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的液冷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7220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2 0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子产品散热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一体化的液冷散热器,包括上水室和下水室,与所述上水室和下水室连通的水排,设置在所述水排上的散热风扇,所述水排包括多根口琴管,与部分口琴管连通的水泵,以及设置在所述下水室的注水口,还包括与部分口琴管连通的水冷头,所述水泵、水冷头均一体式设置在水排内部,并且所述水泵和水冷头通过相同的口琴管连通,通过水泵带动水排内的液体循环流动,从而带走与所述水冷头相接触的发热器件的热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水冷头集成到水排内部,取消了原有的软管,降低了生成成本,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更利于推广和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体化的液冷散热器
本技术涉及电子产品散热的
,尤其涉及一体化的液冷散热器。
技术介绍
自液冷散热器应用于电子设备如电脑至今,产品款式繁多,水冷头结构也是各不相同,由于水冷头是直接接触于设备的发热器件,因此水冷头内部结构对散热效果也有重要的影响。现有的水冷头主要是通过软管与水排连通,借助水泵完成水冷液的循环来达到水冷散热的目的,申请号为201510769643.7专利技术专利,即是采用如此结构的设计,采用将液泵主体与散热排一体式设置在一起的方案,这样既利用风扇的散热带走散热排上的热量,也将泵动力主体(即马达)本身产生的热量带走,使马达寿命更长;也大大了减少了占用空间,大大的提升了换热效果,降低生产组装的成本;使得产品组装方便,效率高。但管内压力变化仍会导致软管接头、接点泄露,若使用硬管设计循环水冷,虽可以解决泄露问题,由于水冷液在系统运作时温度升高,导致流体体积变化造成管内压力加大,当压力大至系统极限时,循环管路便会有爆炸与运作失效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体化的液冷散热器,解决现有液冷散热器的软管处易发生泄漏,及管内流体体积变化造成管内压力加大,当压力大至系统极限时,循环管路便会有爆炸与运作失效的危险的问题。本技术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一体化的液冷散热器,包括上水室和下水室,与所述上水室和下水室连通的水排,设置在所述水排上的散热风扇,所述水排包括多根口琴管,与部分口琴管连通的水泵,以及设置在所述下水室的注水口,还包括与部分口琴管连通的水冷头,所述水泵、水冷头均一体式设置在水排内部,并且所述水泵和水冷头通过相同的口琴管连通,通过水泵带动水排内的液体循环流动,从而带走与所述水冷头相接触的发热器件的热量。进一步,所述水冷头包括并排设置的入水室和出水室及设置在底部的铝底板,所述入水室和出水室前后与口琴管连通,在所述入水室和出水室对应的铝底板部分均开设有通槽,所述铝底板的底面周边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放置密封圈,所述通槽位于凹槽所围成的区域内,紧贴所述铝底板的底面还密封的设置有铜板,在与铝底板相接触的所述铜板一面上设置多条微型水槽,全部的微型水槽均位于对应的凹槽所围成的区域内,所述入水室依次通过自身的通槽、微型水槽、出水室的通槽与出水室连通,所述铜板直接接触热源。进一步,所述凹槽围成的区域包括整个入水室和出水室,每条所述微型水槽的轴向均贯穿整个入水室和出水室,全部所述微型水槽布满凹槽所围成的区域。进一步,所述通槽覆盖部分微型水槽的轴向始端或者轴向终端,其余微型水槽的轴向始端或者轴向终端由盲槽覆盖,所述盲槽与通槽连通,且径向尺寸与通槽的径向尺寸相等,轴向中心线与通槽的轴向中心线重合。进一步,所述铜板与散热风扇位于水排相对的两侧。本技术有益的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借助铜板上的微型水槽,以及铝底板上的入水室、出水室、通槽和盲槽,与部分口琴管形成水路,利用水泵带动整个水排内的液体循环流动,从而将与铜板相接触的发热器件的热量带走,达到散热的目的,同时,通过将水冷头集成到水排内部,取消了原有的软管,杜绝了接头处易泄露及由于管内压力增大易造成循环管路爆炸与运作失效的危险,降低了生成成本,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更利于推广和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工作过程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液体流动方向;图3为本技术的铝底板底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铜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上水室,2-下水室,3-注水口,4-水排,5-散热风扇,6-口琴管,7-水泵,8-水冷头,10-风扇,81-铝底板,82-入水室,83-出水室,84-通槽,85-凹槽,86-铜板,87-微型水槽,88-盲槽,9-发热器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体化的液冷散热器,包括上水室1和下水室2,设置在下水室2的注水口3,与该上水室1和下水室2连通的水排4,设置在水排4上的散热风扇5,该水排4包括多根口琴管6,与部分口琴管6连通的水泵7和水冷头8,该水泵7、水冷头8均一体式设置在水排4的内部,并且水泵7通过相同的口琴管6和水冷头8连通,即两者之间的连通的口琴管6的数量和位置均是一样的,这样,通过水泵7带动水排4内的液体循环流动,从而带走与水冷头8相接触的发热器件9的热量,完成对发热器件9的散热。