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7216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2 0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织物整理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该硅油配置的乳液为直径介于10‑100nm的微乳液,微小的粒径会带来良好的应用效果,经过乳液处理后的织物具有良好的柔软性能,黄变程度并不明显,产品的柔软度随着乳液浓度的增大而上升,并且耐洗性良好,在维持相同抗黄变率的前提下,可以提供更好的柔软性能以及更好的亲水性能;经处理后的织物,其电阻率由3.61x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
本专利技术涉及织物整理剂
,具体涉及一种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
技术介绍
聚醚胺改性氨基硅油同其它种类的改性硅油现被广泛地应用于纺织行业,其在改善织物柔软性、抗皱性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应用,根据不同种类的纤维,所对应的能提供优秀效果的硅油也不尽相同,甚至于相同结构不同分子量的硅油也会对同种织物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研究这两者间对应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本章中,着重讨论本实验所制得的三种不同分子量聚醚胺改性氨基硅油对棉针织布的整理效果。硅油分子的主链为聚硅氧烷,其中Si-O较大的键角使主链具备了十分柔顺的特性,围绕Si-O键旋转的阻力很小,相当于可以自由地旋转。Si-O中π键和偶极的相互作用,使聚硅氧烷分子常常形成硅氧交替的螺旋形的直链状态。同时在硅氧烷的每一个硅原子上,会有两个甲基与之相连,甲基中每个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又会向空间张开,甲基可以自由旋转,从而扩大了相邻分子间的距离,有效减少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在应用的过程中展现良好的透气性和柔软性。同时硅原子相比于碳原子具有较高的质量,也就说明在相同黏度的前提下,聚硅氧烷分子比碳链分子更容易在纤维表面形成膜状结构,使纤维表面变得光滑,抚平毛刺,减少纤维之间的摩擦因数与摩擦力,从而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聚硅氧烷中引入氨基,可以有效地提高聚硅氧烷分子与纤维的结合能力与牢固性,一方面是因为氨基具有较大的极性,和纤维表面的羧基等基团进行反应后可以牢固地吸附于表面,另一方面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可以形成碳酸,与氨基交联在纤维表面形成网状结构,从而提高织物的光滑度与柔软度。在聚硅氧烷分子中引入聚醚,可以通过调整分子中EO与PO链段的比例,赋予织物较好的亲水性能,在保证织物柔软、透气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织物的亲水性,使织物更好地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经过乳液处理后的织物具有良好的柔软性能,同时有利于提高织物的柔软性能、亲水性能、抗静电的效果以及抗热能力。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该目的:一种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由两种不同分子量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A与C,或B与C复配而成,其中:A是分子量为8000g/mol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B是分子量为10000g/mol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C是分子量为13000g/mol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聚醚改性氨基硅油A与C、按照1:1的比例混合复配;聚醚改性氨基硅油B与C按照1:1的比例混合复配。其中,所述聚醚改性氨基硅油A、B、C的合成路线及最终分子式为:其中,所述聚醚改性氨基硅油A、B、C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称取一定量的双氢封端硅油,升温至110℃,减压蒸馏30分钟;搅拌2分钟后加入20ppm的Speier’s催化剂,在氮气保护下升温至120℃,反应3小时至反应结束,继续升温至125℃进行减压蒸馏30分钟,除去未反应物质与小分子量副产物,自然冷却,得到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液体;第二步:称取定量的双环氧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加入带有温度计和氮气保护的三口烧瓶中,再加入异丙醇作为溶剂,升温至83℃,加入,保温12小时,确认反应物不分层后,再继续反应8小时,精确控制聚合度,控制反应终点,得到分子量分别为8000,10000和13000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作为优选的,所述双氢封端硅油投料量为理论值的1.2倍。其中,所述催化剂为Pt含量为1%的氯铂酸的异丙醇溶液。其中,该整理乳液为直径介于10-100nm的微乳液。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该硅油配置的乳液为直径介于10-100nm的微乳液,微小的粒径会带来良好的应用效果,经过乳液处理后的织物具有良好的柔软性能,黄变程度并不明显,基本能够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产品的柔软度随着乳液浓度的增大而上升,并且耐洗性良好。与市售产品相比,在维持相同抗黄变率的前提下,可以提供更好的柔软性能以及更好的亲水性能。2.经处理后的布样,其电阻率由3.61x1014Ω·cm下降至1.47x1014Ω·cm,说明该柔软剂具有降低织物表面电阻率的效果,能够降低织物表面的电阻,从而使积累的静电得到释放,达到抗静电的效果。3.对处理后的织物分别进行了SEM、TG、XRD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经过处理的纤维表面变得十分光滑,毛刺显著减少,热重分析表明在经过处理后,布样的分解温度有一定的上升,抗热能力有所增强。XRD衍射图表明硅油产品仅仅作用于织物表面,并未对纤维内部的晶型结构进行改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与市售产品对织物柔软度影响对比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与市售产品对织物白度影响对比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对织物表面电阻率的影响对比图。