、电控伸缩杆(8)进行供电;集水槽(1)顶部敞开,集水槽(1)的底部设置贯穿其上下表面的下水口,下水口的口径与主下水管(2)的口径相适应,主下水管(2)竖直位于集水槽(1)的下方,且主下水管(2)的顶端为敞开端,主下水管(2)的底端为封闭端,主下水管(2)的顶部敞开端与集水槽(1)上的下水口相对接;控制模块(6)设置于集水槽(1)的下表面,水流流速传感器(7)设置于主下水管(2)中,用于检测主下水管(2)中的水流流速;主下水管(2)的底部封闭端上设置贯穿主下水管(2)内外空间的通孔,通孔的口径与软管(3)的口径相适应,软管(3)位于主下水管(2)的外部,软管(3)的其中一端对接主下水管(2)底部封闭端上的通孔;蓄水筒体(4)竖直位于集水槽(1)的下方,蓄水筒体(4)的顶端与集水槽(1)的下表面相固定连接,蓄水筒体(4)的底端封闭,且在蓄水筒体(4)上距离其底端预设高度的侧面一周,设置贯穿蓄水筒体(4)内外空间的镂空结构(9);电控伸缩杆(8)位于蓄水筒体(4)内,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通过支架(10)与蓄水筒体(4)内部的顶端相固定连接,且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顶端竖直向下;导流筒(5)竖直位于蓄水筒体(4)内,导流筒(5)的顶端封闭,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顶端与导流筒(5)顶部封闭端的外表面相固定连接,且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所在直线与导流筒(5)中心线相共线,导流筒(5)的底端敞开,导流筒(5)随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的伸缩动作而上下移动,且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处于最小长度时,导流筒(5)的底部敞开端位置高于蓄水筒体(4)侧面一周镂空结构(9)的位置;以及电控伸缩杆(8)上伸缩杆处于最大长度时,导流筒(5)的底部敞开端位置低于蓄水筒体(4)侧面一周镂空结构(9)的位置;蓄水筒体(4)的外径小于下水管(11)的内径,蓄水筒体(4)由下水管(11)的顶部敞开端伸入下水管(11)中,实现蓄水筒体(4)与下水管(11)的对接,且蓄水筒体(4)的外壁与下水管(11)内壁之间保持预设间隙;软管(3)的另一端依次穿过下水管(11)侧壁、对应位置蓄水筒体(4)侧壁,以及导流筒(5)侧壁,实现与导流筒(5)内部空间相连通,且软管(3)另一端所穿过下水管(11)侧壁的位置高于导流筒(5)在蓄水筒体(4)中的最高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控地漏内芯,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槽(1)、主下水管(2)、软管(3)、蓄水筒体(4)、导流筒(5)和控制模块(6),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6)相连接的水流流速传感器(7)、电控伸缩杆(8);控制模块(6)连接外部供电网络进行取电,并由控制模块(6)分别为水流流速传感器(7)、电控伸缩杆(8)进行供电;集水槽(1)顶部敞开,集水槽(1)的底部设置贯穿其上下表面的下水口,下水口的口径与主下水管(2)的口径相适应,主下水管(2)竖直位于集水槽(1)的下方,且主下水管(2)的顶端为敞开端,主下水管(2)的底端为封闭端,主下水管(2)的顶部敞开端与集水槽(1)上的下水口相对接;控制模块(6)设置于集水槽(1)的下表面,水流流速传感器(7)设置于主下水管(2)中,用于检测主下水管(2)中的水流流速;主下水管(2)的底部封闭端上设置贯穿主下水管(2)内外空间的通孔,通孔的口径与软管(3)的口径相适应,软管(3)位于主下水管(2)的外部,软管(3)的其中一端对接主下水管(2)底部封闭端上的通孔;蓄水筒体(4)竖直位于集水槽(1)的下方,蓄水筒体(4)的顶端与集水槽(1)的下表面相固定连接,蓄水筒体(4)的底端封闭,且在蓄水筒体(4)上距离其底端预设高度的侧面一周,设置贯穿蓄水筒体(4)内外空间的镂空结构(9);电控伸缩杆(8)位于蓄水筒体(4)内,电控伸缩杆(8)的电机通过支架(10)与蓄水筒体(4)内部的顶端相固定连接,且电控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晓慧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合利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