如图2、3、4所示,该水冷头8包括设置在底部的铝底板81,在铝底板81的顶面并排设置有入水室82和出水室83,并且入水室82和出水室83的前后均与口琴管6连通,在该入水室82和出水室83对应的铝底板81部分均开设有通槽84,在铝底板81的底面周边开设有凹槽85,该凹槽85用于放置密封圈,两个通槽84均位于凹槽85所围成的区域内,紧贴铝底板81的底面密封设置有铜板86,在与铝底板81相接触的铜板86的一面上设置多条微型水槽87,全部的微型水槽87均位于对应的凹槽85所围成的区域内,该入水室82通过自身的通槽84、部分或者全部的微型水槽87、出水室83的通槽84与出水室83连通,形成水路,从而将铜板86上的热量与水路中液体产生热交换,达到对发热器9件进行散热的目的。如图3所示,该凹槽85可沿入水室82和出水室83在铝底板81上的投影的外侧开设,即该凹槽85所围成的区域包括整个入水室82和出水室83,在凹槽85所围成的区域内布满微型水槽87,并且每条微型水槽87的轴向均贯穿整个入水室82和出水室83,这样,可以将整个入水室82和出水室83都利用起来,使铜板86上的热交换面积最大化,最有效快速地对发热器件9进行散热。另外,通槽84可以仅覆盖部分微型水槽87的轴向始端或者轴向终端,其余微型水槽87的轴向始端或者轴向终端由盲槽88覆盖,该盲槽88与通槽84连通,且径向尺寸与通槽84的径向尺寸相等,轴向中心线与通槽84的轴向中心线重合,当然,通槽84也可以覆盖全部的微型水槽87的轴向始端或者轴向终端,不需要设置盲槽88。将铜板86与散热风扇5各设置在水排4的一侧,更有利于散热风扇5对发热器件9进行加强散热。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如图2所示,由下水室2的注水口3注水,使水充满整个水排4和各个水室,开动水泵7带动水排4中间的四根口琴管6内的水进入下水室2,下水室2内部的水再水排4左右两边的四根口琴管6进入上水室1,上水室1内部的水再经过水排4中间的四根口琴管6由水冷头的入水室82通过自身的通槽84、铜板86上的部分或者全部的微型水槽87、出水室83的通槽84进入出水室83,再流出水冷头,继续沿水排4中间的四根口琴管6进入下水室2,如此循环,周而复始,从而将铜板86上的热量与水路中液体产生热交换,达到对发热器9件进行散热的目的。本技术借助铜板上的微型水槽,以及铝底板上的入水室、出水室、通槽和盲槽,与部分口琴管形成水路,利用水泵带动整个水排内的液体循环流动,从而将与铜板相接触的发热器件的热量带走,达到散热的目的,同时,通过将水冷头集成到水排内部,取消了原有的软管,杜绝了接头处易泄露及由于管内压力增大易造成循环管路爆炸与运作失效的危险,降低了生成成本,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更利于推广和使用。虽然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体化的液冷散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体化的液冷散热器,包括上水室和下水室,与所述上水室和下水室连通的水排,设置在所述水排上的散热风扇,所述水排包括多根口琴管,与部分口琴管连通的水泵,以及设置在所述下水室的注水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部分口琴管连通的水冷头,所述水泵、水冷头均一体式设置在水排内部,并且所述水泵和水冷头通过相同的口琴管连通,通过水泵带动水排内的液体循环流动,从而带走与所述水冷头相接触的发热器件的热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的液冷散热器,包括上水室和下水室,与所述上水室和下水室连通的水排,设置在所述水排上的散热风扇,所述水排包括多根口琴管,与部分口琴管连通的水泵,以及设置在所述下水室的注水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部分口琴管连通的水冷头,所述水泵、水冷头均一体式设置在水排内部,并且所述水泵和水冷头通过相同的口琴管连通,通过水泵带动水排内的液体循环流动,从而带走与所述水冷头相接触的发热器件的热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的液冷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头包括并排设置的入水室和出水室及设置在底部的铝底板,所述入水室和出水室前后与口琴管连通,在所述入水室和出水室对应的铝底板部分均开设有通槽,所述铝底板的底面周边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放置密封圈,所述通槽位于凹槽所围成的区域内,紧贴所述铝底板的底面还密封的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启能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昂湃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