图4为未经过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处理的织物表面形态图。图5为经过浓度为5%的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处理的织物表面形态图。图6为经过浓度为10%的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处理的织物表面形态图。图7为经过浓度为15%的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处理的织物表面形态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对织物热稳定性的影响对比图。图9本专利技术的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对织物的XRD分析谱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1.实施例部分。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不同分子量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A、B、C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称取一定量的双氢封端硅油,升温至110℃,减压蒸馏30分钟;搅拌2分钟后加入20ppm的Speier’s催化剂,在氮气保护下升温至120℃,反应3小时至反应结束,继续升温至125℃进行减压蒸馏30分钟,除去未反应物质与小分子量副产物,自然冷却,得到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液体;第二步:称取定量的双环氧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加入带有温度计和氮气保护的三口烧瓶中,再加入异丙醇作为溶剂,升温至83℃,加入,保温12小时,确认反应物不分层后,再继续反应8小时,精确控制聚合度,控制反应终点,得到分子量分别为8000,10000和13000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实施例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由两种不同分子量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A与C复配而成的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A是分子量为8000g/mol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C是分子量为13000g/mol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聚醚改性氨基硅油A与C按照1:1的比例混合复配,制得直径介于10-100nm的微乳液。实施例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由两种不同分子量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B与C复配而成的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B是分子量为10000g/mol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C是分子量为13000g/mol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聚醚改性氨基硅油B与C按照1:1的比例混合复配,制得直径介于10-100nm的微乳液。2.验证试验部分。2.1实验仪器表-1实验仪器一览将织物裁剪成12X12cm的正方形,浸没于处理液中1分钟,取出,使用脱水桶脱水1分钟后,将布样固定,放入温度为180℃的鼓风干燥箱中烘烤90秒,取出置于室温环境中,回潮24小时可得样品。2.2织物性能测试2.2.1柔软度测试柔软度是织物弯曲刚度通过具体数值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它能够直观且精确的展现织物的柔软程度。相对于人工触摸的主观评价方法,这种通过仪器测得的与织物柔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其特征在于,由两种不同分子量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A与C,或B与C复配而成,其中:A是分子量为8000g/mol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B是分子量为10000g/mol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C是分子量为13000g/mol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聚醚改性氨基硅油A与C按照1:1的比例混合复配;聚醚改性氨基硅油B与C按照1:1的比例混合复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其特征在于,由两种不同分子量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A与C,或B与C复配而成,其中:A是分子量为8000g/mol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B是分子量为10000g/mol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C是分子量为13000g/mol的聚醚改性氨基硅油;聚醚改性氨基硅油A与C按照1:1的比例混合复配;聚醚改性氨基硅油B与C按照1:1的比例混合复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改性氨基硅油A、B、C的合成路线及最终分子式为:R=H,CH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性能织物整理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改性氨基硅油A、B、C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称取一定量的双氢封端硅油,升温至110℃,减压蒸馏30分钟;搅拌2分钟后加入20ppm的Speier’s催化剂,在氮气保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成陈鹏毛桃嫣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